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春期孩子交流难?心理学家表示:家长都应该学学这种交流方式
前几天,隔壁大姐来我们家串门,夸我们家闺女好可爱,聪明伶俐,嘴又甜,真让人羡慕。我就顺嘴回了一句,“这有啥可羡慕的呀,天天粘着我们,想出个门都不方便,去哪都得带着她。我还羡慕你呢,女儿都上初中了,自己想干啥就干啥,完全不用操心孩子,多好。”
不料邻居大姐马上开始倒苦水了,“哎呦你可别羡慕我了,我这一天天的,都快被我闺女气死了。这不进入青春期了吗?叛逆得不行,谁说话都不听。读书不好好读,就想着上网玩电脑,自己房间乱得跟狗窝似的,也不肯收拾。让她做点家务,跟要她命似的,还动不动就跟我吵架,吵起架来嗓门比我还大。前几天还闹离家出走来着,把我吓死了。最近我都不敢跟她大声说话,生怕这小姑奶奶哪天又想不开,做点啥傻事出来。”末了,又跟我感叹了一句,“你说我们这家长当得,怎么这么憋屈呢,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跟我闺女说话她才肯听。”
其实不只是这位大姐,很多家长,在自己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都会苦恼一个问题,那就是:要怎么跟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要怎么说,孩子才肯听?
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登博士,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创办了父母效能训练(P.E.T.)课程,专门向父母传授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并循序渐进地提出建议。
此外,戈登博士还创建了闻名全球的“戈登方法”,旨在改善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后来发展为一种能够改善所有人际关系的通用模式。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如何使用戈登博士提出的“我—信息”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解决家庭冲突,让每个人都能在冲突中成为赢家。

“我—信息”其实是一种沟通方式,指的是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时,以自己作为谈话的主体,主要表现自己的感受。
与“我—信息”相对应的,还有一种“你—信息”沟通法,以对方作为谈话的主体,说出的句子,基本上以“你”开头,或者包含“你”这个字,信息是指向“你”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上了一天班,回到家之后已经很累了,只想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会,然后洗个热水澡,就去睡觉。但是你5岁的女儿却并不这么想,她在你身上爬上爬下,扯着你的胳膊,大声喊着,“爸爸,爸爸,陪我玩一会儿嘛”,并拿过来一本书,一定要你念给她听。这时,你会作何反应?
如果你直接对女儿说,“你怎么这么烦?你就不能自己玩一会儿吗?!”这时,你使用的就是“你—信息”沟通法。
而如果你向孩子描述了她的行为带给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我现在很累,实在没精力陪你玩。”这时,你使用的就是“我—信息”沟通法。
当过父母的人都知道,有一个孩子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当你的孩子,因为某种行为,阻碍了你享受生活,或者给你带来一些麻烦时,你便“拥有”了问题。你觉得疲惫、沮丧、难过、劳累、愤怒等,这时,你必须使用合适的话语,使孩子明白你内心的感受。
很显然,“我—信息”法比“你—信息”法要更适合用在这种时刻,因为“我—信息”能准确传达出父母当时的感受,而“你—信息”法咋只会让孩子感到困惑,觉得自己做了错事,或者自己是个坏孩子。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你本来就有想去做某件事的打算,但是如果这时候有人(比如你父母)跳出来,命令或者劝告你一定要做这件事,你就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想做这件事了。因为你觉得你自己受到了强迫,或者说自己不被信任。我相信,没有人喜欢这种被强迫或者被怀疑的感觉。
但事实却是,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在对孩子做类似的事情。换句话说,父母总是在向孩子发出发出“解决方案信息”,当孩子遇到某件事时,还没等孩子做出反应,我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了。
我们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 下达命令、指挥、指示,比如“把门关上”、“晚上11点半前必须回家”;
- 提出警告、训诫、威胁,比如“你安静一点,否则你就给我回自己房间去”、“赶紧把厨房收拾干净,否则有你好看的”;
- 提供劝告、建议或解决方案,比如“大人说话的时候,小孩子最好不要擦插嘴”、“脱了鞋子之后要把它放到鞋架上”。
除了对孩子发出“解决方案信息”外,作为父母,还可能在无意中,对孩子发出“贬损信息”,比如,对孩子进行批评、责备,嘲笑、羞辱孩子,对孩子进行诊断、心理分析,或者教导、说教等等。
可以设想一下,假设我们谈话的对象不是孩子,而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成年人,我们还会这么说吗?我们会因为自己的同事在吃饭时大呼小叫,就对他冷嘲热讽,甚至把他揪到客厅,罚他面壁思过吗?我们不会这样做!那为什么我们会对孩子这样呢?
我们会给自己的朋友留面子,即使朋友做了错事,我们也会友善地进行提醒。但我们在面对孩子时,却不够尊重,总是使用“你—信息”,试图教育孩子,或者批评孩子,这样自然会招致孩子的反感。
对孩子过多地使用“你—信息”,可能会使孩子感到内疚或懊悔,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是个坏小孩;也可能会使孩子觉得父母不公平、不爱自己,并做出激烈的反抗。不管哪种结局,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这就是为什么戈登博士建议家长选择“我—信息”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使用“我—信息”,谈话的内容是针对家长本人的,不易引起孩子的抵抗和叛逆;使用“我—信息”,使家长对孩子敞开心扉,将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暴露在孩子面前,也使孩子能认识到自己对于家长的这种情绪所负有的责任,使孩子担负起改变自己的行为的责任,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大人们往往低估了孩子们愿意替他人着想的程度,事实上,孩子们比我们想象得还要爱我们。只要大人愿意多花一点时间和孩子说话,坦白自己的感受,孩子也可以成为善解人意、富有责任感的人。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该怎么使用“我—信息”法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呢?
首先,我们一起来聊聊“我—信息”的构成要素,“我—信息”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①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
②描述自己对这种行为的感受
③说明这种行为会给你带来什么困扰
比如说,你那十几岁的闺女,以为你今晚要加班,所以大晚上的,连个招呼都没跟你打,就跑出去和同学一起参加party了。提前下班回家的你,发现女儿不在家,打电话不接,也没留个小字条。你十分担心,所以就一直坐在沙发上,等着女儿回来。
凌晨一点半,你终于看到闺女回家了,在那一瞬间,你先是觉得如释重负,然后,怒气值开始飙升,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把女儿抓过来,狠狠骂一顿,再罚她写一篇1000字的检讨,保证以后再也不犯类似的错误了。但是,等一下!你有没有考虑过,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后果会怎么样。后果很可能是,你的这些措施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以你和女儿大吵一架,最后落得个不欢而散而告终。
那如果用“我—信息”法来试一下呢?
首先,你告诉孩子,“我今天下班回家,发现你不在家,打电话没接,也没有留字条。”
接着,描述自己的感受,“我很担心你,已经这么晚了,我不知道你去了哪里?万一你被坏人拐走了,或者在路上出了车祸?”
最后,说明孩子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因为太过于担心你,不知道你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这几个小时都没敢睡觉。我上了一天班,晚上又加班了好几个小时,已经很累了,需要休息,可是现在,我因为太过于担心你,而完全无法休息。”
相比于一条指责对方的“你—信息”来说,发送一条坦诚的“我—信息”,要冒更大的风险。因为父母向孩子坦诚地展现了透明的自我,将自己的软弱和缺陷暴露在孩子面前。但也因此,更容易得到孩子的理解,与孩子间的关系,也会更加亲密。

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是恶魔,也不是无法交流,学会采取合适的交流方法,对孩子开诚布公,父母就能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而孩子,也将能幸福地拥有一对真诚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