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几种方法,帮你平静的度过孩子们“鸡飞狗跳”的逆反期

文 / 小泥鳅的Mamma
2019-05-09 03:01

(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用这几种方法,帮你平静的度过孩子们“鸡飞狗跳”的逆反期

图片来自网络

头大不要、不干、不高兴

不知不觉间,小泥鳅好像长大了。

“快来吃饭”“不”

“衣服穿好”“不”

“等会我们干什么?”“先把这个冰激凌吃了,然后吃饭,看电视,洗澡,讲故事,睡觉”“吃完饭再吃冰激凌”“不”

“三层楼梯太危险了,不准跳”“不”

总之,现在所有的对话终结者都是小泥鳅,并以“不”结束所有话题。

认准了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一旦被我改变了,就开始“我不高兴了”“不理你”

三岁的年纪,好吧,我知道了,叛逆期到了!

就是传说中的“terrible two”“horrible three”

用这几种方法,帮你平静的度过孩子们“鸡飞狗跳”的逆反期

图片来自网络

壹什么是第一叛逆期

主要在3一6岁期间, 表现为儿童认识上的逆反以及情绪和行为上的对抗。

三岁左右儿童进人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这时孩子喜欢和成人对着干,孩子开始学会自己独立思考,排斥不喜欢的东西,对大人的话不再言听计从,用自己的方式来行事,给成人的感觉就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而此时的孩子其实是进人了第一个逆反期。

用这几种方法,帮你平静的度过孩子们“鸡飞狗跳”的逆反期

图片来自网络

贰什么原因导致了逆反?

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开始形成关于“我”的概念。这一时期幼儿开始产生独特的心理需求,比如要实现自我价值,要独立完成各种活动,并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

我们知道,自我意识是指以自我为客体而产生的认识,通常包括自我存在的感知、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的内容。

自我存在的感知

对幼儿来说,主要是对生理自我的意识。它是一种原始状态的自我意识,也是幼儿逆反言行的心理动因。

人在婴幼儿期便感到了自己躯体的存在,并对自身产生一种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

自我体验

表现在希望得到良好的评价,自己事事处处是对的、最好的。

自我监控

在自我意识下,他们常常会产生主动防御(比如,怕惩罚先指责别人的过失或寻找逃避惩罚的其它理由等)、自我装饰(别人有的我也有或更多更好)、寻求安全等心理机制,处处维护、显示自己。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幼儿具有逆反心理是一种进步,它是幼儿在社会实践和交往中,特别是由于言语和思维的发展,认识自身和环境而逐步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说明幼儿已强烈地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同时产生了要求他人也意识到他们自身存在的意识和愿望。

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幼儿思维向较高水平发展的一种体现。幼儿解决问题主要依靠顺向思维,习惯于“爸爸妈妈说”,“老师说”,把成人说的话作为评判问题的依据,

小泥鳅特别喜欢评判别人,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开头都以“老师说了这样不好、这样不可以,ta怎么能这样呢?”并伴随紧紧皱起的眉头

而这一阶段,他们开始有了批判思维,不再处处依赖父母,自己对事情也有一定的认识,有不同的看法。

然而,逆反心理的产生却要靠逆向思维,以达到“求异”的目的,并通过言语等表达出来。

逆反心理是幼儿认知发展较高水平的一种体现。

具体表现上就是

  • 心理活动
  • 要求实现独立自主,向父母证明自己的能力,让周围人接受自己 “长大了”。
  • “妈妈,我是大姐姐了”小泥鳅天天挂在嘴边上的话。
  • 具体行为
  • 通常表现为主动去参与大人在做的事情,认为自己可以像大人们一样有能力去完成;
  • 不需要家长的帮助,一旦家长伸手去帮助他们完成了这件事,他们往往会将此事物恢复原状,或者暴力破坏,然后再自己重新做;
  • 与父母的意愿反着来,经常对父母说 “不”,与父母的控制相抗衡。
  • “妈妈,让我来”“我可以的”“我也想帮忙”
用这几种方法,帮你平静的度过孩子们“鸡飞狗跳”的逆反期

图片来自网络

叁那么经历叛逆期的小朋友有什么影响呢?

应该肯定,幼儿逆反心理,对其心理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幼儿逆反心理产生的过程中,思维方向的改变,促使ta的思维和言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因为在逆反心理发生过程中,ta不仅能够顺向思考,而且能够逆向思考;

用言语表达思考结果,也由模仿性的被动表述发展到创造性的主动表述

顺向思维影响下的言语是模仿性的、被动的言语,

逆向思维影响下产生的言语却是创造性的、主动的言语,在这些创造性和主动性产生和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增强自信心,这对于孩子主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无疑大有益处。

但幼儿时期,儿童的判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都要差些,所以危险性升高。

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于家长禁止ta去做的事情,ta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家长的禁止反而提醒了它去尝试做某些事情。

