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钢琴谈谈孩子如何选择兴趣班

文 / ZUY小咯咯
2019-05-15 10:27
从学钢琴谈谈孩子如何选择兴趣班

从我的学琴经历谈起

作为70后,我的同龄人很少有机会在年少时接触钢琴。在小学和中学时代,我一直是同学羡慕的对象。然而我开始学习的不是钢琴,而是小提琴。父亲是小提琴老师,他常常拉奏《新疆之春》《流浪者之歌》这些小提琴名曲,给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音乐环境。

6岁前的记忆很模糊,我只记得父亲总是在舞台上演奏,我和母亲则在台下观看,母亲偶尔对我说,去后台找爸爸。后来上了全托幼儿园,每周只能回家一次,但只要在家里,就能听到父亲的琴声。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辨识音乐的表现力,哪些是高潮,哪些是华彩,哪些是悲伤。从父亲的演奏中,我很早就明白了音乐和情感表达的关系。

上小学以后,父亲便开始教我拉琴。

每种开始对孩子都很新鲜。我开始学习小提琴时很是兴奋,主动夹琴,手痒痒地学习父亲拉琴的姿势,仿佛姿势就能表达我是个很厉害的音乐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枯燥、单调、尖锐、毫无色彩的练习曲失去了耐心。每次练琴对我是一场心理对峙,是一场内心时间和现实时间的拉锯战。父亲对我曾抱以极大的期望,因为我在音乐上的领悟力的确不差,和父亲的合奏总让他产生惊喜,他曾放出豪言:你以后要去梅纽因音乐学院学习。我那时哪知道什么梅纽因?我只知道肩胛疼痛,艰苦,毫无目的,没有掌声,无人体谅,不能和小朋友们出去玩。每当我提出要在别人面前表演的时候,父亲总说:你现在还不行。每次我都在高昂的热情中垂下失望的睫毛。

苦学三年以后,我决定不学小提琴,而那时候我已经开始演奏《梁祝》。父亲盯着我的眼睛,很严肃地问我:你确定不再学小提琴了?我说,是的。语气固执而冷漠,像极我手中的琴,毫无热情。父亲单手举起我的琴,像摔死一只兔子,一只猫一样,狠狠把琴摔在地上。我内心充满恐惧,但并没有因此收回我的要求。

从学钢琴谈谈孩子如何选择兴趣班


五年级以后我改学钢琴,不用夹琴,不用手指确定把位,不依靠耳朵确定音准这事让我很是满足。我的老师不再是父亲,而是一位温柔和蔼的女老师,她对我的学习抱着严格但尊重的态度。我在技巧还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自己学习弹奏克莱德曼那些流行的钢琴曲,老师对此并不反对,这让我的心理感受好了起来。我每周要去老师家上一次课,每次都是学校晚自习的时间,当我上完钢琴课带着琴谱回学校自习,有好些男生问我,又去学琴了?我仿佛看到他们羡慕和赞美的眼光,心里美滋滋的。每次同学来家里,听到我弹奏《水边的阿迪丽娜》,都对我投来赞赏的目光。

小提琴留给我的情绪记忆以痛苦居多,而钢琴留给我的情绪记忆则大都美好。成年后,我仍然对钢琴情有独钟,尽管考上大学以后再也没有认真学过钢琴,但仅仅凭着5-6年的功底,已经足以让我游刃有余地表达自己。能够表达自己,是这个世界最快乐的事情。沉浸在音乐中,用音乐梳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纠结、痛苦、快乐、疯狂……和自己的情绪对话,同时获得精神的净化和升华。

什么是兴趣?

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开始呕心沥血地培养孩子。对孩子兴趣班的选择是学龄前家长尤为关注的事情。讨论选择兴趣班之前,我们先看看什么是“兴趣”。心理学对“兴趣”的解释分为三个方面:

•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通俗理解为,喜欢某事,喜欢干某事。

• 兴趣表现为对事物和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情绪体验。我们可以理解为,做了这个事情,会有愉快幸福的身心体验。那些痛苦纠结的体验,是不可能在产生兴趣的事物上出现的。

• 兴趣是可以使人产生集中注意,忘记时间流逝,忘记其他事物干扰的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按照上述解释,对于小孩子来说,可以让他喜欢,有愉快体验,又能在上面花费很多精力却乐此不疲的事是什么?只有玩!

