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育儿中的“逻辑后果”成变相惩罚?掌握这五点很重要

文 / 灵动育儿
2020-03-14 00:00
"


如何避免育儿中的“逻辑后果”成变相惩罚?掌握这五点很重要

前些日子孩子们刚刚结束期末考试,大家都期待分数早点出来,但有的孩子无所谓,对分数没想太多。可对有些孩子来说分数可重要了!

南昌有位一年级男孩期末考试前,妈妈说:

“要是这次你能考到双百,妈妈带你去旅游”。男孩想去三亚玩,妈妈同意了。妈妈说:“如果真要考到了,就带你去三亚玩。”前提条件是,一定要双百,差一分都不行。男孩同意了。

孩子在拿到成绩单的那一刻抹泪哭起来,语文考了100分,因为数学只考了99.5分,离双百只差0.5分。妈妈说:

“不能带你去三亚玩了,但可以到附近玩一玩,下次别再犯错就行。”

妈妈认为这算是安慰孩子了,但孩子抹着眼泪用背对着妈妈,心里满是委屈。


如何避免育儿中的“逻辑后果”成变相惩罚?掌握这五点很重要


这样的做法让很多网友们觉得做法不对,说妈妈太计较分数了,这样会伤了孩子的心。

也有网友说做得对,妈妈立场要坚定,言而有信,既然说出来了就要做到,不然会养成不诚信的坏习惯。

关于这件事网上的家长各有各的说法,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想法也不同。

从心理学和教育的角度来看,孩子想考“双百”是好事,对自己有高要求就会有努力的动力。但是,对于妈妈说的只要孩子考到了“双百”就带孩子去三亚玩,没考到就不能去,这实际上就是奖励和变相的「惩罚」,看起来像是「逻辑后果」,其实是经过拙劣伪装的惩罚。

为什么这么说,先来看看伪装的逻辑后果是怎样的?

伪装后的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简单地说就是:人为地设置了一个结果,把两件事建立起逻辑关系,因为A所以B。如果逻辑后果是用来威胁和发泄愤怒的话,它就不再是后果,而是惩罚。

比如,孩子打翻了牛奶,妈妈很生气,就不让孩子吃面包。细细了解“逻辑后果”正确的用法后就会明白,父母很容易惩罚和“逻辑后果”联系在一起。


如何避免育儿中的“逻辑后果”成变相惩罚?掌握这五点很重要


真正的“逻辑后果”是什么?

“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需要成人的介入。家长决定使用哪种后果,取决于它是否能为孩子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从而鼓励孩子学习社会和生活技能。

为了父母在使用逻辑后果的过程中,能准确地用好用对,而不是以惩罚为手段,来到到目的,所以我们可以用“逻辑后果的四个R一个H”作为甄别的准则。

逻辑后果有四个R一个H

第一个R:相关(Related)

第二个R:尊重(Respectful)

第三个R:合理(Reasonable)

第四个R: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一个H:有所帮助(Helpful)


如何避免育儿中的“逻辑后果”成变相惩罚?掌握这五点很重要


我们通过不同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 “相关”是指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的。

伪装的逻辑后果:孩子打碎了花瓶,这是一个行为结果,因此,妈妈不让孩子看电视。这里的后果和行为完全不相干,所以更像是惩罚。

逻辑后果:孩子把花瓶打碎了,父母引导孩子如何处理打碎的玻璃片,这样就是逻辑后果。后果和行为就是相互关联的,这只是做对了第一步。


  • “尊重”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指责、羞辱或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

伪装的逻辑后果:“下次不要再疯疯癫癫了!” 妈妈指责了孩子,这就不是尊重孩子,也不再是逻辑后果了。

逻辑后果:尊重的说法可以是这样的:“花瓶打碎了,你也吓坏了吧!下次怎么玩,可以让自己更安全,也不会碰到花瓶?”在孩子自己认为没做好时,妈妈对孩子表示理解,这样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


  • “合理”指的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并且从孩子和大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

