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小事”让我和四岁的儿子濒临决裂,但我决定死磕到底

文 / 孩子王育儿顾问
2019-05-06 07:01


这件“小事”让我和四岁的儿子濒临决裂,但我决定死磕到底


1

前几天去朋友小虫家,他们夫妇俩是丁克族,家居环境的整洁程度简直超乎想象。地板和窗户纤尘不染,所有入眼的物品几乎都用大大小小的收纳盒收纳着,看得出来女主人花了很多心思在家居环境的打理上。

最羡慕的还是他们家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整洁,没有任何屎尿屁气息!

小虫是自由职业者,每天在家的时间比较长,客厅几乎成了他个人爱好的展示区。巨大的恒温酒柜和一大一小两个雪茄柜占去了一面墙,电视一打开万年不变的CCTV5,角落里堆放着椭圆机、哑铃、泡沫轴各种健身器材。小虫一大爱好就是一边踩着椭圆仪,一边看蓝球赛。我笑着对他说,你这日子过得太让人嫉妒了。

没生孩子之前,我完全想不到一个小孩的出生,对家居环境的摧毁会是飓风级的。刚出生的时候,各种奶粉、纸尿裤、湿纸巾刚需品堆满家里的各个角落。能走会跑了,大大小小的玩具,滑板车、电动遥控车、绘本满地都是。

这都没什么,随着娃一天天长大,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出现了。

孩子王成长学院(kidswantjy),回复关键词“2”,即可获得孩子王门店价值89元的童乐园券1张,免费带孩子去童乐园玩!限量100份,先到先得。

2

不管你买再多玩具,小屁孩从来不懂得收拾,一言不合就往地上一扔,任凭你苦口婆心几百几千遍,他一副“我听不见啊听不见”的样子。家长不仅要负责掏钱买买买,还要负责跟在屁股后面收拾,简直是吃力不讨好!

这一点在小恶魔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想当初刚结婚的时候,我对家居环境那是有相当高的要求。家具的位置摆放、地板的清洁那叫一丝不苟。

然而,这一切在有了娃以后都成了泡影。每天下班回到家地板上都是一堆的玩具,上班累了一天,下班还得一个一个地收拾。每到周末,大扫除的时候都想胖揍他一顿!偏偏老公还在旁边说风凉话:谁让你买那么多,少买一点不就好了!


这件“小事”让我和四岁的儿子濒临决裂,但我决定死磕到底

N多次,我试图苦头婆心地去感化小恶魔:

我: “宝贝,咱们先收拾好玩具再吃水果好吗?”小恶魔:……我:“宝贝,快来和我妈妈一起把玩具送回家吧!”小恶魔:“可是,可是,我还想玩啊。”我:“宝贝,自己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哦,不然你以后就没有新玩具了。”小恶魔:“我不要!”

然后,就像没听到我的话一样,默默地跑掉了。


这件“小事”让我和四岁的儿子濒临决裂,但我决定死磕到底


软的不行,我开始正面硬刚。

“不收拾是吧?我要开吸尘器了,马上把你所有的玩具全部吸走!”“九点了,还不收玩具?我要拍照给张老师了!”(张老师是儿子幼儿园的班主任,她说的话,在儿子那就跟圣旨一样。)“还不收?信不信我马上把你的玩具送给对面的小朋友!”“不想收?我让你的玩具见不到明天!”


这些话的恐吓效果很显著,吓得小恶魔鬼哭狼嚎,母子关系濒临决裂:

“妈妈你太坏了!我再也不要做你的孩子了!”

“我再也不要和你做朋友了!”

“我太生气了!再也不原谅你了!”

儿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好几次还吐了一地,亲子关系急剧恶化。


这件“小事”让我和四岁的儿子濒临决裂,但我决定死磕到底



正面硬刚对孩子的行为触动几乎为零。

好多次我都想就这样吧,不在收拾玩具这件事上再折腾他了。与其让他收拾,还不如自己收拾,既节省时间,还节省心力。

也许他慢慢长大了,会懂得自己收拾呢。直到有一天,看了王悦薇老师的一篇文章《你的孩子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差生的》。

王老师是宁波某小学的“网红”班主任,也是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她提到她所接触过的所有差生,几乎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不会倾听,二是课桌抽屉很乱。

一个不善于保持课桌抽屉整洁的孩子,首先不是一个有自制力的孩子,其次说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就像陶行知说的,生活即教育。学习能力说白了就是生活能力的体现。一个生活上处处依赖父母,没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是很难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的。

细想一下,王老师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放弃让儿子整理玩具,家长大包大揽,说白了就是在教育上偷懒。毕竟自己整理玩具,远比一遍遍让儿子整理来得轻松得多!

