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要记住:得罪得起别人,才能对得起自己

文 / 沛泽妈读心理
2019-03-06 20:05


我们先来看两个场景:

场景一:

一群孩子在追逐嬉戏,天天拿了一件新买的玩具出来,小伙伴们都跑过来看,聪聪说,“你能给我玩一会儿吗?”天天把玩具向身后藏了藏,坚决地说:“不!”不甘心地聪聪想上来抢天天手里的玩具,眼看着两个孩子就要打起来。

“天天,别那么小气,把玩具给聪聪玩一会儿。”天天的妈妈发话了,“不,我不给,这是我的。”天天的态度很坚决,聪聪试图从天天手里抢夺玩具失败后,哇哇地大哭起来,天天的妈妈有些着急,一把夺过天天手里的玩具,递给了聪聪,聪聪笑了,可是天天却哭得像个泪人似的,不停地说:“那是我的,那是我的。”

场景二:

苗苗拿上她最喜欢吃的饼干去了幼儿园,甜甜看到后,对苗苗说:“我也喜欢吃饼干,你能给我吃一块吗?”苗苗手里的饼干已经不多了,她不想给甜甜吃,可是不给,又怕甜甜生气,便不情愿地拿了一块给了甜甜。

甜甜吃完之后,吧嗒吧嗒嘴说,“真好吃,我还想吃一块。”又向苗苗张开了手,苗苗皱着眉头,又给了甜甜一块。就这样,甜甜要了一块又一块,直到把苗苗的饼干全部吃光,苗苗见饼干袋里连一块饼干都没有了,急得哇哇大哭起来。

怕得罪别人,不拒绝别人,就是在折磨自己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养成慷慨大方的美德,所以,当出现场景一的情况时,一些父母会像天天的妈妈一样,从孩子手里夺过玩具,拿给其他孩子,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懂得分享,亦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

可是,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分享出去,尤其是自己心爱的东西,孩子有拒绝别人的权利,为什么不教会孩子拒绝别人呢?

这种强迫式的让孩子接受分享,会造成两个结果:一是让孩子体会不到分享的乐趣,他会变得越来越抠门;二是孩子也会像母亲一样,不懂得拒绝别人,因为怕得罪人,为了面子委屈自己,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让孩子的内心充满矛盾与纠结。

有的孩子知道拒绝别人,会让别人心里不舒服,担心拒绝后,会失去好朋友,所以,就会出现场景二的情况,违背自己的意愿,让自己痛苦地接受别人的请求。

诚然,懂得分享,慷慨大方的孩子是招人喜欢的,是受人欢迎的,但是一个毫无原则地迁就别人,不懂得拒绝别人的孩子,将来成大之后,就会变得唯唯诺诺,很容易被他人左右,让自己活得不开心、不幸福。

朋友娟过得很不幸福,老公比较懒,工作不上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家里的开销都靠她来支撑。谈起自己的婚姻,娟常常叹息道:“不怪别人,都是自找的。”

娟与老公之前是同事,她老公的为人她应该很清楚,得知两人谈恋爱后,大家都劝娟慎重一点,这个男人靠不住,娟总是说:“他总缠着我,怎么办啊?”后来,娟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把自己嫁了。

现在娟特别后悔当初自己为啥不拒绝他,那时总觉得拒绝一个追求自己的人会伤害别人,于心不忍,至于自己到底爱不爱这个男人,这个男人值得不值得去爱,娟很少考虑过。

说白了就是娟害怕说“不”,害怕说“不”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它是一种以自己主观为蓝本来看别人的心理投射,其实拒绝别人并一定会伤害到对方,其本质上是自己内心接受不了被人拒绝,所以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也受不了拒绝。

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自己,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我们得学会拒绝别人,不要怕得罪别人,这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只有得罪得起别人,才能对得起自己,学会拒绝是一种快乐,不勉强自己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才不会给自己背上心灵的包袱,才活得轻松。

