“没考95,我不要他了”,父母要怎样摆脱熊孩子的情绪控制?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一位极其愤怒的母亲将孩子扔在了高速路口,并对联系她的民警说,“我不要他了“,无论民警怎么劝说,这位母亲就是强调”反正我就是不要他了,你起诉我吧”。事后孩子说因为自己数学没有考到95分,母亲就暴怒了。
看到新闻后我就想,难道这位母亲是真的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多大仇要把孩子扔在高速上?后来想想,我看未必是不爱,数学没考95只是压倒母亲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母亲情绪失控才是她丢下孩子的主要原因。

生活中父母情绪失控伤害到孩子的例子屡见不鲜:
美国开中餐馆的华裔母亲因孩子不听话,暴力杀死5岁的女儿。
江苏9岁男孩因丢了手机,被妈妈捆住手脚,封住嘴巴,殴打5个小时身亡。
福建福州一位母亲与五年级儿子发生争吵,情急之下用手机充电器线将儿子勒死。
.......
孩子们好像天生就掌握着父母的情绪命门,他们轻轻松松就能让父母暴跳如雷。但仔细想想问题真的是出在孩子身上吗?身为父母的我们,难道就不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话题。
在讨论父母情绪为何总被孩子左右之前,需要肯定一点:父母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观,容易暴躁的父母,教不出内心强大的孩子。
被奉为偶像剧女王的陈乔恩,荧幕形象乐观开朗,但私底下却性格孤僻、不善与人沟通,甚至有点自闭。在《非常静距离》的访谈中陈乔恩透露这种性格和儿时的经历有关。小时候,母亲性格暴躁,从小奉行棍棒教育。陈乔恩坦言,”从小就没有安全感,总是生活在恐惧中,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讲话,怕她会骂我“。她甚至把母亲的声音形容为魔鬼的声音。即使她已如此成功,但内心那个自卑的小姑娘却无时不在,所以她宁可自己独处,也不愿与人打交道。

再来看看另一位我们都知道的名人——胡适先生。他曾在我的母亲一书中写道“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选择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我的母亲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心的话。”因为母亲好脾气,造就了胡适的温文尔雅。同为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鲁迅,曾多次因观念差异讽刺胡适,但胡适从来没有对他表现出任何不满,见面仍旧彬彬有礼,人后仍旧对鲁迅夸赞有加。正是因为这种宅心仁厚,让胡适获得更多人的赞扬和喜爱。
就像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的,“孩子就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不安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当父母放松时,孩子立即感到愉悦。所以身为父母,我们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

你也许会说“我也想控制啊,可是情绪一上来,我有时候没有意识到就已经爆发了”,面对这样的情况,也许阿尔伯特·埃利斯 阿瑟·兰格的《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能给你想要的答案。
我们先来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自己的情绪开关在别人手里呢?其实这主要是因为三个病态的思维模式。
第一种病态思维模式叫做灾难性思维方式。典型想法是”万一......怎么样?”,比如万一我没有回答出来问题怎么办?万一我没有获得这份工作怎么办?万一我表白失败怎么办?把遇到的事情恐怖化,正是这种思维模式的弊端。要知道把事情恐怖化,就是变向地夸大后果给自己设限,这很容易让自己陷入狼狈的境界。不知你上学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遇到重要考试你会异常紧张,心里总会想“万一这次我考砸了怎么办”,想的越多考砸的概率就越大,偶尔你告诉自己“考不好就考不好吧”,反而却考好了。这其实就是落入了灾难性思维的坑。

第二种病态的思维模式,被称之为绝对论者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倾向于“我必须......,我应该......,我不得不......,我一定要.......”,“你应该......,你非做不可的是......,你最好......”等等,这种“应该经”常常让我们陷入身不由己的状态。比如,“年轻人应该尊老爱幼”于是公交车上总会上演,老年人因为年轻人没让座而大打出手的情况,这就是上了“应该经”的当。

第三种病态的思维模式是另一个极端——合理化。就是对发生的事情否认或不当回事。这种思维的人会说“那又怎样?”“别烦我”“谁会当回事”等等。正如文章开头的母亲,“我受够了,他爱怎么自生自灭就由他吧,我不要他了,我无所谓了,我不管了”。有时合理化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比如没得到晋升,你会说“谁在乎啊,多大点事,不用我是他们的损失”,而有时候合理化其实是内心脆弱的一种表现,就比如前面提到将孩子丢在高速路口的母亲。
上面三种思维方式可以统称为“非理性思维”,它让我们如提线木偶般被别人控制情绪。既然这样,身为父母的我们要如何踢开这些障碍,自己的情绪自己做主呢?其实,只要我们在意识到自己情绪失控时,问自己4个问题就能掌控自己的情绪。
第一:我的感觉和行为有多么不恰当?
第二:我有哪些非理性思考方式使我过分烦躁、生气、抑郁、愧疚?
第三:我要如何反制和回击自己非理性思考?
第四:有没有别的更优之选代替我的非理性思考?
我们以最近热度极高的辅导作业为例子,来说说如何使用这几个步骤。假设你已经辅导孩子作业一个小时了,但他仍旧不会。

那么,你的感觉和行为会是什么呢?
不用想你一定是火冒三丈、郁闷无比。“我都教了一个小时了还是不会,他是猪吗,我简直要绝望了。”
再来,你有哪些非理性的思考方式呢?
a,关于自己,你如何想?“我真的懒得管了,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些人什么,我已经努力了,他爱在地就咋地吧!我真是失败的家长”
b,关于他人,你如何想?“他简直蠢的要死,就这智商以后再社会上还咋混,被卖了还得帮别人数钱呢!”
C,关于这个情形,你如何想?“估计这辈子就这样了,每天辅导功课,到头来还是不会,什么时候是个头啊!真气人!”
接着,想想如何回击这些非理性思考。
“虽然说这种情形使我很不舒服,但我也并不是不能忍受。即使我打他骂他,高声呵斥他,这个题他还是不会。难道这就说明我是个失败的家长吗?还是说他只不过是没达到我的期望而已?是他让我暴跳如雷,还是我自己?当我火了,冲他大喊大叫问题解决了吗?”
最后,有没有更佳之选代替这些非理性想法呢?
“他不会这道题,这并不恐怖,也不糟糕。这不能说明我是个不合格的家长。我想让他学习拔尖,当然如果他能达到要求这样最好,但是如果他达不到,那也没必要生气,有很多人虽然学习成绩不尽人意但仍对这个社会有贡献。如果我能辅导他学业拔尖,那样最好,但是如果不行,那我也不必伤心,我只要培养孩子不给社会添麻烦就够了。”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对你的教导根本就不屑一顾,甚至争锋相对那么你可以在实施第四步的时候告诉他,你可能会实施一些无伤大雅的惩罚措施。采取适当的行动,这样就不会再情绪上被孩子搓圆捏扁了。
好了说到这我们今天说的就差不多了。就像有句话说的很好,我们总是习惯于去伤害离自己最近的人,因为我们的能力也只限于伤害那些身边的人。但你想想如果我们搞懂为什么我们的情绪会受制于他人时,我们是否就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呢?也只有更好地控制自己情绪,才能让我们身边的亲近的人免受伤害,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