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不想和你好了!为什么孩子离你越来越远,值得家长深思!
文|韩晓育儿经(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在《妈妈是超人》中,黄圣依因为长期忙于工作,很少参与儿子安迪的成长,跟儿子的关系并不是很理想。在节目中,黄圣依准备了一堆“好吃的”给安迪,但是安迪却问“哪个是我爱吃的?”黄圣依甚至用“命令性”的口吻和安迪沟通,不了解儿子、命令性的语气使母子之间原本就不理想的关系变得更加尴尬了。
随着节目的播出,黄圣依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无论黄圣依怎么向安迪求和,安迪似乎都不太想接纳黄圣依,无奈黄圣依向育儿专家求助。专家通过一个游戏指出了黄圣依和安迪之间的问题所在。
其实安迪是想靠近妈妈的,但是由于缺乏安全感,又不自觉地在自己和黄圣依之间建起了围墙。而黄圣依的问题则是太过“专治”的对待这段关系。专家建议黄圣依不要用“命令性”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如:走了!看好了!快一点等,因为两个人的关系还没有建立好,安迪是很难接受这种“命令”的。

一、为什么大多数父母喜欢“命令”孩子?
● 父母的“角色意识”过强
传统思想比较严重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一切都是他们给的,所以他们有权利“命令”孩子。这是家长喜欢“命令”孩子的一部分原因,还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太小,没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所有事物,自己作为监护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孩子,所以就替他们安排好大大小小的事,认为这样孩子才能顺利有效的照顾自己的生活。父母过度的“表现”自己,在孩子看来就是“命令”,这也让孩子失去了对自己事务的“处理权”。
● 家长认为:态度强硬的“命令”能让孩子更“听话”
一个男孩在柜台前跟妈妈说想要买那个玩具,妈妈说“买什么买,家里都那么多了,赶紧回家”,孩子不舍得离开了柜台。妈妈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听话懂事的,其实不然,孩子只是在面对妈妈的时候选择了“软弱”
有的家长认为“命令”的话语能让孩子听话,其实孩子只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选择软弱或是反抗。有的孩子被拒绝后就顺从了家长,也有的孩子在遭到拒绝的时候情绪更夸张,这样的孩子就是选择了“反抗”家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那些“听话”的孩子,只是表面顺从,心里有更多的不满。

二、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和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 建立平等关系的前提是:互相尊重
艾克里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认为:2、3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感”的需求,这个时候孩子不一定喜欢被家长“安排”,所以尊重孩子就是肯定或理解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家长一味的拒绝和否定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外甥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泥巴,但是表姐觉得玩泥巴会把衣服弄脏,所以不让外甥玩儿,外甥的意愿没得到理解,于是就想尽办法把衣服弄脏。这就是典型的家长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也不会尊重家长的意愿。
● 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人都需要规矩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能为所欲为。孩子小时候接受的规矩训练对于长大后对社会秩序的认同是有很大帮助的。想跟孩子平等相处,那么家长和孩子之间就需要制定规定来约束彼此的行为。而这些规矩不是给孩子一个人定的,家长也需要遵守。
有一天在餐厅吃饭,邻桌是一家三口,刚点完餐爸爸就拿出手机刷抖音,孩子礼貌地站在爸爸面前说:“妈妈说做一件事就要有做一件事该有的样子,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小孩子不能一边吃饭一遍玩玩具和看电视,大人也不能一边吃饭一边玩手机,这是规矩,爸爸怎么不守规矩呢?。”孩子说完,爸爸就把手机放下了。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对家长的再教育
● 家长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6岁的欢欢刚从幼儿园放学回来,就被妈妈“命令”赶快弹钢琴,欢欢一点也不开心,小声嘟囔着:我今天很累,不想弹钢琴。妈妈吼道“当初是你想学钢琴的,现在又说不想练?别墨迹,赶紧去!”在妈妈的催促下,欢欢不情愿的打开了琴谱练习起来。
欢欢除了今天比较累不想弹钢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不喜欢妈妈的“命令”。很多时候,当家长用强硬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时,他们的大脑接收到的就是:被命令被控制,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因为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动。但如果妈妈在要求欢欢弹钢琴的时候,自己也陪在欢欢身边和孩她一起“练习”弹钢琴,欢欢拒绝弹钢琴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欢欢会想:为什么要我弹钢琴,你却在玩手机?所以想让孩子理解家长的心情,家长就应该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的感受。如果妈妈陪着欢欢一起弹钢琴,欢欢自然能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也就不会拒绝练习。

在孩子面前,父母就是典型的矛盾体。想要让孩子活泼开朗,又怕孩子调皮多动;希望孩子安静沉稳,又担心孩子胆小内向。所以对孩子教育的关键是父母如何掌握平衡,避免孩子会走向两个极端才是每一位家长必修的课程。
今日互动:你有哪些跟孩子和平共处的小技巧教给各位妈妈?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在育儿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
关注【韩晓育儿经】,棘手的育儿难题和倍感幸福得育儿瞬间都能得到帮助和回应,经历和经验可能不同,但我们爱孩子的心始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