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的隐藏功能:塑造孩子的价值观!(含赞美的正确使用方式)
淅爸,一枚二胎宝爸,大宝淅淅6岁半,二宝汤丸5岁。在这里分享我的育儿经,欢迎分享
孩子需要赞美,就如植物需要水。生活中的糖果给与孩子口感上的甜蜜,而赞美则滋润着孩子的心灵。
在《虎妈猫爸》中,奶奶不论对错的“无脑式”赞美,让茜茜成了一个有公主病、处处惹人嫌的孩子。可见不恰当的赞美,让本该茁壮成长的孩子长成了“歪瓜裂枣”。
在生活中,或许父母们、长辈们不会吝啬对孩子的赞美之词,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孩子总能收获来自身边的人的赞美之词,家长们又该如何辨别出是否对孩子有利?
孩子受到表扬的事情是最能说明父母的价值观的,孩子会通过这些事情来判断出哪些事情更重要,进而不遗余力地为此努力以求得到父母的认可--赞美真正作用,是向孩子传递一份价值观。

孩子真的那么需要赞美吗?是的,如植物的成长需要水一般重要
在讲明白赞美的真正作用--传递一份价值观之前,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为什么赞美对于孩子来说如此重要,甚至比喻为植物需要水一般。
- 赞美,是孩子的根本需求之一
在马斯洛的需求图谱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人的需求是分层级并且逐层递进的,当上一个层级被满足了,就会进去下一个层级的追求:
生理需求:本能层次的需求,包括食欲、睡眠、欲望等;
安全需求:避免对生命构成威胁的需求;
社交需求:社会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想被人承认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求:对理想实现,发挥最大潜能的需求;

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从一出生开始他就有这被人承认、被人关注的需求,每一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的行为来寻找自己在家庭、环境中的定位--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如此需要被关注,被认同的原因--尊重需求。
在孩子眼里,父母及其他成人是那么强大,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这些成人总是能轻而易举地做到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在孩子眼里,大人们显得极度巨大、高效迅速、无所不能。
当孩子有了这些感受,只有他们与生惧来的成长勇气支持着他们不放弃成长。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种情况:
现在换成我们生活在了一堆拥有和马云一样优秀的人中间,众人中唯有我们是一个“矮穷矬”,我们还会如孩子般有着内在的勇气逼迫自己不断成长吗?差距过大而产生的自卑、绝望,可能瞬间就会击溃我们。
而赞美,恰恰是给孩子注入外在的动力,给与孩子更多的勇气和信心去成长,同时,也满足孩子想被承认的需求。

- 赞美,塑造孩子的价值观
“孩子如同一张白纸,孩子未来图画的美丽或丑陋是父母描绘的结果”,我想这句话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这里面所指的“白纸”,就是孩子的价值观。
一个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其原生家庭尤其是其父母对他的影响甚巨,通常我们认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是潜移默化的被动式影响,但实际上我们是完全可以有意识的左右孩子的价值观的。
在生活中,孩子受到表扬的那些事是最能说明父母的价值观的,孩子们会通过这些事来判断出哪些事情更重要,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如《虎妈猫爸》里的茜茜,奶奶不断赞美茜茜是个公主,并且强调公主的高贵、受不得一丝委屈和冷落,茜茜自不然的就认定成为“公主”就是最重要的事情,进而不遗余力地为此努力以求得到认可。
而当家长告诉孩子“你能帮助弟弟把积木砌成机器人让我很感动,显然弟弟还没那么灵活,需要家人的帮助”时,会让孩子记住亲情和体贴是良好的品质。
同样的,当孩子受到的赞美方式是恰当的,是针对合适的事情,是恰如其分的,那么孩子同样也会为此不遗余力的努力以追求认同,最终成长为有相应价值观的人。

那么,在认知了赞美对于孩子的真·意义之后,我们又该如何赞美孩子,以传递给孩子正面的影响呢?
赞美孩子,三要三不要
如何赞美孩子,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恰当的方式,针对合适的事情,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赞美。
当然这样说是比较含糊的,我们可以再细化一些,即三要三不要:
- 三要之一:要明确赞美孩子时,想传递给孩子什么价值观
父母的赞美是能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的,让孩子明白什么东西重要,而如果赞美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开心,那么就真的成了糖果,会导致孩子的心灵“蛀牙”。
作为家长,你要意识到哪些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并找机会将这些价值观传达给孩子。父母可以选择用表扬的方式(但也不能用得过多)鼓励孩子努力学习、体贴他人、无私奉献、勇敢果断、心怀慈悲等,这是非常积极的做法。

