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孩子人生更加美好,就要从小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
保持愉快的心情是一个人获得幸福人生的重要保障。愉快的经历能培养开朗的性格,给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是一种个性化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健康的气质。
要使快乐变成一种心理习惯,就必须能够时时处处寻找快乐,发现快乐,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笔下的“小音乐家”杨科,他的世界中处处都有着美妙无比的音乐。然而在别人听来,那不过是平淡无奇的虫吟蛙鸣,风声鸟语,流水和车轮。在不顺心的时候,在遇到悲哀的情景和无法避免的困难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以愉快的心情来面对它,那么,他很可能就变得微不足道,变得有益且鼓舞人。
养成快乐的习惯,含着微笑去生活,我们就会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受外界情况的支配。比如在一次约会时,对方迟到了十几分钟,一般的人不免要生气,喜欢自寻烦恼的人会制造出种种不愉快的猜测:故意晾晾我?摆架子故作矜持?想甩掉我等等。但有了快乐习惯的人却常常会这样想:准是误事儿了,或者单位有重要的事。于是能谅解对方,自己也避免了不愉快的情绪干扰。“干嘛非要把事情想的那么糟呢?”这是快乐的人常说的话。
对生活保持快乐的态度的人,性格特征通常是开朗的,豁达的和豪放的;而生活当中不能够感受快乐的人,通常是心胸狭窄的,脾气古怪的,性格孤僻 的,好挑衅或好顾影自怜的人。要使快乐成为自己日常的生活态度,还必须从改变自己的性格入手。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一位哲学家也指出:人受困扰往往不是由于发生的事实,而是由于对事实的观点。美好的性格,高尚的品德是快乐的支柱和依附之处。
尽管愉快的性格主要是天生的,但正如其他生活习惯一样,这种性格也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来获得或者得到加强的。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充分的享受生活,也可能根本就无法懂得生活的乐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我们究竟是经常看到生活的光明一面还是黑暗一面,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任何人的生活都是两面的问题,在于我们自己怎样去审视生活。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意志,来做出正确的选择,养成乐观、快乐、豁达的性格,有助于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也能够看到光明。
因此,父母应当注重从小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当然榜样的力量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