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如此绝望?
在母亲节前夕写下这篇略感沉重的文章,身为母亲,母职是天性,亦是一种“责任”和“负担”。
从没有一个时代像我们这一代女性做“母亲”一样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生、养、教、育......家庭的付出,自我的实现,众多角色的转换,有时候是甜蜜和幸福,有时是疲惫和不堪。
都说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但母亲的脆弱又有多少人能懂得?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贝可成长记”,金融辣妈经授权后转载。
溺亡的母亲
五一假期期间,有一条「母亲带两儿子出走溺亡」的新闻让人看了心有戚戚焉。

转眼间,三条活生生的生命烟消云散,留下一个破碎的家庭。网上评论一片,讨论最多的是:一个母亲到底遭遇了什么才忍心带着孩子一起去赴死?
任何一个亲自带过孩子的妈妈在心底都会有同感,带娃的艰辛,公婆的矛盾,配偶的不理解...... 熬过去,是岁月的看似“云淡风轻”,熬不过去,则是崩溃的深渊。
《坡道上的家》
最近新播的日剧《坡道上的家》也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一个“合格妈妈”的背后,到底有多少委屈和疲惫不堪?一位母亲,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如此绝望?
但在生活中却又是如此——寻常?

导演: 森垣侑大
编剧: 篠崎绘里子 / 角田光代
主演: 柴崎幸 / 水野美纪 / 伊藤步 / 田边诚一 / 松本笑花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家庭
首播: 2019-04-27(日本)
集数: 6
单集片长: 50分钟
又名: 育儿危机
剧情:改编自直木赏作家角田光代的同名小说。
专心在家育儿的主妇里沙子,正为了“小恶魔期”的女儿头痛不已,虽然丈夫阳一郎下班后会稍微帮忙,但育儿的疲倦和旁人的意见让里沙子日渐失去信心。
正当里沙子焦头烂额之时,没想到竟被选为候补的国民参审员,即使是候补,也得每天出席。无法拒绝国民义务的里沙子,只好每天将女儿送去婆家,再去法庭聆讯。
这次的案件,是一位年龄和里沙子相近的年轻妈妈安藤水穗,“蓄意”将女儿溺毙的虐童案。

年轻的妈妈安藤水穗,因为孩子哭闹,就极端地把8个月大的女儿扔进了装满热水的浴缸里。丈夫觉得这是有预谋的杀人,所以报警把妻子送上了法庭。
可在这起案件刚开始就从双方律师的口中,了解到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安藤水穗:一个是因为育儿困难而对女儿产生厌恶,甚至残忍杀害的无良母亲。另一个,则是由于产后育儿压力太大,患上忧郁症和神经衰弱的脆弱女性。
而在丈夫和邻居的证词来看,安藤的确是个“不太合格的新手妈妈”。
因为孩子发育的比别人慢,她就总是抱怨。因为孩子总是哭,她就生气,甚至还虐待孩子。
明明一开始因为不能生育才做的试管手术,努力生下的孩子。最后却成了“早知道就不生了”。
丈夫、婆婆、邻居......包括里沙子在内刚开始都一致认为——安藤是个“恶母亲”。因为孩子不能满足她的期待,所以她“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因为妈妈是个爱慕虚荣的人,所以孩子也是她拿来和别人攀比的道具。
听着被告丈夫安藤寿士的证词,即使大部分的参审员都认为安藤是个好好先生,但里沙子却有种说不出的疑惑。
随着案情的进一步陈述,我们又看到了故事的另一面:新手妈妈安藤水穗基本都是独自一个人日夜不休的带孩子,几乎没有好好睡过一个觉。直到水穗扛不住了,丈夫才请来了自己的母亲。可婆婆的说三道四,指指点点,更让水穗无法忍受。
后来水穗赶走了婆婆,宁愿自己一个人带,也不想再和婆婆相处。而丈夫总是把“你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挂在嘴边。
甚至还跑去咨询前女友如何解决自己的家庭问题。
这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了安藤水穗压力的来源。
里沙子从一开始觉得水穗的悲剧只是一个个例,慢慢发现自己的生活逐渐和安藤水穗的生活轨迹重叠在了一起。

因为要参与审理案件,她带娃做家务的时间与工作有了冲突,一时间难以平衡。在各种焦头烂额中,她没有等来丈夫的体贴和帮助,而是各种蔑视和怀疑。



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里沙子宛如看见了自己的人生。

虽然还没看完整部剧,但已经发现这绝不仅仅只是里沙子和安藤水穗的生活轨迹。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母亲,也是如此这般生活着。

就像《坡道上的家》原著小说下面评语上写的那样:
每个女性都能体会到深深的恐怖感,因为安藤水穗是如此的普通,她生活的困境,与我们又是如此的类似,我们与她之间似乎只有一条窄窄的红线,一旦崩溃,便会似安藤水穗一样直直坠入深渊。
带着两个孩子一起投河自杀的母亲,不正是如同安藤水穗一样,踏过了那条红线,坠入了崩溃的深渊中。

