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要不要报幼小衔接班?在线等候

文 / 亲子沟通如何说
2019-05-15 06:00

无论报与不报班,对小学生涯的明晰认知,职业意识和基本素养,则是每个家长一定要心中有数,手中有方的。

作者:皎洁的后青春时代

最近,多多妈坐立不安,见幼儿园家长就打听:“你家孩子报幼小衔接班了没?”

回答说法不一。

主张报班者:

幼升小衔接班就像跳高跳远前的助跑,是一种准备和起势;

幼升小衔接班是打牢基础知识,让孩子在熟悉的面孔和套路中游刃有余的需要;

幼升小衔接是孩子学习能力习惯的初步进门,不经过小升初的培训,犹如菜鸟不经过岗前培训,会蒙头转向的。

我的孩子要不要报幼小衔接班?在线等候

反对报班者:

孩子应该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幼儿园大班还是以游戏玩耍为主,过早给孩子套上听课作业的枷锁,对孩子的身心不利;

很多培训机构以“提前适应小学节奏,熟练掌握一年级学习内容”为噱头,提前开小学课程,导致孩子在早期重复性学习,低年级容易学,养成不好好听课作业的毛病,三年级后被远远拉下;

有的搬出教育陈宝生部长两会“部长通道”讲的话站台:“学生是一张白纸,交给老师,老师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非零起点教学就是在这之前左一道右一道,把孩子画得“五花八道”的,这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这叫什么呢?打个比喻,这叫做“张飞画扇子,愁死齐白石”。

据了解,公立小学的教学大纲现在也是“零起点”,原则上没必要提前介入。

我的孩子要不要报幼小衔接班?在线等候

然而,由幼儿园的闲散状态转入规范性学习阶段,孩子的身心必然要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衔接得无缝顺利,孩子会像一尾灵活的小鱼不知不觉游进大海,投入更广阔的人生。衔接不好,就会卡在入门阶段,被一些看似简单却十足要命的坎阻拦住脚步,使得求学生涯上来遭遇下马威。

报不报班不重要,家长对孩子幼升小需要哪些衔接有一个明晰的认知,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才是至关重要的。

从思想上转入学习“职业化”阶段

如果幼儿园阶段以玩耍为主,那么,进入小学就开启了学生生涯的“职业化阶段”。

有了严格的作息制度,听课与作业要求,考察考核量化标准,学业上有了进度数量和质量要求,考察考核标准量化,老师不再像保姆那样照顾,而是更多地要求和执行。学生之间小团体开始形成。

一句话,幼儿园里是对一个孩子的照顾养育,而进入小学,就是一个孩子走向集体和社会,集中统一行动的开始,压力,负担,要求,考核等一系列成人化东西,开始逐渐融入孩子生活。

我的孩子要不要报幼小衔接班?在线等候

从行为上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生活上:犹如一匹小野马戴上了笼具,开始在规定的范围内,做规定动作,完成规定指标。

按时入睡,起床,吃饭,走出家门,不能再由着性子想干啥干啥;

自己整理文具,收拾书包,保证学习用品不损坏不丢失;

提前做好上课准备,不能中途喝水,解手或者其他个人事项;

有事尽量安排在课余或者节假日,不能轻易缺课;

对老师和学校的行为准则去做,令行禁止。

放学后立刻回家,不在外面过久逗留。

学习上:开始进入模式化。

上课期间不能随便做别的事情,注意力集中,眼睛始终跟着老师走;

有问题举手,老师允许后才能说话;

按照老师要求读写练习,交作业,完成考试考核;

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以及复习预习任务;

上课要坐得稳,不随便跟同学讲话;

听到铃声立刻进入教室做好,安静,迎接老师上课;

听到口令,立即站队,跑步,安静下来,看向前方。

我的孩子要不要报幼小衔接班?在线等候

基本的语数科学人文知识要有一定涉猎。

过早接触课本知识,会对后面的听课作业造成不好后果。但是并不代表基础的东西不需要涉猎。

“10”以内数字间的关系;

钟表,日历,钱款等日常生活需要的数字知识;

认识生活中的常见字;

会自己看绘本;

懂得天气季节,食物衣物,家人辈分,以及相关礼仪人文知识;

会讲故事,背诵诗歌以及唱歌;

要重点培养几种能力

专注学习能力。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理解老师的讲解,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要过于自我。不跟着老师思路走的孩子,除了学习效果受影响,往往在班内被边缘化。

书写能力。无论是数字书写,还是文字笔画,拼音书写,要达到工整,正确和快速。这对于6.7岁的小娃娃来说,并非易事。

准确接收,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能力;

朗读,背诵能力。带领孩子高声朗读,用声音的魅力征服孩子,用眼耳心多器官共用,引导孩子摸索准确快速背诵知识的途径。

五是阅读能力。从父母带头,全家共同沉浸在书香余韵开始,从边读边思考,开放式结尾导入,从角色朗读和名篇背诵,激发兴趣。

我的孩子要不要报幼小衔接班?在线等候

学龄前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孩子灌输太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帮孩子由散漫自我,向规范化集体化转型。

那么,到底报不报幼小衔接班呢?

如果这个班不提前灌输小学知识,而是以建立概念,培养习惯,树立规矩,开阔视野为标准的话,不妨报个班,让孩子在相似环境中预热一下。

如果在父母用心栽培下,已经达成养成习惯,熟知规矩,发展兴趣,具备基本能力的目标,那也没必要非要去花钱凑那个热闹。

无论报与不报班,对小学生涯的明晰认知,职业意识和基本素养,则是每个家长一定要心中有数,手中有方的。

作者:教育达人,头条号签约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

本头条号拥有30余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亲子沟通如何说)一起,致力于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你问我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