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给孩子钱时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格局
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无意中谈起小时候父母给自己零花钱的事儿。小丁提到这个事儿很不开心,说如果有朝一天做父母绝不会在孩子伸手讨合理的钱时给他脸色看,绝不会让孩子在钱的面前抬不起头。小丁说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多好,妈妈言辞里总会夹带让她多理解父母难处的意思,年幼的她除了上学必须的费用,从不主动伸手向父母要钱。

一次班里组织活动,正是小丁盼望很久的内容,她鼓起勇气向妈妈要活动经费20元。妈妈听了很生气,说活动是必须要参加的么,如果不是的话就别去了。小丁畏畏缩缩小声回复,自己从来都没参加过,这次活动自己很感兴趣想参加一次。妈妈气悻悻的掏出钱摔到桌子上,“你兴趣真够贵的,够咱家好几天菜钱了!”虽然参加了心心念念的活动,但小丁实在高兴不起来,妈妈掏钱时候的态度让她抬不起头。

虽说生活不易,但和孩子一起面对钱的问题时,父母明显倾向于钱的态度,一方面会让孩子认为在父母的概念里钱会比自己重要,另一方面过于苛刻、锱铢必较会让孩子们在钱上折了面子、尊严扫地。这时的钱,已不仅仅代表一种交换价值,更是父母权威的延伸。

孩子伸手要钱时,父母若是正常的询问用途,并告诉孩子学会自己合理的使用,那么对于钱孩子也能有正常的观念;如果父母一听到孩子有用钱的需要,立即换脸火冒三丈、不情不愿的把钱摔孩子,这举动和施舍并无二异,莫不是对孩子自信的践踏。

父母要给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他们学会合理规划、恰当使用。但是父母自己对钱没有合理的观念,就会在孩子伸手要钱时暴露出自己的态度。奢侈无度却不合适,但一切“向钱看”会让认知并不完善的孩子们对钱生出不健康的概念,总以钱为借口不适当满足孩子的需要,会让孩子自卑,未来在钱面前也容易失了自己的心。这么看,父母给孩子钱时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格局。

金钱不只是和旁人关系的试金石,也是父母子女关系的一道坎儿。父母一着摆错了自己的态度,不光疏远了和孩子的关系,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