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逼杀二宝-溺爱妈妈的忏悔

文 / 吉林省律师陈维国
2019-05-09 11:00
大宝逼杀二宝-溺爱妈妈的忏悔

刘丽和张明远两人是自由恋爱,结婚刚一年多,就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张娜。夫妻俩称女儿为娜娜,关爱无比。

娜娜转眼就2岁了,白白的,胖墩墩的,红扑扑的小脸蛋像是熟透的苹果,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扑闪着长长的睫毛,天生一双笑眼。娜娜的眼睛长得特别像妈妈,一双黑眼珠如溪水般地清澈。乌黑的头发闪烁着光泽,一对小辫儿向上翘着,粉红色的发带在头上一颠一颠的,像美丽的彩蝶。尤其逗人喜爱的是娜娜那张伶俐的小嘴,虽然吐词还有点不大清楚,但完全可以让大人听得懂,不时会蹦出令人发笑的稚嫩的话语。娜娜经常穿着一条粉红色的彩裙,跑起来像是一只飞舞的蝴蝶。

刘丽和张明远两家的父母对娜娜也十分关爱,6:1的关爱结果,使娜娜成了全家的中心,娜娜从懂事开始就感觉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娜娜2岁的时候,有一天吃零食,刘丽故意逗她,把孩子手中的一个苹果拿来假装咬了一口,说:“乖女儿,让妈妈先吃一口。”

娜娜当时就急了,她腾地一下从妈妈手中抢回苹果,使劲摔在地上,说:“我的东西,谁也不准吃。”

刘丽一见女儿这样没有礼貌,冷着脸说:“真没礼貌,你捡起来,向妈妈道歉。”

娜娜瞪着小眼睛,倔强地说:“我不!”

刘丽气急了,举起手就想教训孩子。爷爷在一旁却说:“干什么呢?把手放下吧。一个小孩子,她懂什么?等她长大就好了。”

刘丽一想,也对,孩子这么小,慢慢教育,长大也许就会懂事的。这件事情谁也没有放在心上,他们哪里知道,恰恰就是这样一件小事,从此在孩子的心灵里种上了飞扬拔扈的种子。

娜娜出生以来,不仅祖辈对孩子非常溺爱,刘丽和张明远也对孩子十分关爱。在孩子懂事以后,全家人对孩子的要求几乎是惟命是从。凡是孩子要求的事情,不管对错,夫妻俩几乎都给予满足。而几个祖辈的老人更是听命于这个小孙女。

娜娜3、4岁的一天夜里,她在看电视的时候,突然提出要求:“爸爸,我想吃冰激凌。”

夜已经很深了,此时要买冰激凌必须到市中心的夜市才能买到。张明远说:“娜娜乖,爸爸给你拿水果吃。”

娜娜不依,一屁股坐在地上,哭嚎起来:“不嘛,我要吃冰激凌,你不买就不是好爸爸。”

爷爷披着衣服从卧室里出来,说:“明远啊,娜娜要吃什么你都得去买。你如果不去,我去。”

张明远说:“爸,你老当年是师长,领导千军万马,如今一个小孙女就让你俯首帖耳?行,我听你的,这就去买。”

张明远下楼打车跑到市中心买了冰激凌回来,进屋后,张明远把冰激凌递给娜娜说:“娜娜,你真能耐。我和你爷爷都得听你的。吃吧,吃了以后早点睡觉。”

娜娜接过冰激凌尝了一口,脸色一变,把冰激凌扔到地上,说:“我不吃奶油味的,我要吃水果味的。”

张明远生气了,说:“你这个孩子,全家人把你掼得不像个样子了,哪有你这么折腾人的。不买,洗洗睡觉去。”

然而,在父母和妻子的逼迫下,张明远最后还是投降了,又一次去买了水果味的冰激凌。娜娜吃过冰激凌后,已经是午夜了。第二天,全家人都无精打采的。

由于娜娜从小受到全家人的溺爱,她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性格。在家里说一不二,不管什么时候,想要什么,爸爸妈妈就得去买,有时爷爷、奶奶也会去买。凡是她想做的事情,必须得到满足,否则就会闹得全家不消停。

一年年过去了,娜娜转眼13岁上了初中。可是娜娜唯我独尊的个性却越来越厉害,刘丽和张明远终于感到:娜娜不良个性已经养成了。刘丽和张明远向心理专家请教,专家告诉他们:孩子的表现说明她已经形成了独霸型个性品质。

独霸型个性品质主要是指儿童的个性倔犟,自我意识强烈而顽固,不喜欢和其他人分享快乐,喜欢单独活动不合群。在群体中称“王”逞霸,事事以我为中心,不达目的不肯罢休。这种霸型不良个性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不良所造成的。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儿童与长辈的比例关系呈为2:1、4:1或6:1,在数学概念上2、4、6都大于1,在许多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则是相反。独生子女成了家庭的中心,一切都围绕这个中心转,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形成了高高在上的地位,心理畸形发展,形成了目中无人,只知有己不知他人的霸气。对于已经形成这种个性品质的孩子,只能以启发教育为主,但很难矫正。要想防止孩子形成这种品质,最佳教育时机是5岁以前。

夫妻俩听了专家的意见,你瞅我,我瞅你,谁也没有办法。

有一天,刘丽对丈夫说:“明远,现在生育政策放开了,我们可以再生一个孩子。娜娜没有伴,一个人玩久了,养成了过分的霸道性格。如果再生一个弟弟或妹妹,也许会好一些。将来我们老了以后,多一个孩子也多一分依靠。”

张明远说:“你已经40岁了,再生一个挺累的,你可要想好啊。”

刘丽说:“没事,娜娜13岁了,再过几年也要上大学。她现在除了学习,我也没有什么可操心的事。再生一个也累不着我。”

“行,就按你的意见办。”张明远同意了。

夫妻俩很快办理了生育手续,并按计划怀了一个马年宝宝。转眼间刘丽怀孕两个月了,夫妻俩非常高兴。两家老人非常关心刘丽,刘丽的父母经常来家里看望女儿。

一天放学的时候,娜娜回到家里,见姥姥来家正与刘丽说怀孕第二胎的事情。娜娜没有向姥姥打招呼,气哼哼地把门一摔,进了自己的屋子。

姥姥见娜娜生气了,就来到娜娜的房间外面,轻轻地说:“娜娜,怎么一回来就不高兴啊?姥姥来了,你也不欢迎吗?”

