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母案频发 || 惯子如杀子,古人这8个教育法则太值得借鉴!

文 / 父母世界Parents
2019-03-20 16:23

New family,smart & fun.

昨天,网络再爆出一则弑母案新闻,一女子被发现身亡家中,嫌疑人为其13岁的儿子。弑母原因说法不一,警方通报为儿子因不服母亲管教,双方发生激烈冲突,致母亲身亡。

(图片来自“微博”)

这样的新闻让人震惊、惋惜,我们也不想过多评价。前几天选题会上,因为Parents最近在做国学话题,正好有个内容被大家讨论了很久,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原来古人的智慧已经做了最好的解读。

看过文章,你最认同哪个教育观点?欢迎评论区与我们留言互动~

这9大惯子特征

会毁了孩子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中地位高于一切,好吃的东西首先留给孩子吃。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自认为自己是中心,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小太阳”。时间一长,孩子会变的自私,缺乏同情心,不会关心别人。

(图片来自网络)

当面袒护

古人言“子不教,父之过。”爸爸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妈妈的往往会护着孩子:“不要管的太严了,孩子还小。”

有时候父母教孩子,爷爷奶奶会站出来:“你们不能要求太多,孩子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没有他做的好呢!”。之所以出现熊孩子,根源就在于家长从小对孩子的放纵溺爱。

轻易满足

孩子从小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予什么,有的父母还会给孩子大量零花钱,这样孩子的欲望就更容易满足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必然不懂得一分耕坛,一分收获的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

生活懒散

纵容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必然缺乏上进心和好奇心,缺乏思考能力,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替代

古人云:“不劳动者不得食”。但是,许多父母却由于溺爱孩子等各种原因,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叫孩子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

父母包办,必然会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

往往是父母和家人过度紧张,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很可能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捶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这样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古人云:“当孩提之时,过于溺爱,养成骄惰之气,及其稍长,务为姑息,纵其匪僻之心,恶态多般,自幼习惯,长欲其改又焉能乎?”

分享给今天的父母:孩子年幼时,若过度宠爱,易养成骄奢怠惰的习气。年纪渐长,言行如有不当,又宽容不加纠正,心思将渐渐偏斜不正小时任他长养诸般恶习,长大后,怎能奢求他改正?

教子八则

培养孩子优秀人格

清代著名文人纪晓岚因常年居官在外,无法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深知“妇女心性,偏爱者多”的情况,所以写家书给夫人说明应如何教育子女。

他在家书中对于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被誉为教子之金科玉律。

四戒: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四戒:

一戒晏起

晏起就是晚起。曾国藩家族百年来之所以能人才辈出,这与他“治家以不晏起为本”有着密切关系。

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弟弟:“要想去掉‘惰’字,以早起床为第一要义”。我们常说要修身自律,首先要从勤字开始,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一勤天下无难事。

二戒懒惰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大多数人一辈子平庸,只因懒惰。梅兰芳最初也资质平庸,但他不甘于此,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宗师。

三戒奢华

历史上因奢侈无度导致灭亡的例子不胜枚举。商纣王的酒池肉林、两晋奢侈斗富、隋朝隋炀帝好大喜功、晚唐的享乐奢侈、晚晴八旗的奢侈腐化……

奢侈的克星就是节俭。《朱子家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告诫人们厉行节俭,珍惜来之不易的物质生活。

四戒骄傲

满招损,谦受益。人一旦有了骄傲的心,必然会在各个方面放松警惕,祸乱、失败也必然接踵而至。傲是自取灭亡之道,所以古人说骄公必败。

四宜:

一宜勤读

曾国藩在教育孩子的家信中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勤读书,更重要的就是让一切不解,都有据可依,让一切困惑,都有法可循,让愚昧走向聪慧,让落后的大脑接触到开明的思想。

二宜敬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相比于今天,古代的师生关系显得更为突出。尊师之道在古人眼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吕氏春秋·尊师》言“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三宜爱众

《论语》:“泛爱众而亲仁”,它告诉我们要常怀一颗博爱之心。教育,要先立德学做人,培养性情;然后再学习知识技能,培养能力。

四宜慎食

《弟子规》言:“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

暴饮暴食、夜不睡、晨不起,这都是生活没有规律的表现。当今社会的文明病,例如:癌症、糖尿病等等,很多都是因为营养过剩与营养失衡所造成,所以在孩子饮食上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修改使用,谢谢

点一下在看,玉不琢不成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