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男孩哭着说:“妈妈,你把我打流血了”,暴力教育该如何救?

文 / 乐欢爸妈
2019-03-21 03:07


1.

前几天,朋友纷纷跟我分享了一件很痛心的事。

那天吃完午饭,纷纷洗好碗,便准备带两个儿子回房间睡觉。4岁半的大宝白天的觉比较少,很难入睡,饭后一直专注地在客厅玩。纷纷想着刚好趁机先带3岁的小宝一个人去睡,免得两个孩子都睡不到觉。

于是,她先给小宝洗好脸、手、脚,临换衣服前,小家伙一出洗手间的门,便光着屁股跑了。纷纷知道小宝是看到哥哥还没进来,便也不愿意进去睡觉。她有点懊恼,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让她身体很疲惫,索性也不追,干脆坐在房间等,静观孩子们的动静,心想着:我不出声,你们总会回来找我吧。

然而,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眼看半个小时也快到了,纷纷实在忍不住了,朝着客厅大吼:“你们再不进来睡觉,妈妈就关门自己一个人睡了,你们等下即使想睡也不用进来了“。

大宝听到这呼喊,赶紧屁颠颠地跑进了房间,爬上了床。纷纷又左等右等了几分钟,小宝还是没有进来,并且从隔壁房间传来他带着哭腔发脾气的声音。

纷纷起身走过去瞧,原来小宝从衣柜里找了一条裤子,裤子没有完全翻过来,他正在使劲弄。纷纷走过去二话不说便将小宝手中的裤子弄好了,并递给他说:“快点换好来睡觉”。

过了一会,小宝才磨磨蹭蹭回到房间,可还是站在床前乱发脾气,任怎么说就是不肯上床,纷纷实在困极了,也实在气极了,见说不通孩子,拔下床头的数据线对着小宝光着的下半身就抽了几下。

孩子立马哇哇大哭起来,接着,纷纷发现那被抽过的地方开始红肿了,有一块地方甚至渗出了一点血迹,小宝也看见了,哭得更厉害了,颤抖声音着说:“妈妈,你把我的腿打流血了”。

纷纷的心此时也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像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疼。她原本只是想教训一下孩子,不曾想失控之下把孩子打流血了。

《幻想即现实》中有一句很扎心的话:父母打孩子,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明显地是为了掩盖自己潜意识里的恶意。这潜意识里的恶意就是父母手中扬起的巴掌,挥舞的鞭条,飞起的一脚。

2.

孩子被暴力对待,到底会给他们的成长会带来哪些伤害呢?

1.影响孩子头脑发育

美国金伯莉.布雷恩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敏感和关键时期,体罚所引发的恐惧会对儿童的大脑功能和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孩子面对父母的暴力时,那狰狞的面孔、咬紧的牙关模样会深深地刻印在脑海里,让他们变得战战兢兢,充满惊恐,破坏孩子大脑的可塑性,使他们的心灵变得更脆弱。

2.孩子越打,就会越暴躁

经常被挨打的孩子,虽然他们在身体力量上暂时无法与父母抗衡,但那些被挨打过后的沮丧、悲伤、难过和困惑,会在孩子的心里化成一股很强的、愤怒的烈火,孩子无处发泄,也不知道如何用言语表达,于是会在情绪中充分地展现出来。当他们再次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会让他们变得很激烈,很敏感。他们通常坐立难安,随时准备着去反击。

3.经常被打的孩子,更容易学会用暴力去解决问题

孩子因为被打了才听话,父母给他的教训就是“用拳头说话”。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童时期,当和同伴游戏时,如果对方有违背自己的意愿,他们第一反应便是用暴力去征服对方。婚后组建家庭,如果遇到双方意见不一致,他们也更容易选择用暴力的方式代替沟通,不顾及对方的感受。

4.长大后更容易有一些反社会行为

常被暴力对待的孩子,他们更不容易懂得自爱,成绩不好、逃课、早恋、早孕甚至吸毒,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他们逃避家庭的一种方式。他们为了保护自己,会自然而然地与有类似经历的人走到一起,互相取暖、吹捧,形成帮派,嬉笑怒骂,甚至无恶不作,以这种方式找到自我的存在。

5.更容易不合群

时常被打的孩子比那些在平和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更调皮,更粗暴,而这样的孩子通常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排挤和老师都不喜欢。

并且,研究人员还发现:经常挨打的孩子,成年之后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甚至经济收入和职业层次都更低。

3.

