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来了,你真的能做到不偏心吗?
当初决定要二胎的时候,独生子女出身的图爸就认真地问过我,会不会有了两个孩子一定会有侧重,会偏心?我是家里的老二,所以当初我凭着自己的经验,斩钉截铁地告诉图爸,做父母的一定不会偏心。
有了小树弟弟的这20个月以来的二胎实战,让我重新去看待“偏心”,我们心中的偏心,和孩子感受到的偏心也许是不一样的。
当弟弟1岁前破坏能力还很弱的时候,图图很自然地没把他放在眼里,哪怕我跑着弟弟多了一会,他也会觉得那是因为弟弟不会走路。
变化出现在小树会走路之后,图图突然意识到这个小不点和他一样不应该再额外照顾了,而且弟弟总会破坏他的东西。
昨天晚饭的时候,图图因为总是跑来跑去不认真吃饭,被我训斥了两句,他也意识到自己不对,所以对我的态度没有什么抵触,乖乖坐下来吃饭了。
吃饭中间,小树把图图的国安队贴纸给撕坏了,图图立刻大怒,冲上去很大力气地抢了过来。我赶紧把图图拉回来,同时和弟弟说:“以后别乱撕东西了,好吗?”
本来以为小矛盾即将要解决的时候,图图突然哭了起来,我以为是因为心爱的贴纸坏了,赶紧去安慰。结果他哭得越来越厉害地说:“为什么我不吃饭你就大声训我?小树撕坏了贴纸,你还那么温柔?你就是更爱小树。”
原来他生气的点在于妈妈不一样的态度,尽管我和他解释了小树的年龄不可能明白哪些东西该撕,哪些东西不能撕。可他也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总用大人的理解去要求孩子。在孩子心里,他理解的爱的方式很简单,在意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偏心的不一定是“爱”,但可能是“态度”。
成人表达爱的方式比起孩子含蓄了很多,也理智了很多。我们心安理得地认为差异化的态度是正确的,对孩子是没有任何伤害的,却成为了孩子眼中的偏心。


快6岁的图图正处于故意调皮捣蛋的年龄,而1岁多的弟弟正是最好玩的时候,所以无论多理智的内心,在我真的面对图图故意不起床上学、玩具乱扔乱放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要吼。
而转身看着牙牙学语的弟弟,总是忍不住内心的柔软,低声细语地去“讨好”他。家人也总会一边夸赞着弟弟又学会了一首儿歌,转身又批评着图图怎么又各种不听话。
手心手背都是肉,爱一定无差异,但喜欢程度也许真的会有“差异”。家里有两个孩子,尤其是同性别的时候,一定会不经意的比较。
小树出生前,图爸一直是图图的脑残粉,自从小树半岁后出落的有模有样,图爸总是小声地惊叹:“还是小树更帅啊!”
家人也会不经意的对比,图图半岁就23斤了,小树都20个月了才26斤,个子比哥哥真的小了一圈;图图两岁半还只能蹦词语,小树现在已经会背儿歌了;同样一岁半的时候,图图满世界跑,小树却走起路来还摇摇摆摆;图图总是任性地乱发脾气,小树缺从小就会“看眼色”行事。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帮助”图图,也许就像吉米妈对老大说的那句:“妈妈对你的爱,永远比弟弟多6年。”这种感情真的很复杂,尽管母爱一定无差异,但是感情、喜好上一定会有偏差。甚至作为老二的我也会偷偷地想,老大是不是对于父母的意义是最特别的?

作为一个30多岁的老二,我想我还是有些发言权的,到底家人的态度会不会让孩子觉得偏心?
我是个超级幸运的人,是那个很多女孩羡慕的“哥哥+妹妹”组合,所以从小在我们这个四口之家,除了我哥在学业上给我的榜样压力以外,体会到的都是自由和爱。
但多年后和我哥闲聊起父母是否偏心的时候,我哥开玩笑地说:“爱肯定是一样的,但当年身为孩子的我,会对于有些事情耿耿于怀。你小学三年级就有了一辆新自行车,而我当时上初一却骑着家里的旧自行车。”
虽然这些话现在都是笑谈,但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用孩子能感受到的方式去爱他,而不是我们认为的理所当然的公平。
还有一个成长中的事情让我印象很深刻,那就是我奶奶的重男轻女,尽管她也疼我,但她更重视我哥。过年的时候总是偷偷再给我哥多塞个大红包,每次回奶奶家,也总是好吃的先给我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放学回家,撞上了我奶奶在楼道里给我哥钱,看到我赶紧收了起来。
但奶奶的重男轻女没有让我有任何的委屈和埋怨,那是因为对孩子来说,任何人的爱都不如父母的重要,我在父母那里获得的爱足够支撑内心的安全感。
还有一个原因,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没有骗我说奶奶不偏心,而是客观地承认奶奶的不对,告诉我奶奶的思维局限。正是这种坦然面对,让我从小就释然,也慢慢理解了奶奶。

最近热播的《都挺好》,掀起了一波关于原生家庭问题和重男轻女的声讨。在我看来,剧中的矛盾还是夸大了现实,那样的父母和家庭毕竟是少数。但它之所以引发社会思考,是因为父母对待孩子的不同确实深深地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感。

身边有个要好的女性朋友,她是家里的姐姐,还有个弟弟。生了孩子后却和父母渐行渐远,原因是她的父母观念很传统,不是不爱女儿,但是执念就是只能帮儿子带孩子,却不愿意给女儿搭把手。女儿月子坐到30天,迫不及待就赶回老家了,女儿上班后没人帮忙,父母却因为自己的旧思想,坚决不来帮忙,执意要推给婆家。
用我这位朋友的话说:“在我的前半生,我从来没有感受到重男轻女,却在我后半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之爱败在了落后观点面前。”
为人父母以后最大的成长,其实是更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爱之深,理解爱之不易,也理解爱之不完美才是常态,父母也是常人,也会犯错,也在成长。
我是幸运的,没有因为奶奶的重男轻女留下阴影,但多少人因为父母的偏心留下一生无法释怀的创伤,也导致了亲子关系的裂痕。
即使是我们这一代,还是有很多父母重男轻女,偏心某一个。
孩子选择我们做妈妈,我们就要对得起这一世的缘分,用心去爱他,给他心底的安全感去面对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