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架输了,要报复”,这爸爸的回答很睿智,值得各位家长借鉴
文|西红柿妈妈
军军是个令人头疼的淘气包,今天放学又“负伤”回家了,显然是“战败”了。他气冲冲跑上楼准备向妈妈寻求安慰,这时候在外面工作的爸爸回来了。军军忍不住向爸爸倒了一肚子苦水,一面愤愤难平,一面委屈巴巴地诉说自己的“战败”经过,看起来余怒未消的样子。
爸爸一脸平静地问:“那你需要爸爸做什么呢?”
“帮忙给他揍一顿好不好?”军军试探着说。
“还有呢?”爸爸不慌不忙地继续问。
“最好是从背后给他一板砖,这样才解气!”军军还更进一步了。
爸爸点点头,“我等下去准备。”

“这样好像还不行,那个人很厉害。爸爸,我们得一起过去揍他才行。”军军继续说道。
爸爸笑着回答:“没问题!你先下楼等我,我去准备板砖!”
军军在楼下陷入了漫长的等待,正准备上楼一探究竟,爸爸却提着大包小包下来了。军军一脸惊讶:“爸爸,咱们不是要去揍人吗?你带这么多东西干嘛?”
“如果咱们给他揍一顿,今晚可能要在拘留所过夜了;如果给他一板砖,可能要在监狱待上几个月;如果后果很严重的话,咱们至少要在监狱住上好几年,不多带点衣服被子去怎么行呢?”爸爸脸上异常平静,可军军却惭愧地低下了头。

军军爸爸的教育显然是有大智慧的,平静的处理方式真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让军军主动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孩子慢慢长大,抑制不住的调皮和叛逆,使得他们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难免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
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做才最正确呢?
1、充分听取孩子的心声,了解争执的缘由。
对于孩子打架或参与打架,父母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愤怒,甚至会实施“暴力控制”的手段。事实上,很多孩子打架不是因为调皮惹事,而是愤怒的底线受到了挑战。也有一部分孩子是因为不想再忍耐旁人的冷嘲热讽或欺凌,所作出的过激反抗行为。
因此,当孩子出现了打架的情况,父母一定要耐心听取孩子的心声,找到打架的原因,以帮助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同时要注意,方法很重要,如果因为孩子被欺负,家长不让他们有任何反抗行为,只会让孩子孤立无助,陷入更加弱势的被动状态。他们可能变得更加懦弱,家长可别因为忽视而给孩子留下童年的阴影。

2、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知道“暴力”可能带来的后果。
只有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孩子打架的行为。如果家长想通过暴力解决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暴力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让孩子知道暴力可能要承受的代价才是“治本”之举。否则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一旦情绪爆发,就有可能做出更加过激的行为。
3、让孩子学会道歉。
不管是不是打架中的过错方,只要动手,就错了。家长在做好前期的心理疏导工作后,要引导孩子反省自己的行为,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让孩子学会道歉,家长在中间正确协调,让孩子握手言和。这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才能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真正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4、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孩子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时,他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反应,遇到不能接受的事情便会下意识出现动手的本能反应。因此,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要帮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 并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孩子争执动手是常有的事,家长们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要过分“偏激”,试着去理解孩子、引导孩子,让孩子童年的世界充满阳光和色彩。
我是西红柿妈妈,育儿达人,文章版权属本作者所有,欢迎分享给需要的人,↓↓↓下方点★★收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