伪装的逻辑后果:例如,“我早就跟你说过,不要到房间里乱跑”。“我早就跟你说过”就是在借题发挥。

当孩子没做好一件事,他们会内疚和自责,会想做得更好。借题发挥会阻碍孩子在体验自然后果过程中学习,因此,孩子会停止体验自然后果,而是把心思转移到承受或者抵挡这些责难、羞辱和痛苦上。

逻辑后果:不帮忙不救援,对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

对于家长来说,既要提供支持,又不要援助或过度保护孩子,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让他们今后也能够承受人生的大起大落。


  • “预先告知”就是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她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有什么结果出现(或你将会做什么)。

伪装的逻辑后果:「没有提前告知」比如孩子要带玩具去学校,妈妈要么不让带,要么让他带,但没有提前告知孩子带去后会发生什么。

逻辑后果:「提前告知」如果你把玩具带到学校,老师就会一直帮你保管到放学。提前告诉了孩子带玩具会发生什么。


  • “有帮助的”指的是父母在使用逻辑后果的过程中,是否会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从而鼓励孩子学习社会和生活技能。

当一个逻辑后果能将孩子的行为转向另一个有用的(有贡献的)行为时,它就是有效的逻辑后果,如果遗漏了这四个R一个H的其中一个,就不能叫做逻辑后果了,就变成了伪装后的惩罚。


如何避免育儿中的“逻辑后果”成变相惩罚?掌握这五点很重要


而惩罚所造成的四个R,从而看清教育方式的长期效果

生活中,父母教育孩子的许多方法都是注重短期有效,而长期无效的。比如唠叨、说教、打骂和惩罚,看似有效,但无法让孩子学习到有价值的良好品格和生活技能。

我在给小学生上儿童社会情感课时,班上有个叫滔滔的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妈妈每天督促他写作业,后来发现他数学比较弱,每天又会布置更多的数学课外练让滔滔做。妈妈说:

“你什么时候把数学成绩提升了,我就给你减少数学课外练,没有提升就一直做下去,直到你提升为止。”

滔滔很是不愿意,但是他拗不过妈妈。他写作业的速度越来越慢,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孩子出现了厌学和严重拖延的习惯。妈妈很是苦恼,渐渐才意识到自己的方法出了问题。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妈妈的确希望可以帮助孩子,但是没想到反而起到了反作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滔滔妈妈用的方法就是变相的惩罚,没有尊重到孩子的意愿,这样的安排也很不合理,对孩子来说并没有起到帮助,所以,孩子从这个事情中学习到的是用拖延、厌学来逃避学习的压力和痛苦。


如何避免育儿中的“逻辑后果”成变相惩罚?掌握这五点很重要

被惩罚的孩子

惩罚所造成的四个R

1 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没有孩子喜欢被大人惩罚,他们内心也希望被大人同等对待,如果感受到自己被威胁,许多孩子都会产生怨恨情绪。

2 报复(Revenge)--“现在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

3 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 退缩(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对不让他抓到。”

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尽管父母们会认为自己的方式不是惩罚,只是想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其背后的信念就是“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要按我说的去做,我是为你好。”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够好,从而产生以上四种的其中一种,要么反叛、报复,和大人对抗,要么因为害怕而变得退缩、顺从,从而出现自责、自卑的心理。

因为逻辑后果的目的是为了停止孩子不良行为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为了报复而给孩子造成痛苦。因此,逻辑后果的另一个名称是转移孩子的行为

所以,逻辑后果并不是处理大多数问题的最佳方式,其实,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积极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和孩子。


如何避免育儿中的“逻辑后果”成变相惩罚?掌握这五点很重要

思维改变,行为才会改变


为了帮助孩子提升学习的能力,达到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和技能的长期效果,遇到问题时,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学习使用典型的启发式问题来启迪孩子的思考

当孩子遇到挑战时,通常他们比大人更早地感受到了自己哪里没做好。这个时候父母的借题发挥和讲道理并不是最理智的的方法,而孩子需要的是鼓励和支持,用典型的启发式问题来启发孩子思考,帮助孩子找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发展出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 典型的启发式问题示范:(How、What)

对于这次考试,你有什么感想?

想想你怎样才能帮助自己感觉好起来呢?

你从这次事件中学习到了什么?

