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家暴,却迎来了软暴力,扎心了,我的孩子

文 / 涵妈育儿
2019-03-11 07:03

语言暴力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它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一面阳光,可以带来温暖和爱;

另一面阴暗,足以毁灭希望和未来。

很多爸爸妈妈都说过,我不会打孩子的,就算孩子不听话,大多以说教为主,惩戒为辅,暴力教育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但是,没有家暴,孩子就能无忧无虑地生活吗?

或许,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过度的说教也会伤害到孩子,比如说:

“你怎么那么笨呀,我怎么生了你这么笨的小孩?”“哭哭哭,就知道哭,一点男子汉的担当都没有!”“你人都是我生的,还有什么不可以让我知道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冷漠的语言也是一种隐性的暴力,一种杀人于无形的方式,可以摧毁孩子的一生!

良言一句三月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1

“有种你就别活了!”

父亲说完这句话,将手枪上了膛放在柜台上,正想转身离去。

儿子拿起手枪,对准自己的脑袋扣下了扳机。

因为儿子终日沉迷于电脑游戏,父亲怒不可遏说出的一句话,竟酿成了这场悲剧!

看完这个,我的后背一阵发凉,是什么让这个孩子不顾一切放弃自己的生命?

或许少年长时间的压抑、痛苦和绝望,所有的情绪堆积在一起的时候,都在这一瞬间全部爆发了。

一个鲜活的生命结束了,一个悲惨的家庭轮回却开始了......

这种语言暴力也是软暴力,区别于肢体暴力造成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最最可怕的是,它潜在的危害常常被忽视,甚至是一种“习惯”!

正如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过: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语言是有能量的,积极的温暖的语言能让孩子变得自信、乐观,而攻击性、伤害性的语言可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有研究表明,在中国,青少年犯罪与童年时期遭受语言暴力之间有强烈的联系,67.1%的家长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

经常用过分的语言刺激孩子,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

记得有一次我去闺蜜家做客,正好看见她的儿子被罚站,而且一脸的不开心,闺蜜还喋喋不休:

“你看看哪家孩子像你一样,吃个饭把米弄得到处都是,家里要是有客人,那多难看呀,人家会说你没教养的,以后妈妈都不敢带你去别人家做客啦!”

说归说,闺蜜的手指还一直指着孩子数落,孩子全程都低着头。

看见我来了,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跟我抱怨道:“现在的孩子真难教,一点也不听话,我都说多少遍啦,让他好好吃饭,非得让我说他!”

话刚说完,孩子就开始哭了起来,闺蜜此时更加火大:“你哭什么哭呀,我不就是说了你几句,又没打你,搞得我好像不对啦!”

我马上把闺蜜拉到一边说:“别再说了。”

或许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那些尖锐的语言就像一把尖刀深深地插进孩子的心里,可能会造成一辈子的伤害。

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一定会记得你说过的话,孩子比你想象中还要聪明、敏感、细心,你无意识的举动,都会伤害他。

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软暴力的危害,总是肆无忌惮地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记得在知乎上面看过一个提问“你被父母骂过最难听的话是什么?”

“你是猪吗?”“你是废物吗?”“你哭什么呀?你到底哭什么呀?你倒是说啊!”......

有位网友说自己从小被骂大,好像做什么事都不对,就这么过了很多年,无数次难过到想一了百了又没有勇气,脑海里无数遍我死了然后大家都会怎么样,越来越难过,抑郁成疾。

和孩子好好说话,真的很重要!

黄磊在采访时说:“我从来没把多多当小孩,我认为我跟她是平等的。”

他跟女儿的相处方式如同朋友一般,从来不以“上帝”的角色去压迫他。

他用以身作则的方式,“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爸爸妈妈爱孩子”,让孩子学会了如何去爱。

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3

长期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指出:在中国家庭中,家长与孩子的对话的结果往往是:噎死孩子、憋死孩子、急死孩子、吓死孩子。

看完这个,我不禁后怕自己会不会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如何避免对孩子软暴力呢?

  • 第一,和孩子好好说话

家里调皮好动的熊孩子,想让爸爸妈妈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确实很难。

但是在说话前三思,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说辞,调整情绪,赶走愤怒。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急着给孩子贴标签、扣帽子,可以先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要先入为主。

  • 第二,尊重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给孩子选择的机会,鼓励孩子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一棍子打死。

即便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父母也不要埋怨和数落孩子,用尊重的态度,帮助孩子在一次次跌倒和错误中成长的更好。

  • 第三,学会倾听

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说,就是在唱独角戏,应该学会倾听孩子说。

孩子说的越多,事情就越容易沟通,因为孩子已经放松下来,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

孩子是家长的另一面镜子,孩子比任何人都要敏感,家长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举动都会影响到孩子,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