拒绝别人是自信、接纳自己、肯定自我的一种能力

前两天,孩子单元测试,班上有一个小女孩的演算纸全部借给了同学,自己都没有剩下一张,急得直哭,女孩的妈妈生气地问她:“你干嘛全给别人啊!你自己怎么不留一些呢?”女孩哭着说:“同学们都跟我借,我不借给别人,觉得好尴尬。”听到女儿的回答,女孩的妈妈更生气了,一顿训斥。

有些家长可能觉得让孩子拒绝别人是很简单的事情,告诉孩子几次就行了,事实并非如此,拒绝别人是自信、接纳自己、肯定自我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绝不是父母唠叨两句就能学会的,而是需要深入骨髓的观念做支撑才能拥有,需要从小就进行培养。

要让孩子学会坦然地拒绝别人,我们应该明白孩子不敢拒绝别人的三大心理,帮助孩子攻克这三种心理障碍,才能让孩子从容地拒绝别人,接受别人的拒绝,活出自我。

1.不敢拒绝别人,其根源在于不自信

不拒绝别人的要求,别人的请求统统答应下来,会让人觉得这个人很善良,乐于助人。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不拒绝与善良可能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不够自信罢了。

有一次,送孩子上学,看到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背了两个书包,吃力地跟在另外一个男孩后面走,走在前面的男孩子吃着煎饼,很不耐烦地对背书包的男孩说:“你能不能快点,不就让你帮我背个书包嘛,怎么那么磨蹭。”背书包的男孩哼哼了两声,表现出了不满,但还是卯足了劲,跟了上来。

这个男孩应该是很想拒绝同学的,但他没有勇气说出来,表现得很不自信。如果一个有自信,完全能够接纳自己感受的孩子,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拒绝。

培养孩子的自信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写一本书都可以了。但就拒绝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鼓励孩子遵从自己的感受,拒绝别人一次,让孩子感受到拒绝别人是一件令内心感到愉悦、放松的事情,同时让孩子感受到拒绝别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自信来自哪里?自我的亲身体验最重要。当然,孩子拒绝别人,可能会被人嘲笑讽刺,那么,我们要肯定孩子,“你很勇敢地做了一会自己,这真的很棒!”这会增加孩子的信心。

此外,我们也要允许孩子拒绝父母,因为我们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只有理由合理,都是可以拒绝的,一个从来没有被允许拒绝父母的孩子是很难学会拒绝的。

2.渴望获得认可

有一次,看到几个小朋友在楼下玩沙子,有两个孩子朝一个男孩身上丢沙子,把男孩弄得脏兮兮的,我以为这个男孩会很生气,会制止这些恶作剧,可他没有这么做,但我能明显感觉到男孩不高兴。

我制止了那几个调皮的孩子,这时男孩的妈妈跑了过来,责备男孩为什么不制止小朋友,男孩说怕小朋友不和他一起玩了。“你真是个笨蛋,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不争气的东西。”男孩的妈妈用恶毒的语言咒骂着孩子,孩子委屈地哭了。

在孩子的意识成长中,是非常需要父母予以他人格方面的精神关注与肯定的。如果他没有获得足够认可,在他心里就会埋下被忽视的自卑,会想方设法地从其他的地方,如同伴,来寻求重视的渴望。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男孩的妈妈是经常否定孩子的,孩子是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注与肯定的,所以,他将这种需要转嫁到了同伴身上,希望获得同伴的认可,所以,他宁可委屈自己,也不能失去同伴。

因此,家长一定不能忽视孩子需要肯定与关注的需要。

3.受父母的影响,太爱面子了

这一点我不做详细介绍,孩子因为爱面子不敢拒绝别人,大多是受父母的影响,只有父母真正懂得尊重自己,那么,孩子自然就会知道如何去做了。

总之,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不要为了不得罪别人,就委屈自己,这是对不起自己,这与助人为乐是两码事,助人为乐是让自己高兴的事,而不是让自己难过、纠结的事,遵从自己内心感受,你才能活出自我,活得开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