你打算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 正确进行启发式问题需要注意几个点:

第一,不要预设答案。

例如,这次考试你没有考到双百,只要你认真一点,一定会考到的双百的。(一定会考到双百,就是一个预设好了的答案,会让孩子有担心和被要求的感觉,这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二,双方都有烦躁情绪时不适合提问。

等双方恢复平静时再来提问,以免情绪开关被触发,带来不必要的争吵。

第三,提的每一个问题要发自自己的内心。

表示同情和理解,接纳你的孩子。当孩子感觉被理解和倾听时,他才会愿意作出改变。

为什么我要称之为典型问题呢?因为说教很容易,但更像是责备孩子,会让孩子排斥;而提问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更容易赢得孩子的合作。


如何避免育儿中的“逻辑后果”成变相惩罚?掌握这五点很重要

引发孩子思考

其次,明确问题所在,用头脑风暴找出解决方案

头脑风暴就是发挥集体的智慧,大家一起提出建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头脑风暴的原则是:不指责、不批评、不说教(尊重、平等、互助的原则)。

我的学员小琴是一个二宝妈,有一次带两个孩子出门玩,回家时两个孩子开始为了谁坐电动车前面和后面发生意见不合,然后开始争吵。哥哥说妹妹已经坐过前面来,这次该哥哥坐;妹妹不服气,你是哥哥,该让着妹妹坐。兄妹两你一句我一句,差不多争了好几个来回,双方都开始有情绪了。一开始,妈妈一开始有点烦躁,后来想想,打算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就说:

“现在我们花十分钟来头脑风暴,对于谁坐前面和后面的问题,大家一起来想想,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我的想法是,我们可以推着车子走路回去。看看你们还想到了什么方法?”

妹妹说:

“这次我坐,下次哥哥坐,每人轮流坐一次。哥哥你看可以吗?”

哥哥说:

“要不,我们石头、剪刀、布,赢了的坐前面,输了的坐后面。这样总算公平吧!”

最后,大家一起投票同意采纳哥哥的建议。整个头脑风暴花了不到十分钟,在大家共同的智慧下,解决了一场兄妹之争。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又学会了如何应对问题,寻找共赢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如何避免育儿中的“逻辑后果”成变相惩罚?掌握这五点很重要

避免手足之争

最后,学会有效地运用鼓励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说:当他们走进屋来的时候,你是否眼睛发亮?意思是,当一个孩子走到我们面前对你说:“我是一个孩子,我只想有所归属感。”你是否能看见这个孩子。

☛看到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如何避免育儿中的“逻辑后果”成变相惩罚?掌握这五点很重要

你看到什么你就得到什么

因为大多数父母看见的都是孩子的缺点和做得不好的地方,却忽视孩子的内在需求。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其实就是在向大人们说:“我需要归属感。”如果大人不了解孩子这个“不当行为的秘密”,就无法对孩子给予更多的鼓励。学会有效地运用鼓励,就可以将孩子的不良行为转向积极的方面。因为,当孩子的失望感消除时,不当行为的动机就不复存在了。

☛鼓励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表扬做得好的结果

例如,孩子考试没有考到双百,可以这样鼓励孩子:

“看得出你真的很努力,你已经尽力了!”

“数学99.5分和语文100分,都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的。”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那么,为什么尽量少表扬孩子,因为,表扬会拿走孩子内在的力量,很容易让孩子依赖于别人的评价,表扬也像是大人在摆架子,不是尊重孩子。所以,类似这样的表扬尽量少说:你真棒!你很聪明,你很漂亮等等。

如何避免育儿中的“逻辑后果”成变相惩罚?掌握这五点很重要

父母不同的方式,可以成就不同的孩子

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父母自我的成长和修行,成功地运用所学到的新方法需要时间,更需要练习。对自己和孩子期望太多,难免会感到困惑和沮丧。提醒自己,每次进步一小步,并且循序前进,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好机会。即便不完美,但会发现,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会比以前好多了。


我是@灵动育儿 鼓励咨询导师,正面管教导师候选,从事教育工作十八年,我愿意将这些年的育儿经验与你分享,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感谢你的关注!

参考资料《正面管教》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jp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