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地上打滚,妈妈袖手旁观,是对还是错?

前阵子,朋友给我发了个抖音上的视频,咨询我的看法。

视频里,一个3岁左右的小孩在路边草地上,一边滚一边哭,哭得很大声,撕心裂肺。
而他(事实我也不知道是男宝还是女宝)的妈妈,在离他几米开外的地方,叉着手,静静地看着他哭。
根据抖音的描述,“小孩哭了一个小时,最后哭累了,跟妈妈回家。”
朋友把视频发给我,还跟我说,这个妈妈怎么这么无情呢?孩子哭得那么厉害也不去哄一哄,不去理解他的情绪,不去安抚他。
我能理解朋友的这种想法。
这让我想起在《孩子:挑战》上看到过的一个案例,朋友的想法跟我看到下面这个案例时的第一反应是很相似的,那个案例大概是这样子的:
六岁半的妹妹很喜欢哭,爸爸、妈妈和八岁的哥哥都叫她“小哭孩”。
有次妹妹摔了一跤,擦伤了一点,她又哭了。
哥哥说:“哦,她就是那么爱哭!”
爸爸也严厉地说:“这个伤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准再哭了。”
妹妹一边哭一边说:“好疼啊,你帮我擦点药。”
爸爸训斥她:“不准哭了!你的伤没有严重到要擦药的地步,很快你就会忘了的。”
妈妈也一脸嫌弃的表情说:“别当小哭孩了。”
妹妹还是继续哭,路过的邻居阿姨过来安慰她,但她还是哭个不停。
最后爸爸说:“你就是在这儿坐三个小时,同情她安抚她,她还是会不停地哭。这就是她想要的,她就是个小哭孩,我们走吧,让她自己在这儿哭个够。”
然后没过多久,妹妹就自己停止了哭声,跟着大家一起走了。

当时看到这个例子时,我心里也觉得这对父母好无情啊,孩子都受伤了,不应该赶紧去安慰她吗?
然后,我看到了作者的分析。
他说,妹妹很早就发现了哭泣可以得到大人的同情,并且加以利用。但是她使用过度,引起了家人的厌恶。
尽管如此,她还是得到了关注,只是关注的方式是批评、责怪等。
于是,每次被叫做“小哭孩”,她对自己的定位就加强了一次,家人的行为满足了她哭泣的动机。
作者认为,想要帮助妹妹成长,父母应该了解到妹妹哭泣背后的动机是想要获取过度关注,了解以后,可以忽视她的哭泣行为,不再把妹妹和哭泣联系在一起,不说她是“小哭孩”。
对于刚刚的事件,可以简单检查一下她的擦伤,如果不严重,可以告诉她:“我为你受伤感到难过。过一会儿你就会发现不再那么疼了,等你愿意的时候,再来找我们。”
然后大家都离开,只要妹妹发现哭泣达不到目的,她就会改变行为!
以后每次哭,都是同样的处理方式:轻松地接纳她的情绪,她可以哭泣。然后离开,同时也告诉她,只要她愿意,随时可以加入家人的活动。
在这之前,我想到的都是,孩子哭了一定是有他的需求。比如上面这个例子中,妹妹一定是摔得很疼了,然后还被哥哥和爸爸数落,肯定觉得很委屈,那我应该仔细检查她的受伤情况,耐心地安抚她,直到她平静下来。
比如视频里那个场景,如果以前看到,我也会觉得这个妈妈的做法不可取,会觉得她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情绪,而只是站在一旁观看,有点太过残忍。
但是书上那个案例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让我明白了,育儿并不是单一的,孩子同样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可能各种各样。孩子人格的形成,也不是某一件事情或者父母某一次的管教就能决定的,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会受到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是说你这么做有效我也一定可以这么做,也不是说我今天用了这种方法有用以后我还可以一直用这种方法。
虽然不知道文章开头视频里的孩子秉性如何,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我们没办法判断是孩子太过倔强还是妈妈太过残忍,但仔细思考可以发现,这个妈妈的做法有两点其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一, 她很冷静,没有因为孩子打滚哭闹就自己也情绪崩溃,也没有因此打骂孩子,她只是静静地看着孩子哭。
说实话,能做到这一点的父母其实真的不太多。你想想,一个小时啊,很多父母估计十分钟都受不了了,不是强行抱走就是狠狠打一顿,或者干脆问问孩子有什么需求,然后赶紧满足他让他停止哭闹。
第二, 她并没有离开,而是选择在离孩子小段距离的地方看着,孩子也能随时看到她,这样孩子至少能放心大胆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了。
但是反观我们身边,很多父母的习惯性做法都是这样的,“你走不走,你不走我走啦,然后就离开躲在一个地方看着孩子,结果人家孩子根本没反应,继续自己的节奏,妈妈(或者爸爸、奶奶…等等)只好又走回去使用别的办法。”
孩子最后还是停止了哭闹,跟着妈妈离开,说明他意识到了,妈妈不答应的事情,不管他如何哭闹妈妈也还是不会答应的。
在这个人人学习育儿的时代,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跟着书本提供的方法去套用,去评判某个方法对不对的误区。但其实育儿方法并不是非黑即白,不管你看多少育儿书,也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告诉你在遇到什么场景的时候就应该怎么做。
在我看来,育儿是动态的,需要随时做好应变的准备,先不说每个孩子的气质不一样,就是同一个小孩,他在每个发展阶段的认知、情绪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