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教育自己的子女为什么说“不好好学习就把你送到中国去”
外国人教育自己的子女为什么说“不好好学习就把你送到中国去”
不知道是国外的教育好?还是人家的教育实用性强?中国很多家庭经济殷实一点的,都喜欢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培养和留学。到底是外国的月亮“圆”?还是中国的教育质量好?没有亲身经历和接受过这两种教育,也没有具体考察过?缺少这方面的经验体会。
但我听说,有些国外的家庭教育自己的孩子喜欢这样说:“你不好好学习,就把你送到中国去”!
你看,咱们国内的人,千方百计想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外去读书;国外的家庭,还有想把自己的子女送到中国来读书,接受教育的想法;这岂不邪门?到底是什么原因?外国人在管理自己的孩子时,用这种口气和声音教育子女?
这件事和有这种说法的起因是这样的,我的一位亲戚出国留学,住在当地一位加拿大人的家里。他每天上午9点30分上课,下午3点放学,在一个相当宽松的环境里读大学;规定完成学业的时间是3-7年,每学期4-12门不等的课程。
亲戚住的家庭,是一对加拿大夫妇,夫妻是二婚,年龄在50岁左右。男、女双方新婚燕尔的时候,每人都带着“前窝儿”的3个孩子,家里一共6个孩子。最大的和我亲戚的年龄差不多,20几岁,在英国留学,最小的孩子11岁。
留在家里的5个孩子,年纪在11到16岁之间,上小学和中学。孩子们无忧无郁,自由奔放,没有任何学习上的压力。哥儿几个每天放学以后就开始打打闹闹,心里只有一个字——玩。
据介绍,加拿大的学生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大学,都是这样的生活规律和成长的教育制度。学校一般都是上午9点半上课,下午3点放学。课后没有多少作业,孩子们从小学到大学,不是在“高压制度”下学习,而是在自由中获取相当的学识和知识量。
学生上到高中,年满18岁就可以一边上学,一边找工作做了。上到大学,也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基本不愁学费和就业问题。大学毕业,既有学历文凭,又有工作经验。
亲戚介绍,他们去超市购物,加拿大的大学生一般自己手里要拿着一个计算器,自己计算花了多少钱购物?用计算器计算;而这种“雕虫小技”,咱们的留学生心算,就完全算出来了。如果加拿大人不用计算器,用自己的手指头掰?都算不明白。我亲戚说:“看他们算的那个费劲,简直就是一个字形容‘ben’。”这就是国内与国外在基础教育上不同的差距,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别。
有一天,我亲戚的房东看自己的孩子玩的太不像话了。放学以后,回家不学习,而天天在房间里楼上楼下的疯跑,打打闹闹,不象咱们中国的留学生,回到屋里不声不响,安安静静地看书学习,显得稳重、老练、内涵、内敛。便很生气地脱口而出:“你们成天打打闹闹,再不好好学习,就把你们送到中国去”!我亲戚当时听到后,非常惊讶!他既叹息,又觉得好笑。叹息的是国内的教育制度,为了学习,有多少青少年过早地失去了天真、浪漫和幼稚的孩子气,到国外显得自闭、不活泼;可笑的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和填鸭式授课,连外国人都晓得,家长们有些过分的严格,对孩子来说,似乎有些残酷?
虽然他很羡慕人家国外宽松的教育方式,人性化、舒适化、个性化,适合青少年的自然生长,给孩子们带来的是无忧无郁的性格培养。但也肯定了中国的学校,严谨的基础教育规范,严格培养孩子的好处。
听完亲戚的讲述,我随口问道:“他们知道中国的教育是很严格的吗?中国学生接受教育,要吃很多辛苦吗”?亲戚回答:“当然知道了”!
是啊,如果他们不知道中国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严格苛求的,就不会看见自己的孩子毫无忧虑地打闹?浪费了时间和大好的青春年华。非常“恨铁不成钢”地教育自己的子女:“不好好学习,就把你们送到中国去”!让自己的子女也品尝一番中国式的教育压力。
可见,我们的教育方式,在国际上是“有名”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因为我们的教育历来信奉的是“苦尽甘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而优则仕”;“悬锥刺股”;“严师出高徒”。
我曾在冬季的早上6点,还是黑灯瞎火的时候,室外温度达到零下十几度、二十度,公交车刚刚发车,就有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手里拉着一个下面带轱辘的拉杆箱书包去学校上早自习;我也在马路上看见一位一年级的小同学,后背背着一个面积、体积完全超过孩子后背的大书包刚刚放学。我好趣地问他:“小同学,你这书包够大?”小同学很自豪地告诉我:“我这书包是从法国带回来的”。我笑着逗他说:“我看不像法国书包?像中国制造的书包?”小孩子用疑惑地目光不解地望着我?没有下文,不知道是家长为了鼓励他好好学习?故意用“法国书包”调动他的积极性?还是什么?
我们的孩子在教育学习上有十大特征,1闻鸡起舞; 2早间自习; 3超重书包; 4家庭作业; 5课外补课; 6大量习题; 7琴棋书画;8外语才艺;9天天练习; 10考试定级。

我曾在沈阳中山公园,孙中山先生的塑像下,从早上六点到七点,看到中国的少年儿童如此上进的读书画面。

我看到的第一个画面,一位不谙世事的孩子“闻鸡起舞”在爷爷奶奶的率领下,开始了一天的读书生活。

为了赶早间自习,家长带领孩子匆忙行进。

中国孩子的书包,都是双肩挎,单独一个肩膀唯恐难当。

家长帮助赶上学时间,也是我们教育的一大特色。

姥姥帮孩子背着超大书包,妈妈手里拎着盒饭送孩子上学。

大书包不亚于一袋大米的重量

前面爷爷带着孙子上学,后面妈妈领着儿子,不舍让孩子背那么大的书包啊!

爷爷领着孙女,奶奶背着孙子的大书包。

匆忙的脚步,书包的厚度,不考上大学,都不是中华儿童。

书包、书包,孩子们的大书包,教育成功的秘笈。

“爸爸”快点!上早自习晚了!上学走出急行军的速度。

悠闲的老人,背着第三代的书包,好像在沉思什么“这么大的书包,孩子怎么能背的动,开玩笑呢”?

奶奶带着孙子,送到学校,保重路途安全。

难得看见这位“独行”上学的孩子。几十位里面独一份。

上学路上,箭步如飞!

拉杆箱书包,真有“品位”,一个还不够,孩子自己手里还拎一个课外习题的袋子。

“琴棋书画”天天练习,这么小,就赶场子似地练习书法了。

背书包的孩子,边走、边看、边想“我什么时候可以像这些大人一样,悠闲自得,有自己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