看来,收拾玩具这事还得死磕到底。

3

在和小恶魔交锋好多次之后,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小恶魔不想收拾玩具的原因如下:

  • 意识不到收拾玩具的必要性:为什么要收玩具呢?我只想玩玩具啊!
  • 体会不到收拾玩具的乐趣:玩玩具才好玩,收玩具一点都不好玩!
  • 收拾玩具产生了挫败感:收玩具好累啊,太难了!还老被妈妈骂!
  • 三、四岁的孩子的记忆时间很短,经常收拾着又忘了,转眼又玩起玩具来了。

知道原因后,开始对症下药。

为了培养起小恶魔收拾玩具的习惯,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在家上演一出“宫心计”。难怪很多家长说,自从有了娃,演技都提升了。

反向提醒

记得有个育儿专家说的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家长自己做什么永远比让孩子做什么,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打个比方,与其在家叨叨让孩子多看书,不如家长自己天天捧着书看。孩子在这种氛围的耳濡目染下,自然也会爱上阅读。

你的行为才是对孩子的一种反向提醒。

所以,给孩子一个任务,让他在睡觉前记得提醒爸爸妈妈分类整理自己的物品。同时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中,激活孩子自主自发收拾玩具的行为,培养良好的整理习惯,同时激励大人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这件“小事”让我和四岁的儿子濒临决裂,但我决定死磕到底


这一点我的体会是最深的,靠嘴提醒娃收拾,你在旁边袖手旁观,对孩子来说基本等同耳旁风。最初的一段时间,必须由大人引导着孩子一起收拾:“儿子,来,我们一起把玩具收拾好。看谁收得多。”

设置一个时间点

三、四岁的小朋友正处于立规矩的年纪,本身也处于秩序敏感期。设置一个收拾玩具的时间点,让孩子习惯在这个时间点做这件事。久而久之,孩子收拾物品的习惯自然也就建立起来了。

我给儿子定的时间是晚上9点。9点一到必须把地上、沙发上、茶几上、书桌上的所有玩具全放回它们原来的位置上。有一天,我下班晚了,看地上玩具不多,没让儿子收拾。结果小家伙上床后反倒提醒我:“妈妈,我今天还没收拾玩具呢。”

有一次因为收拾玩具这事,老公也对儿子发脾气了。结果第二天婆婆接儿子放学,回来路上他自己对婆婆说:“今天我一定要把玩具收拾好。”你看,孩子并非不知道是非对错。他们只是需要大人不断地去强化,去提醒。

对付熊孩子的绝招:请孩子帮忙

很多时候,我们为孩子做得太多,大包大揽,会让他们逐渐丧失基本的动手能力,也容易让孩子意识不到收拾玩具是自己的事。家长不妨跟孩子一起合作收拾玩具,比如请孩子把玩具递给自己,或者给孩子做出明确的指示,比如:“宝宝,帮妈妈把这个小汽车放到茶几下的粉色盒子里。”再慢慢转换角色,让孩子成为收拾玩具的主力,家长做孩子的小帮手。

和老师“串通”

这件“小事”让我和四岁的儿子濒临决裂,但我决定死磕到底



孩子长大了,家长的话越来越不好使了,老师的话那就像圣旨一样。儿子非常喜欢他的班主任张老师。于是我单独和老师沟通,让老师在孩子上学的时候多表扬他收拾玩具的习惯。并且定期和老师反馈这件事,拍拍收拾玩具后的照片给老师。

对于孩子来说,来自他最在意的老师的赞扬,就是他最大的动力。这年头,当妈必须要有点干间谍的本事。

让整理变得有趣

收拾玩具本身对孩子而言是一件枯燥且无趣的事,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好胜心,让孩子忘掉负担。比如让宝宝和妈妈比一比,谁能更快把这些积木排列好放进箱子里,谁放得多。当孩子成功后,家长不要忘记对孩子加以肯定和赞赏,加深孩子快乐的体验。


这件“小事”让我和四岁的儿子濒临决裂,但我决定死磕到底


最后,我想说的是,别指望一次就能让孩子明白。一次就能学乖,这世上还有真正的熊孩子吗?那些在外面彬彬有礼,家教良好的娃,背后都是父母无数心血、千遍万遍、反反复复教育的结果。在抱怨娃不收拾不配合的同时,我们还是得拿出自己的耐心来,不厌其烦地、春风化雨地循循诱导、谆谆告诫、及时行动。耐心、耐心、还是耐心!总有一天,小屁孩会主动行动起来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