从学钢琴谈谈孩子如何选择兴趣班


爱玩是所有孩子天然的兴趣,喜欢和小朋友一起,喜欢大自然,喜欢沙子、阳光、水、积木和奔跑。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兴趣,这种兴趣不需要被培养、被挖掘、被塑造,它就在孩子身上,只是家长是否有能力承认和接受它的存在,因为它不是成人社会认可的兴趣。

认同爱玩是孩子的兴趣,并尊重这种兴趣,这个理念的建立是家长能够与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家长才能很好地做到对孩子的兴趣进行假设、求证、引导、鼓励,让孩子收获更多的惊喜。否则,压抑孩子爱玩的天性,只能留给孩子痛苦的情绪记忆,让孩子从此远离父母的期望。

将兴趣发展为爱好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则是兴趣的发展和行动。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而且表现为某种实际行动。所以,“兴趣班”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爱好班”,是如何把孩子的兴趣以行动的方式进行强化、引导、加深,把孩子爱玩的天性往成人社会认可的主流价值方向引导。不要以为成人社会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仅仅是功利性,兴趣爱好对人格的陶冶,对情绪的疏导,对压力的减缓都是被认可的主流价值观。

从学钢琴谈谈孩子如何选择兴趣班


以学习钢琴为例,我们说说如何把孩子爱音乐这个兴趣往学习钢琴这项爱好上引导。

• 保持兴趣,积累欲望

保持孩子爱音乐的兴趣,让孩子多玩音乐,玩不同的乐器,听不同的声音,让孩子对音乐保持饥渴。心理学上,这叫“积欲”。只有欲望被积累的足够多,足够厚,产生学习的动力才会足够大,足够强。

• 体验与熏陶

孩子学习钢琴,可以从小让其触摸其他键盘乐器,比如电子琴、风琴,让孩子体验什么是键盘。家长定期带孩子去看儿童音乐会、儿童钢琴表演,给孩子听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其实,如果家长真的希望培养孩子学习音乐,从孩子在母亲肚子里就可以开始。怀孕的母亲完全可以去上一些简易的钢琴课。孩子在母亲的肚子里听到叮叮咚咚的声音,ta 出生后就会对这种声音特别熟悉。

• 情绪和音乐结合

音乐本身具有心理调节功能。家长从熏陶开始就可以教孩子用音乐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愤怒,可以用强音、长音、尖锐或特别低沉的音表达;比如难过,可以用三连音、和弦表达。这样的方法能让孩子与音乐融为一体,他的情绪记忆完全由音乐构成。音乐深深渗透到他的精神世界中,任何情绪都有对应的音乐表达形式,这种情形下,孩子很难放弃音乐。

• 技巧磨练

这对孩子来说是件艰难的事。然而,枯燥的练习曲是学习钢琴的阶梯。piano这个词,在意大利语里是“楼层,阶梯”的意思,这个词本身已经道出了钢琴的意义:学习钢琴就像上楼层一样,一层一层来,只有熟练的技巧做基础,才能越爬越高。枯燥的技巧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倦和放弃,这时候需要允许孩子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孩子可以即兴演奏,可以没有章法去弹,可以弹奏自己喜爱而并不是老师要求的曲子,这会让孩子觉得,这个沉闷的大家伙也可以像把枪一样让我扫射不愉快。

从学钢琴谈谈孩子如何选择兴趣班

我们把钢琴学习过程引申到其他兴趣爱好培养。一项兴趣爱好能够被孩子长期坚持,不是靠冷冰冰的说教,更不是靠棍棒,而在于:

• 孩子对这个事物的兴趣到底有多浓厚?(积欲)

• 孩子是否有欲望深入探索这项兴趣相关的来龙去脉?(熏陶)

• 这项兴趣爱好是否有利于更好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情绪?(表达)

• 家长是否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孩子磨练技巧?(磨练)

当家长决定帮助和引导孩子,选定他终身的兴趣爱好的时候,请先思考上述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满意的回答,即已经做好相应准备,再开始学习也不晚。

孩子的天赋呈现于世界之前,已经存在于父母的眼里和心里。对孩子而言,父母足够的爱,可以点亮他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父母足够的耐心,可以塑造他们勇敢面对困难的意志。

作者:英格

via:火苗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