娜娜在屋里不知摔了什么东西,“啪!”地响了一声。她在屋大声喊叫:“别烦我!不用你管!”

姥姥脸色一变,不知说什么好。刘丽走过来,敲门问道:“娜娜,谁惹你了,干嘛生气啊?”

娜娜在屋里喊道:“就是和你生气,你要是不喜欢我,当年生我干什么?”

刘丽一听话不对,就把房门用力打开了,问道:“娜娜,你说的是什么话,妈妈什么时候不喜欢你了?”

娜娜从床上爬起来,哭着说:“你要是喜欢我,干什么要再生一个孩子啊?这个家只能有我一个,不能再有第二个孩子。”

刘丽气得哭笑不得,她轻声对娜娜说:“乖女儿,妈妈再给你生个小妹妹或小弟弟和你作伴多好啊。再说,你大了以后,哪一天离开了妈妈,妈妈身边有个孩子也可以让妈妈开心哪。”

“我不喜欢,我就是不让你生。你要是再生一个孩子,我就跳楼死给你看。”娜娜哭得眼睛都红了。

刘丽的母亲拉了女儿一把,说:“今天晚上别惹她了,过两天她可能会想开的,慢慢地劝吧。”

几天以后,学校老师给刘丽打电话询问:“张娜为什么没有上学?”

刘丽一听就毛了,孩子逃学可不是好事。晚上张明远回来以后,夫妻俩一块问孩子:“娜娜,你今天为什么没有上学?”

娜娜说:“我不想念书了。”

张明远问道:“你为什么不想念书了?”

娜娜说:“只要你们想生孩子,我就不念书了。如果你一定要生下孩子,我就死给你们看。”

这一晚上,夫妻俩与娜娜说了很多,娜娜始终不同意妈妈再生一个孩子。第二天,张明远亲自把娜娜送到学校,女儿稳当了几天。谁知,一周后,老师找上门来,娜娜再次逃学。

刘丽夫妻俩找回了女儿,请老师帮助劝说,可是娜娜的态度非常坚决。只要妈妈再生一个孩子,她就不去念书。

十几天又过去了,有一天老师突然打来电话说:“娜娜的家长吗,娜娜出事了,现正在医院抢救。你们快来吧!”

刘丽和张明远急忙来到医院,老师在抢救室门前焦急地等待着。见到了刘丽,老师递给她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妈妈、爸爸,你们坚持要再生一个孩子,我就给你们倒出地方。这个家只能有一个孩子。”原来娜娜用刀片割腕自杀,被同学发现后,送到医院抢救。

刘丽夫妻俩见了这张纸条,全都傻了。没有想到精心养育了13年的女儿竟然养成了独霸的个性品质,竟然要求母亲将已经怀孕几个月的胎儿做掉,父母不答应她的要求,女儿竟然以死抗争。

抢救室的门开了,娜娜被推了出来,苍白的脸上几乎没有一点血色。医生告诉刘丽夫妻俩:“幸亏抢救及时,孩子已经脱离了危险。”

在病房里,刘丽夫妻俩面对还未醒来的女儿不知说什么才好。不大一会儿,娜娜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都来了。全家人在病房里反复商量,谁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最后,刘丽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她说:“我不能生一个孩子再失一个孩子,明天我就把肚子里的孩子打掉。”

张明远说:“实在没有好办法了,我同意刘丽的意见。”

四个老人都哭了,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

第二天,娜娜已经苏醒了,刘丽亲自喂孩子吃饭。她对娜娜说:“女儿,我们决定尊重你的要求,今天妈妈就把肚子里的孩子做掉。你可以放心了。”

娜娜没有作声,她把脸转向了窗外。

刘丽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出了病房,张明远叹了一口气跟了出去。过了很长时间,刘丽被张明远和护士用一辆车子推回了病房。看到脸色仍然苍白的娜娜,刘丽的眼泪一串串地落了下来。怀孕几个月的胎儿被打掉了,无异于扼杀了一个新的生命。

刘丽躺在病床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她心里却想:这个胎儿是谁杀死的呢?

刘丽抓着自己的头发,苦苦思索,却无法找出的答案。

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有明确的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第二十三条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规定的教育是指:思想、品德、学业等方面对子女的全面培养。这种教育义务在孩子整个未成年期间都必须履行。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必须从小开始关注,也就是说,必须在其智力刚刚启蒙的时候就要进行教育,如果只关注智力教育而忽视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则孩子可能不会身心健康成长。

法律规定的教育包含着管教的内涵。管教是指依照法律和道德的要求,采取正确的方式对未成年子女进行管理和教育,对其行为加以必要的约束。娜娜从小受到的是无拘束的溺爱教育,其品德行为及心理发展被家人忽视了,结果养成了只知有己,不知有他人的独霸而专横拔扈的品行,终于在其母亲怀孕二胎的时候而强烈地表现出来,迫使母亲不得以堕胎的代价,使娜娜继续保持独霸的家庭地位,从而制造了一个家庭教育的悲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