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门诊:3岁半的男孩,这也怕那也怕,怎么办?

情 绪 Emotion
Q:我儿子3岁半,胆子特别小,出去玩总是躲在妈妈身后,不敢跟陌生人说话,家里如果买了什么新东西,他也会觉得害怕,不敢靠近,他还不敢一个人独自待在房间,走到哪里都要拉着大人。
他现在入园已经半年了,但前后待在幼儿园的时间估计都超不过1个月,每次送他上幼儿园都像送他去刑场一样,嚎得那叫一个惨烈,还经常被老师投诉,现在感觉老师已经都快放弃他了。
孩子小时候也没受过什么特别的惊吓啊,为什么他胆子会那么小,什么都怕?我该怎么办?
简简周 害怕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危险预警机制”。远古时候的原始人如果不懂得害怕,估计人类早就灭绝了。
不过,现在人们更倾向于把害怕解读成一种不好的负面情绪,每当孩子表现出害怕时,父母就担心他会成为一个懦弱无能的人,所以,常常会条件反射地对孩子说,“怕什么怕?有什么好怕的?”
另一方面,很多父母又特别善于利用孩子的恐惧,来轻松地达到自己的管教目的。
我经常在医院里看到大人威胁害怕打针的孩子说,“再哭,再哭就不要你了”,或者是在商场里,小朋友想要买玩具,哭闹着不肯走,有些大人也会说,“你不听话就叫警察来把你抓走”。
被吓大的孩子,内心很容易藏着很多恐惧和不安的情绪。
每个孩子都会有怕的事物,有些是显性而具体的某样东西,比如怕狗、怕虫子等,也有些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比如怕黑、怕怪兽、怕死。
有些时候,害怕的背后还有可能藏着孩子更深层次的情绪和需求,比如,缺乏安全感、在现实中感受到挫败等等,他渴望博得父母的关注、得到更多的陪伴和情感抚慰。
内心有强烈挫败感和无力感的孩子,很容易本能地选择回避,所以,就会表现出各种“害怕”来。
你说孩子没有缘由地怕陌生人、怕新事物、怕新环境,很有可能跟孩子缺乏自信、内心的无力感太过强烈有关。
另外,在遇到问题时,父母的态度也容易对孩子产生影响。如果父母本身就是容易焦虑,常常怕这怕那,这些情绪也会加倍传递到孩子那里。
如果不是大人经常“威胁教养”,就是从小对孩子保护得过好,“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碎了”,丝毫不给孩子探索和冒险的机会,导致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偏低。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帮孩子走出恐惧的心理阴影,一方面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释放孩子内心压抑的情绪,为孩子创造机会,让他觉得自己“可以做到”,增强他的自信,另一方面要轻推他直面自己的恐惧。
游戏能带给孩子力量感,尤其是打闹游戏,能让孩子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越是痛快地笑闹,释放效果越好。
有一个小诀窍,就是在跟孩子游戏的时候,大人一定不要表现得太强大,最好能笨拙地示弱,比如,假装摔个狗啃泥,或是被他打败。下次不妨试试,你会看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也要慢慢学会放手,该是孩子自己走的路,避免不了要摔的跤,都让他自己去体验。
只有在克服现实困难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我可以”、“我能”,才能真正带给孩子自信。
对于孩子具体恐惧的事物,你可以轻推孩子,帮他学会直面恐惧,但千万不能用力过猛。
你可以慢慢引导孩子接近他的恐惧,但要注意把握好分寸,找到孩子的情绪临界点。
一般来说,这个临界点就是孩子再往前一步,就会情绪崩溃,但要再往后退,又会变成逃避。
等孩子慢慢适应了,你再轻轻推着他把这个临界点慢慢往前调整。
如果孩子害怕跟陌生人说话,你可以经常带孩子出去玩,多接触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但不要逼孩子做什么,更不要指责他,给他时间慢慢适应。
再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害怕家里新买的按摩椅,不要一上来就急着否认孩子的害怕情绪,“这不就是个按摩椅吗?有什么好害怕的”。
换个做法,你可以带孩子站在远一定的地方,一起观察,等他适应了,再牵着他慢慢走近一点,走到他不想再走的地方就先停下来,继续观察。
就这样,不轻易任由孩子逃避,但要一点点慢慢靠近。
孩子有害怕的情绪没关系,但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你的接纳,没有释放的出口,就容易累积起来,要么导致孩子害羞、拘谨,要么焦虑不堪。
所以,想要帮孩子走出“害怕”的阴影,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对他的害怕表示理解,然后想办法帮孩子加强内在的力量感,再一点点轻推他直面自己的恐惧。
要是你仍然觉得这些步骤太难了,自己还是做不到,那就什么都别想了,先和孩子一起痛痛快快地玩起来吧。
游戏本身就自带疗效。
- 今日坐诊 -

简简周
壹父母联合创始人
游戏育儿讲师、儿童游戏治疗师、亲子关系顾问
专栏作者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