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姐育儿:孩子比成人所想象的要聪明得多,父母往往是介入太多
本文由“彭姐聊育儿”原创发布今日头条,图片来源于网络以及自编,感谢大家阅读!
导语:熊孩子的“熊”并非是一件坏事,那些看似捣蛋、搞破坏的行为,其实是孩子们探索世界的一个方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的试错,通过试错的方式学习各种生活知识。因此,父母们应该支持孩子们的“熊”,而不应该制止他们。
某社交平台上,有个人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下面的回复可谓是五花八门了,其中获赞数最多的一条评论让人深有体会。

该评论内容是,熊孩子。没有人可以逃开熊孩子的袭击,他们就像是天生的破坏王,凡是肉眼可见之处,他们都能把它们折腾的面目全非。
这些天生的破坏王,平时热衷于给别人制造各种麻烦,还喜欢把原本完好的东西“五马分尸”,又或是不听从父母的话,你说东他往西。
对于熊孩子的这一行为,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令人感到深恶痛绝的。然而,来自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却持有相反的意见。

艾丽森·高普尼克,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她认为,在她看来,熊孩子的捣乱之所以让父母感到抓狂,其实根源在于对“教育”的错误理解。
她曾撰写过一本名叫《园丁与木匠》儿童心理学书籍,这本书堪称“教育熊孩子的终极指南”,在书中她发表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观点。
孩子比成人所想象的要聪明得多,父母往往不是教得少,而是介入太多。

熊孩子之所以称为熊孩子,在于他们不服管教。因为大人们无法控制他们,没办法限制他们的一举一动,这种失控感让大人们很不好受。
这种无法介入太多,让大人们看来,就是无法对熊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而这些熊孩子借助了这种机会下,获得了更多“捣蛋搞破坏”的机会。
可是在艾丽森看来,孩子们之所以总是搞破坏,是因为他们都是天生的科学家。科学家的工作是如何推进的?通过不断的试错。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测孩子们是否在破坏中不断的试错。
来自霍普金斯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为了验证这一个道理,他们找来了一些刚满一岁的小娃娃作为测试对象。
他们先是给小娃娃们展示了一颗球的变化,像变魔术一样,把球一下子穿过一扇墙,一下子又让球漂浮在空中,最后做完这一系列的魔术变化后,他们将球递给了这些小娃娃。

这些小娃娃们看到科学家的魔术表现出了非常惊奇的神情,当小娃娃拿到了手中的球后,为了验证这个球是否会像科学家手中一样神奇。
小娃娃一会拿着球往墙上砸,砸出砰砰响的声音;一会又把它往空中丢去,看看是否可以像科学家那样,让球在空中悬浮。

这些小娃娃尽管他们只有一岁,可是在看完科学家的一系列表演,拿到了手中的球后,他们表现出了对这个世界物理规律的探索欲,并且用实际行动去验证这一规律。
而这些验证的过程,在大人眼里,就成了各种搞破坏和捣乱。艾丽森认为,不过多的干预孩子,减少你的纠正次数,多给孩子一些自己探索世界的机会,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当今时代的父母,总是习惯性去纠正孩子的各种行为习惯和举动,他们希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按照自己规定的路线发展。
可是,这种过多的介入,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控制感,不仅会限制孩子的成长,还会让孩子失去了许多自我探索、自我创造的机会。

一些优秀的孩子,其背后都有一个“放任”的父母,这种“放任”并不是完全撒手不管,而是在某些方面,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过多的介入到孩子的学习中去。
比如之前一位高考状元曾经发表过自己的学习方法,父母不会过多的干涉他的兴趣爱好,虽然高考很重要,但是在高考期间,他一样维持着自己的那些兴趣爱好,比如打篮球、弹钢琴。

从小父母对他的教育,就是针对性的“放任”。比如在兴趣爱好上,比如在学习方法上。他的父母不会告诉他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他自己去玩,怎么有趣怎么玩。
特别是在学习方法上,很多老师都会提倡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可是在他的父母看来,如果可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

因此,当别人都在生搬硬套各种学习方法时,他花费了自己的课余时间,针对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对各个科目的强弱,给自己摸索出了专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不仅保证了学习效率,又避免了无用功,还实现了劳逸结合。高效有用的学习方法成为了他高考致胜的法宝,也让他从众多优秀学子中脱颖而出。

当然,适当的“放任”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舒适稳定的环境,孩子也无法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所以,父母也要学会创造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
试问,如果在一个吵吵闹闹,整天家无宁日的环境下,父母的放任,反而会促成孩子的叛逆和抗拒,孩子无法在这种环境下获得应有的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会使得他们失去探索世界的欲望,把诉求放在了父母的身上,父母越是争吵,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也将会是叠加的。

只有在一个舒适有安全感的环境里,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良好的心态去探索这个世界,把专注力投入在学习或是兴趣爱好中,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他们的潜力。
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未来成长非常重要,古有孟母三迁,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学习环境。

父母也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学会尊重孩子。因为在许多人看来,孩子的搞破坏和捣乱都是孩子本身的问题,比如性格问题。其实不然,很多父母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异常表现的背后都存在哪些原因。
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犯错时,总是第一时间责备孩子,从来没有想过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对父母的信任感会逐渐降低,当降低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成为了父母眼中那个叛逆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体,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或许因为年纪小的问题,他们的一些想法和行为大人们无法理解,可是倘若可以换位思考,给予他们最起码的尊重,也许孩子会乐意于跟你分享自己的想法。

结语:熊孩子不一定就是熊孩子,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多给他们以为试错的机会,他们的未来才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