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9岁的女儿学舞蹈,她已经花了一套别墅的钱

文 / 壹父母
2019-03-13 21:13

简简周 / 文

这年头,不给孩子报个什么兴趣班,出门在外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在教育投资这件事情上,中国父母向来都是最不含糊的。有研究说,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花费最贵的地区。

贵到什么程度?说个或许有些极端的例子。

最近看了一档家庭教育主题的电视节目,有位郑州的妈妈给女儿报了很多兴趣班和学习班,从孩子3岁到9岁已经花了一套别墅钱,她自己估算了一下,差不多得有个五六百万。

这位妈妈说,如果把这钱拿去买房子或许能升值,但房子再升值、自己挣再多的钱,也没有把孩子培养好重要。

一年前,她还专门把女儿送到北京学习舞蹈,并规划了一条专业成长路径:先上北舞附中,再考北京舞蹈学院。

在妈妈的决意坚持下,孩子的爸爸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工作,到北京陪读,孩子也因此不得不跟妈妈分隔在两地生活。

现场的一位校长嘉宾问妈妈,“将来要是孩子考不上怎么办?”

她立刻斩钉截铁地说,“考不上?在我的脑子里没有这个概念!”

且先不说北舞,光是考上北舞附中的难度系数,就是50000个孩子里边选100个,比高考还难。

真是瞬间替小女孩感到鸭梨山大。


1

不少父母都像这位妈妈一样,信奉“对孩子的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只要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自己就算付出再多也心甘。

这当然没什么错,但就怕这么猛的劲儿,用错了地方。

节目中的这位妈妈说,舞蹈是孩子的梦想,所以,她一定要支持孩子去实现她的梦想。

鼓励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当然是好事,可如果这个梦想不是孩子自己的,而是父母强加的呢?

虽然孩子也说自己喜欢舞蹈,跳舞是她的梦想,可是,当主持人问小女孩“你长大以后想当什么”时,她的愿望却朴素到不能再朴素。

不是当舞蹈家,也不是做大明星,她说,她想成为一个妈妈,有一个家,过日子。

她还在现场画了一幅画,里面没有任何舞蹈元素,全是对家人团聚、跟妈妈永远不分开的渴望。

说到舞蹈时,她只是平静而懂事地说着“我喜欢”,可是一说到家、说到妈妈,她的眼泪就再也没止住过。

8、9岁的年纪,情感上依然对父母有很深的依赖,她更需要父母的爱和陪伴,而不仅仅是“花重金培养”。

内心的滋养,才是对孩子教育投资最基础的部分。

只有当孩子内心的情感需要得到了满足,安全感也足够充分,她才能有更强的内在力量去支撑自己探索世界。

旁观者都看得出,舞蹈其实是妈妈的梦想,不是孩子的。

再直白点说,妈妈只是望女成凤心切,所以才给孩子定出了一个这样苛刻的目标。而这个年纪的孩子,又特别容易把妈妈的期待和希望当成是自己的。

她只是想让妈妈满意而已。

当然,不是说孩子就不可能对舞蹈有真正的兴趣,但这种兴趣没有办法被强加而来,更不是为了要满足父母的期待而产生的。

背负着过于沉重的压力,兴趣也无从谈起。


2

网上也有很多支持这位妈妈做法的评论。

“我觉得孩子长大后会感激她妈妈的。”

“很多音乐家钢琴家小时候也是被逼的,但长大以后就越来越喜欢!是孩子的梦想还是家长的梦想,这个问题太难回答,孩子在小的时候又能有多少判断力呢?”

“现在不都羡慕身材气质好的?小时候干嘛去了,那都是从小练出来的,小孩就想着玩,长大了想练也来不及了。孩子长大以后就会懂的。”

“初中发现班上一半同学都至少会个乐器,我啥都不会其实挺心酸的。”

其实,这里边有一个概念的混淆,到底是兴趣,还是出人头地的路径?

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容易,但想要成名成家可就难了。

不给自己和孩子留退路、坚持一条道走到黑的操作,确实是逼出过一个郎朗,可是这么多人里,也就出了一个郎朗。

更何况,一定要功成名就,才是值得过的人生吗?

过早把孩子人生的可能性局限在一条跑道上,绝大部分时候,路只会越走越窄。

教育投资的确很重要,但你投资的真正价值,是发掘孩子的天赋优势、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至于最后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就是顺其自然的事了。

总之,内心得到足够滋养、有良好自尊水平和自信的孩子,运气都不会太差。

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创造条件让孩子培养一两项兴趣爱好,其实是非常好的事情。

你可以引导她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坚持的意义,体验攻克难关后的喜悦,获得学有所成的成就感。

但这绝不该是父母拿来强行定义孩子人生的借口。


- 作 者 -

简简周

壹父母联合创始人

美国科恩博士亲授游戏力讲师、儿童游戏治疗师

亲子关系顾问、专栏作者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