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育儿遵循这4个原则,孩子聪明问题少,父母省力又省心
目前,“隔代抚养”问题日渐凸显。由于父母们忙于工作与高离婚率的背景下,“隔代抚养”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
实际上,“隔代抚养”只是培育,没有教育。
我国教育学家孙云晓通过大量的调研后发现:在我国70%的“隔代抚养”都是不成功的。
因为老人们,主要是管孩子的生理保育,而教育培养是很少的。就这样使得孩子们养成了蛮横无理的性格,对父母的教育会更加抵触,并与之产生疏远。
墨子说过:“人性如素丝,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
真正的抚养孩子,是要和孩子一同成长,要重养更重教。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及时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不是完全地“隔代抚养”,当个甩手掌柜。

一.隔代抚养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危害呢?
1. 更容易养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
许多老人的心都比较善良、仁慈,再加上有些孩子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们更是倍加关爱。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啥事都依着孩子的性子来,永远的无条件迁就孩子。
而在这种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极易形成为所欲为的性格,会使孩子缺乏自信心、独立性。

2. 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情感和人格偏差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都不能替代的。什么意思呢?哪怕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把所有的时间与爱都放在孩子身上,那也是与父母之爱完全不同的。
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因为情感的缺失,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导致缺乏爱心、同情心等问题。

3. 使孩子更容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疾病
第一,孩子长期处在老人的生活环境中,会耳濡目染老人们的语言和行为。
而我们的孩子们,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这样长期下来,会导致孩子的加速成人化。更严重的情况,就是导致孩子不可逆转的心理老年化。
第二,大多老人都喜欢安静,较少外出活动。
这样会让孩子形成狭窄的事业,缺乏本该有的活力与积极性。孩子长大后,基本都会有心胸狭小、害怕与人交流的性格,极易患上社交恐惧症。

第三,老人们的思想已经固化,往往会表现出固执、偏激的语言和行为。
这也是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会导致孩子的怪异心理行为、偏执与暴力倾向。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父母应当尽量自己去抚养孩子,这样的孩子才能够得到好的发展。
但有些父母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今社会竞争强烈、工作压力巨大,实在是做不到亲自抚养。在只能隔代抚养的前提下,我们其实也可以做些什么,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隔代育儿遵守这4个原则
1. 保持不依赖的心态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祖辈们只能起到帮忙的作用。
所以,就算我们选择了隔代抚养,年轻父母们依然要保持心理上的不依赖,这十分关键。不能逃避和推脱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甩手不管是完全不行的。
2. 尽量自己带孩子
平时上班,由爷爷奶奶带。在休产假时、周末时、下班时,这些时候要尽量去自己带。
也就是说,老人们只在实在忙不过来时顶上,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即可。

3. 保持育儿的主导地位
不管专家们怎么说、别人怎么说、书上怎么说,只有自己带孩子才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在父母辅助育儿时,自己一定要保持育儿的主导地诶,树立家长的权威。
在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时,要善于观察,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并积极处理。要学会引导祖辈们正确育儿。为了孩子,老人的可塑性也是很强的。

4.不要当着孩子面争执那些分歧
在有些育儿问题,比如母乳还是奶粉、尿布还是纸尿、要不要强制性喂饭裤等问题上,两代人之间非常容易产生分歧。而在孩子面前吵架,无论结果怎样,都会对小孩子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
要记住,你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争执的输赢一点都不重要。有问题私底下去解决,从孩子真正的需求去解决,而不是在孩子面前展开一场在辩论大赛。
“隔代抚养”既是当下社会转型的产物,又是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的折射。而年迈的祖辈往往跟不上孩子的变化,不能给予应有的关怀和抚慰。这时候,父母们要从以身垂范的教育做起,让孩子健康成长。

在父母们忙于工作时,可以适当给孩子看一些有好的图书,这也是一种教育的极好方法。《3-6岁综合能力开发趣味贴纸书》系列是一套讲童综能力开发课题与轻松的贴纸游戏创意相结合的早教启蒙书。以先进的儿童教育学理论为支撑,将综合能力中的六大能力——观察力、自我保护能力、记忆力、交往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能力作为训练目标。

每本书将相应的能力分解为10-17个方面,按照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先后排列,将思维训练融入到贴纸游戏中,让宝宝一边玩、一边学,通过手脑并用促进宝宝的全脑智能发展。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3-6岁开发趣味贴纸书专注判断表现力创造力语言能力理解力 共6册 ¥39.8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