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应不应该吃点苦头?
有人认为,父母一味不让自己的孩子吃苦,那么这个世界就会让他吃苦。你认同这种看法吗?
前几天,二宝钻到餐桌下面去玩,我当时第一时间是要把他拉出来的,但随即我又制止了自己。我眼看着他晃晃悠悠想要站起来,然后就碰到了后脑勺。这个时候,他没哭,而是明显愣了一下。我又忍住了第一时间去查看他的伤势,因为他抬起头来,委屈的朝我看了过来。我赶紧装作没看见的样子,他哇的一声就哭开了,一脸的委屈小可怜。这是在冲我撒娇啊,我看了看他的头边帮他轻揉,边告诉他:以后再爬到桌子底下,要小心不要磕到头哦。
你以为孩子小听不懂?能听懂的。这磕一下,吃点教训,就长记性了嘛。
家里平时危险的物件我们都会小心翼翼收起来不让孩子有够到的机会。但是呢,大宝喜欢做手工,就经常拿着儿童手工剪刀剪剪裁裁的。二宝看了肯定对姐姐手里的东西感兴趣啊,他瞅准了机会就想去拿一拿、玩一玩。那这个时候,我就不会像前面那样任由他“冒险”,非得等到他自己把手指头戳破尝到“苦头”再去干涉,我会第一时间把剪刀从他手里“哄”出来。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养育孩子成长这个过程中,我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也会去思考。孩子成长中所遇到的、将要面临的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预料的;但是有些事情,我们是可以通过正确或者恰当的引导、规划,提前帮助孩子“避坑”。
就说孩子要不要吃苦这个话题,我们不妨来想一想,什么算是吃苦呢?吃苦多半还要再跟耐劳搭档的。吃苦耐劳,既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
一天三顿啃馒头,咽咸菜,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可以理解为吃苦。但是这种苦,有必要吗?我们能给孩子更好的补充营养,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就着咸菜啃馒头?让孩子学会勤俭节约、爱惜粮食,完全可以通过帮孩子克服挑食来下功夫,而不是就着咸菜啃馒头就一定是对的。
我们上学那个年代,从上学前班开始,自己徒步往返上学是极其正常的事情,由父母接送那就是相当于小公主、小王子一样的待遇了。现在呢,你见过几个孩子自己去上学?基本都是坐班车或家长接送。孩子自己步行去上学的,应该就算蛮辛苦,但是更多的,我们会不放心啊!车多人杂,我们怎么能放心孩子一个人去学校呢?

所以说让孩子吃苦这事,其实是可以选择的,而不是一味的给孩子苦吃。身为父母,孩子是我们最心疼的宝贝,怎么舍得他去吃苦?
只要孩子具备吃苦的能力、懂得珍惜父母辛苦为他创造的成长环境,并且具备通过学习成长去创造更好生活的潜力,那完全没必要去吃苦嘛。
穷苦人家的孩子,也有成才的和没出息的,富二代里面同样有精英和败家子,我觉得同阶层里面造成最后人生不同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方式、成长环境,还有孩子的自我努力,而并不是在于这个孩子吃没吃过苦。吃过苦算是一种经历,能吃苦算是一种习惯,因为人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让孩子具备跳出苦难、活的更好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也不能完全舍不得孩子“吃苦”,人是都必须经历或多或少的苦难的,如果在孩子需要吃苦的时候,父母舍不得,一力把这些承担下来,那对孩子也不是一件幸事。
邻居家有个孩子,她父母托关系让她进了最好的小学,然后给她报各种兴趣班,为她买各种名牌的衣服、鞋子,只为让她在同学们面前“不掉价”。结果孩子养成了什么样子呢?学习成绩一般般,虚荣心特别强,总是喜欢跟别的孩子比吃比穿比牌子。等到家里有了第二个孩子,经济吃紧意识到问题想要给她纠正时,却激起了孩子“疯狂”的抵抗。我们不能说这个孩子不好,是家长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
还有一个孩子,母亲精神方面有问题,这孩子就特别懂事,更难得的是还孝顺,知道帮妈妈做家务活,知道不向父亲要额外的零花钱。很谦逊但是绝对阳光、不自卑的一个孩子。吃了不少的苦,却健康、茁长的成长起来。

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是想说,也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家庭可以享哪些“福”,又需要吃哪些“苦”,不要让他们觉得现在的一切是随随便便唾手可得的,也要让他们明白父母为他们创造这一切的艰辛不易。对父母对生活抱有感恩之心。
所以,我觉得,孩子没必要总吃苦,也不能不吃苦。要吃一些生活的苦、他们成长阶段需要经历的苦,还是很有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