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爸妈:自我发展的能力,孩子学龄前的赋能,孩子的社会化
每年幼升小的季节,连续好几个月,真心爸妈都会被问到跟孩子幼升小,幼小衔接相关的问题:孩子九月份就要上小学了,幼小衔接,需要做哪些准备?要不要送孩子去一个幼小衔接班,先学点拼音,免得开学后跟不上?要不要买本描红字帖,开始让孩子们练习写字?拼音,认字,写字,是准备送孩子上小学的爸爸妈妈们最关心的问题。大家都担心:听说上小学后,拼音会讲的很快,我孩子跟不上怎么办?听说上小学后,识字量少会吃亏,我孩子认字不多,怎么办?听说上小学后,对写字的要求很高,我孩子还一点都不会写怎么办?各种听说,让爸爸妈妈们焦虑万分,恨不得用一个暑假的时间,让孩子把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都先学一遍才踏实。那么,真的是需要这么着急吗?我们觉得,不是特别必要!

一是幼儿园大班阶段,大多数幼儿园都会安排幼小衔接类型的课程,会让孩子接触一些拼音,识字,写字内容,也会适当延长一堂课的时间,加强对课堂纪律的要求,让孩子对小学课堂氛围有所了解。这些,对于孩子开学后,慢慢适应小学生活,已经足够了。如果大人在假期,额外给孩子安排了幼小衔接班,会让孩子为上学做准备的时间变得过长,孩子一直在等待上学,但又迟迟没有正式开始,这样孩子可能会感到疲惫,厌倦。这就像大人准备一场考试,一直都是很紧张的状态,但是考试老不开始,到考试前,那种紧张,兴奋的状态就很难保持了。二是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还很有限,你先给他学了小学课程,到了真正上课的时候,他没了新鲜感,觉得我都会了,就容易走神,课堂听讲状态反倒会很不好。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他整个上学阶段的课堂听讲品质都很容易受到影响!

提到幼小衔接,爸爸妈妈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小学的学习内容,担心孩子没有先学过,跟不上。其实这恰恰是孩子整个幼升小过程中,最不需要担心的部分。就我们两个孩子小学入学阶段的经验来看,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是为中等水平的孩子准备的,难度并不高,只要孩子上过幼儿园,智力正常,能坚持正常上学,上课听讲状态不错,都能轻松学习。即便开始时孩子稍有困难,只要坚持一个月左右,最初的困难阶段也都能过去,完全不用担心孩子没有事先学过会跟不上。爸爸妈妈真正需要担心的,反倒是另外一些问题:孩子在小学课堂上,能不能静得下来?孩子听老师讲课,能不能听得进去?孩子进入新的环境,能不能接受和适应学校规则的约束?孩子进入新的集体,能不能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

这些,都不是知识,而是能力,孩子有这些能力,才能尽快地度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从心理和行为上,都从幼儿园小朋友,变成真正的小学生。很多爸爸妈妈来问我们小学一二年级孩子的学习问题,作业问题,讨论下来,我们发现,他们的孩子,遇到的都不是真正的学习困难,而是适应困难,孩子还没有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转变。比如,专注力不足,不能专心听讲,配合度不足,上课专接老师话茬,自制力不足,不明白作业是小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孩子身上的这些不适应表现,甚至会一直延续到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学习困难,但要解决,却不能仅仅从学习上着手。如果我们说,说孩子幼小衔接实现得非常好的家庭,是在孩子上学之前,整整准备了六年,你可能马上会想,这太可怕了吧?还不得把人给焦虑疯了!

其实,要是真的准备了六年,不但不会焦虑疯了,反而在幼升小阶段会非常淡定从容,大人不焦虑,孩子无压力,根本不需要集中一两个月时间,专门去做所谓的幼小衔接。为什么这么说呢?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连续,平稳的上升的过程,如果不是遭遇特别的情况,他的发展水平,不会发生断崖式的跌落,也不可能出现短时间内的急剧上升。爸爸妈妈看到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写作业困难,听课困难,其实这些都不是小学阶段才出现的问题,而是之前成长过程中累积的问题,遇到合适的状况,正好显现出来。比如孩子专注力不足,是因为从出生后,他的专注力就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他在两三岁时,不能有一小段时间,自己专注地玩玩具,他在四五岁时,不能有十几二十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自己专注的看书,自然,到八九岁时,他也不会突然地就有了集中注意力四十五分钟专注听课的能力!

很多爸爸妈妈,在孩子上学前,都觉得孩子太小,对孩子在他那个年龄段该具备的能力关注不足,培养不足,觉得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但是没有之前六年量的积累,哪里能有突然的质变?我们不能在前六年中什么为孩子赋能的工作都不做,然后等孩子上学了,却责备孩子:都这么大了,怎么这里那里还不行?前六年准备不足,到上小学前上幼小衔接班集中强化一下,可能会有一点点帮助,但被生硬灌输进入的东西,要内化成为孩子的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短期见效,而且孩子不具备良好基础,这种内化,还可能根本不会发生。所以我们的建议是,爸爸妈妈们不要等孩子幼儿园最后一年再着急做幼小衔接,要把工夫下在孩子前六年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关注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前面的工夫做足了,顺利幼小衔接,根本就不是问题。而且把工夫下在六年中,也根本不需要焦虑,就是带着孩子,一点一点向前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