《时时刻刻》:
一个女人需要经历、完成多少人生安排的角色,才能真正做她自己?
溺亡的母亲,安藤水穗的悲剧,里沙子的生活,让我想到了一部电影——《时时刻刻》。

导演: 史蒂芬·戴德利
编剧: 戴维·黑尔 / 迈克尔·坎宁安
主演: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朱丽安·摩尔 / 妮可·基德曼 / 艾德·哈里斯 /
类型: 剧情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2-12-27(美国)
片长: 114 分钟
又名: 此时·此刻 / 小说人生 / 岁月如歌
剧情:改编自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The Hours》。
电影《时时刻刻》是一部伟大的女性题材电影,深刻探讨了女性的内在价值:女性不应该成为男人或者主流社会的附庸,应该活出真实的自己。

如果有人告诉你,有这么一个女性,她生活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的上流社会,生活优渥。有傲人的才华,出版多部小说及文学评论集,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有深爱她的丈夫,但她不愿意过着丈夫和其他人眼中所谓的“正常的生活”,最终选择了死亡。
还有一个女性,生活在二战后60年代的美国加州,有房有车,有体贴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但看似完美的生活却让她心生倦意,在怀二胎的时候萌生自杀的念头。
由于不忍伤害腹中未出世的胎儿,决定在生完第二个孩子离开家庭远走异乡,遵循自己的内心重新开始另一段生活。
第三个女性,生活在新世纪即将开始的纽约,有稳定的编辑工作,有自己的房产,有一个同性伴侣。
自愿照顾着身患重病的天才前男友,因为想做母亲又用精子库生了一个女儿并抚养成人。但看似追求自我意愿的生活,却又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了人生的意义。
这是我十几年前第一次看《时时刻刻》这部电影所了解到的三个女性的故事。第一个女性是我深爱的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第二位和第三位女性虽然是电影虚构的人物,却代表着无数个女性个体。
这部2002年由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The Hours》改编的电影告诉我们: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清生活的本质,遵从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像无数个不谙世事的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姑娘一样,看不清楚生活的本质,也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不理解伍尔夫所面临的痛苦,有才华还不够吗?
也不明白劳拉的选择,有家不就够了吗?
甚至像克拉丽莎那样自由地生活,为什么还不满足呢?
生活的本质只有亲自去经历才能探究一二,十几年过去,我才明白:原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面对真实的自我更需要莫大的勇气。
《时时刻刻》里劳拉的故事更能和溺亡的母亲、安藤水穗、里沙子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劳拉在庸俗的生活困境中强颜欢笑,在崩溃边缘中,差点用“自杀”来解脱自己。
最终她明白,她的人生不是为了丈夫和孩子而活,不是每天做做蛋糕、料理料理家务,也不是做一个男人和看似“完美”家庭的附庸,而应该为了“自己”而活。
虽然为自己而活的代价惨重,但她并不后悔,因为这是她自主做出的选择。
当她面临死亡时,她选择了“活下去”。
除了“母亲”,别忘了你还是你自己
我从曾经认为《时时刻刻》里劳拉是一个“自私”的母亲到理解劳拉的选择,用的时间不长,也就十年而已。
对一个女性来说,成为一个母亲,有时候是天性,有时候则是“被动”的选择。母亲的角色只是“自我”的一部分,但却代替不了全部的“自我”。
如果“母亲”的角色让“自我”的其他部分窒息甚至消亡,“生”的困境就会随之而来。
福建漳州投河的母亲,崩溃的安藤水穗,日益消沉的里沙子,还有众多疲惫的母亲们,在真实而琐碎的生活中,请你一定记住——
选择做一个母亲,或并不打算做母亲;
选择做一个别人眼里“完美”的母亲,还是“不完美”的母亲;
选择做一个“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母亲;
甚至是,一个“自私”的母亲,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
你首先选择做一个怎样的“自己”,
其次,才是一个母亲。
只有内心有了足够强大清晰的“自我”,我们的人生才不会被妻子、母亲的角色吞噬,生命才会有真正丰满的底色任你涂抹。
若我们能在成为母亲前,想明白这个道理,是否能避免很多悲剧?

贝可成长记简介
贝壳,12岁,能写英文诗,会拉大提琴,人称“行走在大提琴弦上的小诗人”。
可可,又名coco,4岁小萌娃,能哭会闹,最擅长甜言蜜语,是贝可一家的开心果。
贝可爸,大学哲学教授。
贝可妈,80后二宝妈,联合创办儿童素质教育平台—考拉优教APP。毕业于复旦大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阅读推广人,家有12岁及4岁小公主两枚,深谙中西教育差异,崇尚多元化的教育观,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贝可成长记]。
都是干货,怎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