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培养孩子:一周岁的孩子,父母该如何去培养?
经常会听到一些带小孩的女性朋友讲这样的话:三翻陆坐七爬爬,十个月会喊哒哒。一般宝爸们听到这些话,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宝妈们一听到这话,立马就会交谈起来。宝爸们会好奇地问:怎么我们就不懂什么意思呢?你倒是说说看。其实,不懂这些话的宝爸们,说明你基本没带过小孩,特别是还没满周岁的小孩。这句话说的就是小孩子从出生到一周岁的一个成长历程。“三翻陆坐七爬爬,十个月会喊哒哒”说的是一般刚出生不久的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三个月就开始会翻身了,六个月可以坐起来了,七个月就可以在床上爬了,十个月就会发音喊“爸爸妈妈”了

宝宝爬行
有人会反驳:你说的不对吧,我家的小孩都快两岁了还不会说话, 十个月怎么可能会喊“爸爸妈妈”呢?
还有人会说:我家的小子都满周岁了,还都不会爬,怕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只能这样回答,不同的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成长是不相同的。就像有些孩子发音比较早,有些孩子发音比较迟,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家长没必要担心(当然,如果发现自己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我还是希望父母能够带着孩子多去医院咨询医生,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而那句俗语也只是描述了普遍性的现象。那有人又要问了,为什么小孩子会在这些方面有不同之处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
1、内因:基因不同。由于每个人的基因不同,从精子和卵子结合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孩子的一切,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是无法改变的。
2、外因,我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
⑴与是否进行胎教有关。我们上次话题讲过胎教的方式以及胎教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进行过胎教的孩子会比没进行过胎教的孩子要聪明伶俐的多,各方面都展现出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特长,这是实验数据的例证,我们不空口说大话、说假话。
⑵与宝爸宝妈们是否细心“调教”有关。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给予孩子一定的“食物”,同时还要学会在不同的阶段给予不同的“调教”,这就需要宝爸宝妈们要做一个细心的父母。比如孩子三个月了,这个时候我们知道小孩子开始学着翻身,那么宝爸宝妈们在这个时候可以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比如,每天给孩子活动活动手脚,孩子在想翻身的时候可以辅助孩子翻身,即使这个时候孩子没有翻身的欲望和动作,宝爸宝妈们也要有这方面的思想和准备,象征性地引导孩子学着翻身。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大脑里会形成一种刺激,在这种刺激下,孩子就会有翻身的欲望。只要宝爸宝妈们坚持不懈的帮着孩子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那么孩子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会翻身也就自然而然了。那么宝妈们就可以在其他宝妈们的面前很自豪地夸奖自己家的孩子了。
就拿我来说吧,我经常在外地工作,我女儿出生那天我都没时间回去看看。孩子出生一个月后我回家呆了几天,跟女儿短短相处了几天,就匆匆离开了。大概在女儿六个月的时候,我老婆天天教我女儿喊“爸爸”,特别是每天跟老婆视频的时候,她会让女儿学着去喊“爸爸”。这种情况大概持续了一个月,大概在我女儿七个月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从女儿嘴里发出“爸爸”两个字,从那开始,女儿就会发音说话了,这是我的亲身经历。

多与宝宝交流
说了这么多,有人又开始问了:一周岁的孩子,哪些方面需要去培养呢,又该如何去培养呢呢?
下面就这个话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培养孩子的行动力
比如翻身(上面我们提到过,下面就不提了)、爬行等,爬行的时候,宝爸宝妈们也可以有意识的制造一点儿小麻烦,或者小障碍,看看孩子会不会越过障碍,还是会绕行。注意爬行的时候要时刻跟在孩子身边,不能因为爬行而伤到孩子。
2、培养孩子的发音能力
①多跟孩子进行交流:宝爸宝妈们可以有意识的教孩子说话。不管孩子能不能听懂,都要多跟孩子说话。
②多带着孩子出去转转:带孩子到处看看,听听各种声音,可以听鸟儿叫,听音乐,听琴声等,培养孩子的语言基础。

多带孩子出去转转
3、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多给孩子买一些玩具(注意是比较软质的不容易啃烂的玩具哦),在孩子玩玩具的时候,尽量的不要去打扰孩子。一般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其他的声音或者新奇的东西吸引,所以宝爸宝妈们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多让孩子玩玩具
4、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给孩子听一些儿童音乐或者其他比较温润一些的音乐,这样子可以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像<儿歌点点>就很不错。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面的观点属于本人自己的观点,不喜勿喷。一切以“积极向上”为主。
好了,我是你们的朋友,咱们下期见。
下期话题《对于两周岁的儿童,父母该做些什么?》
(此篇为本人原创文章,任何人不能随意转载、复制粘贴,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