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儿子我不要了!”这句话可能是给孩子的致命一击
说谎只能骗人一时,可是说真话,却能骗人一辈子。
文字/《猎国》
01
最近,上海虹桥站派出所民警遇到了一桩棘手的家务事:一名12岁的男孩小曾,他独自带着户口本去火车站,准备乘坐火车回江西老家。
据了解,男孩在江西老家读书,妈妈在上海工作。平日里,孩子与父母聚少离多。终于等到放寒假了,他想和妈妈团聚,就来上海与妈妈一起过春节。
谁知,因为喝牛奶和妈妈大声争吵。他一时气不过,便决定回老家。
后来,小曾妈妈郑女士还原了事情的整个经过。
郑女士说:“昨天我说他个子这么矮,说调杯牛奶给他喝。他吃了一点点面条后,我就给他喝牛奶。结果,他不喝,还给我叫,还来打我,就这样,我说你这个儿子我不要了!”
郑女士说到这里,也是愤恨难平。后来,母子俩在民警的协调安抚下,情绪渐趋缓和。孩子到最后,只低着头,一句话不说,不停地用手抹眼泪,肩膀不时抖动,抑制不住地抽泣着,好像受了很大的委屈,让人看了都心疼。
作为父母,当面对孩子的坏情绪时,可能我们也会怒火中烧,但最忌讳说“你这个孩子我不要了”!这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与自我人格的强烈否定,甚至有可能成为致命一击!
心理学研究表明,极端行为往往是源于爱的缺乏。一个缺乏爱的人,就会拼命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甚至通过极端言行来获取关注,从而佐证对方是否在爱自己。
02
2月12日,三亚一名13岁男孩小林因和母亲发生争吵,他坐在12楼窗台欲自杀。其神情恍惚,双手不停地挥舞,看起来情绪十分激动。
经了解,小林是春节前从老家来三亚的。他妈妈在三亚一家酒店工作,平时见面很少,只有放寒暑假才能和妈妈团聚。
可是,就在这难能可贵的时间里,孩子却和妈妈因为生活琐事产生矛盾。因为妈妈说话语气极为强硬,孩子无法接受,竟然想一死了之。
经人报警后,通过安抚,民警联系上了孩子妈妈。当妈妈赶到现场,看见孩子的行为时,她悲痛欲绝。
那一刻,当看见妈妈泪流满面,小林似乎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他不禁情绪大爆发。隐忍了许久的泪水,决堤般地肆意流淌,他把埋藏在心间的所有委屈都大声哭诉了出来。
一会儿后,孩子的情绪好了很多,他最终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后来,小林还为自己的鲁莽行为感到羞愧不已,他答应以后要和妈妈好好相处。
其实,这样的新闻真的很多。陕西韩城一小区,一名12岁男孩向父母索要摩托车钥匙,父母不给,他遂站在16楼窗台上以死相逼。
广西桂林一名14岁男孩与父母争吵,一怒之下,纵身一跃,跳入了水流湍急的漓江,不幸身亡。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我们必须明白,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行为不良是因为他们不快乐,或者发现不良行为有好处。
心理学有个“冰山理论”。孩子那些能够被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底更大的秘密,则是孩子长期被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那是幼小生命对于爱和关注的急切渴望与期待。
新闻中坏情绪的孩子,因为家庭琐事和父母发生争吵,动不动就离家出走,或者以死相逼,其实那只是表面现象。孩子平时对妈妈爱的渴望得不到及时回应,长期积累下来,变成了对妈妈深深的怨恨与不满,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所以,作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真的应该多一些反思与自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并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加以正确引导。
03
作家张德芬说:孩子的哭闹是属于生命能量的一种自然流动,完全无损他们的本质。哭完、闹完,他们可以一下子又回到内在和平的喜悦世界。
的确如此。哭闹其实是孩子成长路上必经的阶段,是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之中所做出的一种应激反应。
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对待孩子的坏情绪,你会发现,父母与孩子的每一次矛盾冲突,其实都是亲子之间一种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感知的良好契机。
若处理得好,会成为亲密关系链接的强有力纽带;处理不好,有可能成为孩子一生的不幸!
丹尼尔•西格尔是美国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对孩子的情绪原理他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大脑就像一个两层小楼。下层大脑相对原始,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十分发达,主要负责人体基本功能。当人受到惊吓、威胁时,知道要攻击或逃避;上层大脑要到一个人二十几岁时才能够完全发育成熟。主要控制着重要的高级分析思维功能。
导致孩子情绪失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下层大脑的作用,尤其是它的重写部位——杏仁核。杏仁核的作用是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孩子容易动怒,发脾气,其实就是杏仁核在作祟!
那么,对于这种情况,专家给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说出孩子的情绪”,刺激上层大脑输送安抚讯息到杏仁核,让杏仁核不要过度反应。
知道了孩子情绪失控的原因,我们就会明白:孩子看似不正常的行为,才是最正常不过的行为了。
04
了解了孩子情绪原理,当我们面对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到底该怎么做呢?