我相信天下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没有哪一个会希望孩子被自己伤得不成样,那么,当我们面对“淘宝宝”时,怎样做到不使用暴力,又能让孩子与家长达成一致呢?

首先:.温柔教导

儿时我也曾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妈妈也时常对我打骂。有一年,妈妈打算把我过继给表姨抚养,并且哄骗我说那个人才是我的亲妈,因为经常挨妈妈的打,我便真的认为那个人就是我的亲妈。

表姨是一个很温和的人,记得刚去她家的时候,有好几次,我做错事,她就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语调平静,神情严肃地对我说:“这样做不太好/这样做不礼貌/这样做是不对的……”很神奇的是,我竟然很能接受她的这种方式,我感到自己被尊重了,于是非常愿意按照她说的去做。她没有高声对我说过一句话,也没有动过我一根手指头,却在我的面前不怒自威,我内心会不有自主地想与她亲近。

看到过一句话:跟孩子低声说话,降下的不止是声调,还有那颗浮躁的心。如果父母懂得用一种“柔软”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孩子的态度和心自然也会变得柔软和顺从。

其次:.适当的约束

当孩子违背一些原则性的事情,无论父母怎么说,他就是不听,这时需要父母要给予孩子适当的约束。

有一次带大宝去培训班上课,培训班的楼下有一个很高滑梯,他走到那里玩了两下便不肯进去上课了,眼看时间已经到了,无论我怎么说,就是不听,于是干脆把他硬抱起来到培训室,找一个闲置的房间,关起门来。

他开始踢打、尖叫,甚至砸乱了室内的一些东西,我统统都不管,就站在一旁,冷冷的看着他。一个小时过去后,他终于累了,倦了,眼泪也干了。我走过去蹲下身问他:“哭有用吗?发脾气有用吗”?

他摇摇头。

我接着问:“那下次我们该怎么做呢”?

他抽噎着说:“要听妈妈话,要去上课”。

遇到该约束的,父母还是要想办法给孩子约束,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一个孩子只有能分得清是非对错,才更容易在生活中立足。

再次:.用关爱和鼓励的方式引导,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正面的家庭氛围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不一定非要执拗地跟孩子杠起来,这样很容易两败俱伤,不如退一步,换成正面沟通的方式来引导,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值得追从的。

比如:当你一遍遍催促孩子去刷牙的时候,可孩子就是纹丝不动,你不如想想,他哪天是很积极主动去刷牙的,并特地大声对他说:“我希望你向前几天一样,不用妈妈催促,自己第一时间去洗脸刷牙,牙齿刷得白白的,闻起来香香的,做得又快又好,那个勤快的你,妈妈真的是太喜欢了”。

这样用过往类似事例夸赞的办法,既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也会让孩子更心甘情愿地去配合,家庭自然也会和谐成一派。

最后:.如果打了孩子,一定要向孩子真诚的道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父母也是普通人,也会同孩子一样犯错,只是打孩子这个错算是比较大的错,但不能因为我们是父母,就该高孩子一截,我们应该与孩子是平等的,孩子做错了事,我们教他们要道歉,可如果我们做错了,也该向孩子道歉。

曾看到过一个妈妈的一段肺腑之言:

我非常的抱歉,因为我不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妈妈

我一定有很多方面都做错了,甚至在你心里留下伤痛,我的孩子!

可是我没有告诉过你,我永远爱你!

我有没有告诉过你,你让我的生命如此地不同!

我有没有告诉过你,我爱你不变,我的孩子!

我常常忘记告诉你,我永远爱你!

也许我没有尽我的可能,好好爱你!

也许我没有尽我的可能,好好对待你!

如果我让你觉得你不重要,你不够好,我错了!

如果我让你觉得我在讨厌你,我对你不满意,我错了!

请你原谅我!

.....

当父母将心中的歉意化成一份爱,并浇灌到孩子身上,孩子一定会也将这份爱回馈给你。请不要再以管教之名来打孩子了,愿每一个孩子都不被伤害,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我是一个拥有两个男孩的宝妈,爱学习,忙时码字,闲时育儿,多平台原创作者,看完如果觉得有收获,喜欢我,欢迎关注,留言或咨询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