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育儿路上的那些误区,妈妈们一定要学会规避!
每位妈妈在育儿道路上都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所以有益的育儿观点我们要支持,那些一直“传承”的育儿误区,我们还是放弃的好,毕竟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有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
这些育儿误区,看看你是否入过坑?

误区一
奶水太稀宝宝吃不饱
我们看到清淡的奶是“前奶”,成分大部分是水分,是给宝宝解渴的,宝宝越吃,母乳越浓,到最后,会分泌奶油一样的“后奶”,是给宝宝解饿的。
母乳喂养,只要妈妈奶水充足,不用担心宝宝吃不饱。
误区二
动不动就补钙
出汗多——缺钙,枕秃——缺钙,头型不好看——缺钙,半夜哭——缺钙,走路晚——缺钙……其实,出汗多最大可能就是给孩子捂太多了;枕秃大部分是孩子头部与床上用品摩擦的原因;头型问题更可能因为睡觉姿势不对,俯卧时间过少导致……
0-6个月的宝宝无论是母乳、配方奶还是混合喂养的宝宝,只要奶量够喝,钙一般是充足的。

误区三
总以为孩子吃不饱,一哭就喂奶
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宝宝是按需喂养,而不是按哭喂养。孩子的哭是有很多种原因的,可能是冷了,热了、拉大便了、困了、不舒服了、不一定是饿了。
根据宝宝月份大小和日常食量,形成有规律的喂奶时间。
误区四
母乳6个月以后就没有营养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母乳再任何阶段会失去营养价值。母乳会根据宝宝的生长情况,自动调节每一次的分泌,满足宝宝的需求。
2015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婴幼儿喂养指南》中建议6个月龄内纯母乳喂养。顺应喂养,尽可能延长母乳喂养的时间。

误区五
经常摇晃着哄睡
其实婴儿困时会自己入睡,只是大人为了控制孩子的入睡和睡觉时间而人为干预,造成有些孩子依赖大人的干预睡觉方式。摇晃睡觉确实对婴儿没有好处。
逐渐减少哄睡时摇晃的幅度,再到搂抱入睡,大人手摸着入睡,最后到孩子自行入睡。逐渐过度,养成自主入睡习惯。
误区六
给母乳宝宝喂水
母乳中80%以上是水,只要观察婴儿在非吃药状况下的排尿为无色透明或微黄,就说明体内水分充足。给母乳宝宝喝水,不仅会增加其肾脏负担,还会影响其吃奶量。
母乳中含有水分,不建议家长每天刻意给孩子喂水,除非宝宝有缺水的现象。

误区七
孩子吃粥好消化
不给宝宝的肠胃适应硬一点的食物,会影响宝宝的消化能力的发展。而且由于口腔缺乏咀嚼和吞咽练习,可能影响宝宝口腔发育和面部肌肉发育。
给孩子添加辅食时,可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的原则。可逐步添加米粉、蔬果、鱼类、肉类让营养更均衡,也让宝宝的咀嚼和消化能力逐步得到锻炼。
误区八
过早添加辅食
母乳能够在六个月以内满足婴儿的全部需求(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只需要每天额外添加4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即可)。提前添加辅食,可能会破坏孩子对母乳的吸收,适得其反。

误区九
喝葡萄糖水去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因为胆红素高,需通过增加喂养量,致使排便量增加,进而达到降低黄疸的效果。而葡萄糖的吸收过程只增加血中葡萄糖含量,使体内的能量供给维持在一定范围,排便量不会增加,因此不利于新生儿退黄。
多喂奶,让黄疸自行代谢。如果是特别严重的话请及时去医院就诊。
误区十
捏鼻子能使鼻子变挺
目前并未有确切的科学依据证实,经常捏提鼻梁骨,可以让鼻子变挺。孩子鼻腔黏膜娇嫩,如果过于用力捏,会损伤其鼻黏膜。
顺气自然就好,因为五官多与遗传有关。
误区十一
吃东西时逗孩子
进食时逗孩子,孩子会大叫或大笑,随后一次深吸气,饭粒等食物就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引起呼吸道梗阻,甚至呼吸困难、窒息。
给孩子喂食时应该让其保持平静、专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