当然,其中有危险性高的事情,例如,我不准小泥鳅爬桌子、爬柜子,但她出于好奇或者是为了证明我就算上来了也不会像你说那样会产生危险,所以偏偏要去爬;说了无数遍三层楼梯太高了不准跳,还非故意去跳,然后再得意的看我一眼,这样,就会产生触发意外的危险。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在无形中,危险性升高了,甚至会危及孩子的生命。

用这几种方法,帮你平静的度过孩子们“鸡飞狗跳”的逆反期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情感体验还处于受具体事物、具体情景支配的肤浅阶段。

刚刚还在跟你“抬杠”、“唱对台戏”、“又哭又闹”,“下一秒”就忘得一干二净、看动画片入了迷或者和小伙伴玩得非常开心了。

这说明幼儿的那些对抗性认识和行为是基于一种情绪范畴的体验,当这种对抗情绪消除后,孩子很快又会被另一个情景所吸引,被另一种情感所取代

幼儿时期这种短促的、爆发性的情感,可控性比较差,也就是说不受控制,很难在你说“停下来”“不要这样”以后,ta就能够很快停止沉浸在其中的情绪或行为。

所以,小泥鳅经常哭到她都忘记了她为什么哭而停不下来,陷入到她的世界里,而我又融不进去,这让我十分抓狂。

因此,幼儿逆反心理,也是幼儿容易冲动,情感外露的结果。这一心理状态对幼儿情感体验的正确性和情感的稳定性以及自我调节情感的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用这几种方法,帮你平静的度过孩子们“鸡飞狗跳”的逆反期

图片来自网络

肆我们该怎么办

冷处理

当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有时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表达对成人的反抗,这时冷处理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也就是,父母要忽视孩子的哭闹行为,不要理睬他。通过冷处理,孩子觉得无趣,情绪也慢慢平静,之后成人再尝试和孩子沟通。

李玫瑾教授在公开讲座中也介绍过这种方法在她女儿哭闹到停不下的时候,她就非常冷静的陪在她身边,等待,等她自己停下来,然后再处理未完成的事项,非常有效的“制服”了她女儿。

选择法

在孩子与成人对抗冲突的时候,可以假设孩子已经同意了,之后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例如,小泥鳅洗完澡了不肯穿衣服,“那你自己选一个,是先穿上衣还是裤子?”她就会欣然接纳穿衣服这件事。

这种选择法的好处在于成人没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避免了和孩子的正向冲突,同时,孩子也享受了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快乐感受。

替代法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要求孩子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势必引起ta的逆反。这时,不妨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和可以做的事情。

例如,小泥鳅喜欢跳台阶,“跳台阶很危险,会摔伤,会流血,你还要做吗?不如我们一级一级的下去,顺便来数数一共有几层楼梯吧?”

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你给了孩子一个替代性的选项,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知道行动的方向,就不会迷茫和灰心,有时候ta坚持自己的方式有可能是不知道还有其他的选项,而这时经验丰富的你能够提供给ta一个可接纳的选项,必然会拉近亲子距离。这比单纯的制止要好很多。

夸张描述法

当孩子逆反时,成人换一种表达的方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你不是老虎队的队长吗?我们去动物园看大老虎都是大口大口吃饭的呢,你看他们是不是长得又高又壮?你想不想跟他们一样长得那么结实?这样才能很快成为大姐姐”

这种方法把要做的事情用游戏、夸张表演的形式呈现给孩子,孩子在玩中互动,更容易接纳不愿意做的事情。

参与法

当孩子对成人的话不理睬时,我们要观察一下是不是孩子正在忙着做某些事情。

如果孩子正在专心的搭积木或玩游戏,要孩子分心来听成人的话是很困难的。这时孩子不是有意地忽视成人,只不过是ta真的很忙,没有办法“一心二用”。

要想让孩子知道你想和ta交流,那就加入孩子的活动中去,和孩子进行生动、富有想象力的对话。

成人的参与会使孩子感受到亲切和尊重,更容易接受建议。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模仿孩子的姿态、行动,效果更好。

设置底线法

如果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行为不涉及安全,而是自主独立的愿望表达时,要给予理解和鼓励,让孩子做主。

但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一味的纵容孩子去完全“实现”自己的想法,对触及安全、道德、反社会行为等底线时,家长该拿出成年人的姿态就不要软弱。

要让孩子知道平时ta的天马行空的愿望能帮助ta实现的,我们都会支持;但是,一旦越界,严厉的惩罚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底线,家长不可妥协也不可让步。

用这几种方法,帮你平静的度过孩子们“鸡飞狗跳”的逆反期

图片来自网络

好啦,第一逆反期,转眼就会过去,平静那么几年,就会迎来更让人头疼的第二逆反期——青春期。

在第二逆反期的面前,眼前这些都只是小打小闹,算是演习。

其实,家长应该经常会在这段时间发现各种由孩子跳跃性思维、语言而带来的惊喜,就把“鸡飞狗跳”当做平淡生活的一味酸涩的调剂也不错。

应对得当,事半功倍;俗话说“敌进我退、敌疲我打”嘛!

与各位家长共勉!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