首先,切记打骂和冷处理,多一些接纳与共情。
比如,孩子每次无理取闹,大哭大叫时,不要和他讲道理,也不要走开,就坐在他面前,陪着他,默默看着他哭完闹完。之后再和孩子分析问题,相信他会在爱的陪伴里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其次,多一些尊重与爱。
在尊重与爱里长大的孩子,他的独立意识被无限接纳并被用心呵护引导着,他不需要特意表达或者争取什么。
国民好爸爸黄磊,教育孩子堪称楷模。在被问及青春期叛逆时,黄磊说:“为什么青春期都需要叛逆呢?我就没有啊。”
后来被主持人追问缘由,黄磊说:“是因为我需要的爱与尊重,在童年里都得到了。所以我不需要用叛逆来表达我对父母的不满。”
最后,和孩子事先达成某种协议,试着给孩子一些拥抱。
父母和孩子聊天时,尝试与孩子达成某种协议。当发生争吵,双方都不可遏制地大发雷霆,这时孩子可以用某种事先约定好的语言或者行为来提醒父母,让父母及时冷静下来。
闺蜜爱蕾曾说过这样一件事。有次,她上三年级的儿子写作业磨蹭半天,她气得大声斥责,孩子更是气急败坏,甚至撕了自己的作业本。正当她愤然离开时,孩子突然大叫:“妈妈不要大声骂我,我心里难受!”
那一刻,她怒气满满的内心,顿时就被这发自内心的呼唤猛烈击中,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立刻被唤醒。
她直接冲过去,双手紧紧将孩子拥入怀中。
顿时,孩子噙在眼里的泪水夺眶而出,心中所有的委屈倾泻下来,他抑制不住地放声大哭。
原来,闺蜜平时跟孩子达成了一种协议。当她大声责骂孩子的时候,恳请孩子大声说“妈妈不要大声骂我,我心里难受”,来用作提醒自己。闺蜜很诚恳地对孩子说过,她也是第一次做妈妈,想和孩子共同成长。
待孩子心情平复以后,她首先向孩子承认错误,自己不该大声责骂孩子,但同时指出孩子的错误。
这时,孩子竟然平静地接受了自己的犯错,在闺蜜的引导下,孩子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母子俩又恢复了往日的亲密关系。
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被爱围绕着。”
05
其实孩子最敏感,也最容易缺乏安全感了。当他发脾气的时候,他自己也知道这种行为不好,内心深处充满自责、悔恨、无助与迷惘。
这时,若得不到大人的接纳与理解,更多的是责骂与伤害。孩子就会像个受伤的小兔子四处乱窜,惊恐不安。
有次,我们一家三口准备出门玩,刚到地下停车场,我却发现自己手机忘带,遂又上楼。
等我再次回到车里时,只见孩子满面泪痕。老公说:“你刚一走,孩子就大哭不止,一个劲儿喊要妈妈。”
我什么话也没说,立刻上车紧紧搂住我的宝宝。那一刻,孩子一颗小脑袋深深埋进我的怀抱里,所有的委屈化作不可抑制的抽泣。
等孩子情绪慢慢平静以后,我看着他说:“康康,你是不是怕妈妈不下来了?你是不是害怕妈妈不再爱你了?昨天因为你不停地吃山楂条,被妈妈制止后大声哭闹,我批评了你。你以为妈妈不再爱你了,是吧?“
见儿子点头,我接着说,”记住,妈妈永远爱你,哪怕你调皮捣蛋,妈妈生气批评了你,但妈妈还是很爱很爱你。”
那一刻,孩子内心的疑问被解开,顿时感到无限愉悦,破涕为笑,高兴地说“我爱妈妈”!
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曾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的确,孩子在最不可爱的时候,最需要爸爸妈妈更多的关爱了。当亲子之间发生争吵时,首先需要的不是教育,而是重新建立情感链接。
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春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所以,当孩子发脾气、闹情绪的时候,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些耐心,用爱心和智慧给孩子一个走出坏情绪的台阶。呵护他的自尊,让他感受到教育的宽容与善良。
想起金子美玲一首童谣诗歌:
给那
像我一样笨手笨脚的
不会筑巢的鸟儿
一个温软又结实的鸟巢吧
相信在接纳、尊重、理解和无条件关爱里长大的孩子,他会获得把控自己的力量。不易被坏情绪操纵,有力量选择健康的东西,学会自我保护,自我纠正,自我成长。
完
作者: 家长荟萃,知音传媒集团旗下原创亲子故事平台,这里聚焦了观点最新锐目光最长远的家长,全世界的家长联动起来,共同解决家庭情感和育儿问题。文章授权转载自家长荟萃(jiazhanghuicu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