父母不要轻易赞美孩子聪明,因为这很容易使孩子自我陶醉,容易将失败归咎于不够聪明,更重要的是,虚假的恭维会让孩子变得虚荣。
而“聪明”是一个非常含糊的词语,到底怎么样才算是聪明呢?如果成绩好、学东西快就代表了聪明,那么孩子很快就会形成对聪明的单一认知。
国外有关专家认为,最好是了解孩子做事情的过程,把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艰难努力都看在眼里,然后再赞美孩子。
有一位父亲在认真阅读了孩子的作文之后是这样赞美孩子的:
“这篇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典故来作为文章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这个事例写得很详细完整,说明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当……”
这样的赏识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会说到孩子的心坎上,这位父亲在仔细阅读了孩子的作为后对文中孩子努力的地方(具体)一一进行了赞美。这就让孩子更加重视用“典故”、“观察”、“点题”来进行往后的写作。

- 三要之三:赞美孩子,要找准对象
这一点很多家长会觉得很奇怪,赞美孩子还要找准对象?是的,我们必须牢记一点,赞美的对象是孩子。
很多家长并非没有赞美孩子,也不是赞美的方式出错了,赞美的度过了,而是赞美的对象出问题了。
这一点在春节这种节日聚会时经常会出现:
有一个孩子,平时是诚实而且成绩又好的孩子,但期末考试马前失蹄导致成绩下滑,放假在家里也几乎不与父母说话。
当亲友探访问起孩子的状况时,其父母总是说“其实他本来是个开朗的孩子”、“他是很聪明的孩子”、“他本来是诚实的孩子”。
乍看起来,其父母似乎肯定了孩子的才能与可能性,似乎十分信赖孩子。可是这不是真正的接受孩子,也不是信任孩子。最好的证明是当其父母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后,沉默了:
“你所爱的,不是现在这个成绩不好、又会反抗的孩子,而是以前成绩好、又不会反抗的孩子。”也就是说,其父母不愿意接受现在这个有好有坏的孩子。
如果父母换一个说法呢?
“最近他的状态是不那么好,有点闷闷不乐,兴许是成绩影响吧,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一直是我们最爱的孩子,宝贝,你说是不是呀?”

- 三不要之一:不要把赞美当成炫耀
有些父母经常犯这种错误: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不错,禁不住要把心里的得意对别人讲出来,家里来了客人,也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客人炫耀,客人自然随声附和,也对孩子赏识一番,这样做对孩子是无益的,这一点在春节期间尤为明显。
如果父母把赞美孩子当成自己炫耀的资本,那么就会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总觉得自己优于别人。有一些被赏识惯了的孩子,做了好事没有被注意到或者没有受到赏识就会觉得委屈,不被赏识就再不做好事了。个别孩子追求虚荣,甚至还会弄虚作假来骗取赏识,养成虚伪的品格。
- 三不要之二:不要把贿赂当成赞美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考了高分或有较好的表现的时候就用金钱或物质来赏识孩子。其实,这就是“贿赂”孩子。
再比如,孩子自己非常喜欢画画,他并不需要物质赏识,而只要获得认可就足够了。但如果父母说:“宝贝真棒,晚上给你做好吃的。”这样反而使孩子厌烦。
甚至孩子可能会这样想:“我的努力和成就只是为了一顿美餐吗?”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成就感的培养。
而且,即使依靠物质来赏识孩子的办法有效,这种效果也是暂时的,因为人在物质方面的欲望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欲壑难填”这个成语就道出了人性的这一弱点。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如只靠单纯的外在刺激来维持的时候,刺激一旦减弱或消失,行为也就随之消失。所以,“贿赂”孩子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 三不要之三:不要把夸张当成赞美
有一句谚语叫做:真的才是最有力量的。我们认为这句话完全适用于赏识孩子这件事:赏识必须真诚、适度,否则就变成了虚假的恭维,反而对孩子有害,因为对孩子必须进行赏识,但是不能信口开河地夸大。
在实际生活中,我曾犯了一个赞美孩子的错误:
当儿子汤丸学会正确挥拳的时候,我非常高兴地赞美了他:“瞧!你挥舞拳头的时候,跟decade(他最喜欢的假面骑士)很像!”他腼腆的笑了,然后接着更用心的对着我手上的拳靶练习着挥拳的动作。
但是到了几天后,面对新买来的沙包时,他却完全不愿意练习了。按理讲,孩子受到赞美之后,会更有信心去学习,然而事实上却是孩子不再想做了,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就出在我的赞美上。
我用假面骑士、超人来赞美他,使孩子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自己确实很了不起。正当他满心高兴的时候,他看到比起拳靶要大得多、硬得多、重得多的沙包,自己恐怕打不动沙包,而做不了自己还算什么超人呢?——我的这种言过其实的赏识使孩子望而却步。
孩子为什么不敢再做下去,因为怕破坏了自己的“假面骑士形象”。

淅爸寄语:邓颖超大姐曾经说,“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赞美,同样如此。
个人专栏:孩子的99个错误行为的解决方式,现正特价9.9元!一本书都不到的支出,能参考到99个孩子常见错误的解决方式和育儿心经,机智的你会选择购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