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仅仅是长辈,身为父母也经常会有育儿误区,看看都有哪些吧
哈喽 大家好 我是育儿柯柯(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其实不仅仅是长辈,身为父母也经常会有育儿误区。单拿孩子在上学习上出现的以下表现来说,你看到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以偏概全、走神、厌倦、出错、依赖情感、叛逆。你是不是也正在为孩子身上的这些特点发愁焦虑?大可不必,这些恰恰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让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以偏概全,让孩子在小数据中迅速学习。大数据的概念基本已经家喻户晓了,但其实我们孩子的学习,只需要建立在小数据的基础上,高效的惊人,这取决于孩子的抽象能力和认知能力,表现在外可能会给人一种以偏概全的感觉,其实这恰恰是人类认知的特有模式。

所以当孩子说出的见解,总结的一些规律在家长看来略有偏颇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否定,孩子要借着这些不成熟的抽象当跳板来举一反三。如果想避免孩子真的“走偏”,可以让他们看到更多、经历更多、体验更多。走神,类比和联想的起源。我们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几乎很难保持一个话题,开小差、走神是常态。孩子越小,能保持专注的时间越短,家长也因此常常感到挫败。实际上,孩子这种天马行空的自由联想是极为宝贵的思想资源。发散的思维不受限制,就会注意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

专注固然重要,跳跃思维也不能舍弃,在它们之间找到平衡,才是最有效的。厌倦,创新的本能。注意力是大脑的稀缺资源,大脑总是把注意力放到最值得的地方。一旦大脑对一个新鲜信息变的习以为常,就会感到厌倦,不再加以注意,而习惯化的知识则慢慢变成常识。大脑这种永远将注意力向新异信息转移的倾向,实际上就是创新的本能,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基本动力。当然,这并不代表“厌倦”就是好的,坚持的毅力同样重要。所以最好的教学节奏,是让孩子在一件事上,总能找到新的趣味和挑战。阶梯式的逐步递进,将习惯化的知识作为下一步继续攀高的台阶。

出错,革新的驱动力。我们不妨先想一想,何为对错?是已经拥有相当常识和经验积累的成人,站在权威的角度设置下的墨守成规的定义。在这种条件下,孩子经常会犯错,这和他思维的发展息息相关,有时候,他们甚至故意犯错,从而体验自主决定的乐趣。原则性的错误需要纠正,例如1+1一定不能等于3,但很多时候,犯错没有任何关系,反而往往会开启另外一道门。在试错然后调整的过程中不断迭代,是学习的必要手段。不要固化孩子的思维,定下刻板的条条框框,放手让孩子去试验,哪怕得不到最优解,也可能别有洞天。依赖情感,人类最独特的学习方式。

这涉及到一个人类心理特征:依恋学习,这种依恋是在心中标记特殊的信息源,并赋予极高的权重。生活在复杂的世界之中,周围万物给孩子输入的信息都不相同,价值观也千差万别,缺少情感连接的学习是很难入心的,如果没有内心的那份笃定,孩子在筛选和处理这么多输入信息的时候一定会迷茫和彷徨。而且我们在依恋对象身上获取的不仅是信息,也是人际关系的学习。自己选择喜欢的偶像并不是错,如果能够选择正面的依恋对象,就相当于选择了一套合适的信念模型。叛逆,独立人格发展的觉醒。

儿童天生就有叛逆机制,这种对自主和自我肯定的渴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拥有新的独立学习机会的开端。在叛逆和依恋之间相互平衡能保证既不放弃关键依恋对象输入的初始信念也不封闭自我拒绝外界信息的改变,从而让孩子在这个互相斡旋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的学习有怎样的高度,除了自身的勤奋程度,很大程度上与建立怎样的世界观相关。育儿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给孩子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减少我们已经固化的思维中的种种限制,最终我们解放的,将不单单是孩子,也是我们时刻焦虑着的内心。

版权声明:原创作品,抄袭,洗搞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