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幸福的女儿,都曾有一个这样的爸爸,说的是你吗?

文 / 家长课堂
2019-03-22 12:21

“当一个父亲,把女儿的手递到另一个男人的手里,他渴望和期待的是女儿能过上幸福的日子。然而,有一天,他到女儿家去看她,突然发现女儿过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一则刷屏视频《父亲去已婚女儿的家中,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用短短两分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开头,一位严肃寡言的老父亲去已婚女儿家中,探望外孙;女儿两手提满东西从外面回家。

一进门,就操心起孩子的作业;还悉心地帮父亲准备好了返程车票;工作繁忙的女儿,一边夹着电话谈论着工作事物,一边为家庭操劳。


她一只手拿着电话,另一只手给丈夫准备茶,并端到丈夫手里;动作娴熟地打开炉子,掀开摆在餐桌旁的笔记本电脑。

转身将摊了一地的玩具收进收纳箱里;随手把买回来的菜放进冰箱;转身立马喊小孩子过来,脱掉孩子身上的脏衣服,扔进洗衣机里;然后处理电脑上的文件,给助理安排工作;又从厨房取出盘子,摆到桌子上

……

女主人公从容不迫地完成了这一连串动作,面对这种“非常态”的忙碌,她显得游刃有余,没有露出一丝窘迫与忙乱。

整个过程中,丈夫安稳地坐在沙发上,喝着热茶,悠闲地浏览着网页,享受着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还适时地提醒一句:“洗一下我的绿衬衫。”

父亲的目光随着女儿忙碌的身影移动,不发一言,表情却十分凝重。


女儿从自己捧在手心里的小公主,变成了一个身兼保姆、妈妈、员工、妻子,多重身份的女汉子。

父亲心底很不是滋味,他开始后悔,后悔自己这些年做过的榜样。

他忍住眼泪离开,跟女儿道别的时候,无比的心疼。

当父亲离开后,女儿发现父亲留下了一封信,打开之后,看的热泪盈眶:

“宝贝,你现在长大了,以前你玩过家家,现在你有了自己的家和工作。我为你感到骄傲。”

“可是,宝贝,对不起。”

“我很愧疚你要一个人来承担这一切。我愧疚以前玩过家家的时候没有制止你。我从来没告诉过你那其实不应该是你一个人的活,你的丈夫也有责任。”

“但我没资格说他,因为我从来都没帮过你妈妈。”

“小时候玩过家家的时候,男孩往往会假装在看电视,而像你一样的小女孩会假装在泡茶。”

“我替他(指女儿丈夫)爸爸向你道歉,我替每一位树立了坏榜样的爸爸道歉。”


回到家后,爸爸开始主动帮妻子分担了照顾家的责任。

妻子一脸错愕。

“厨房里的事我可能搞不定,但我至少能帮她洗衣服。”

视频中的父亲曾经把养育子女、操持家务的重任完全压在了妻子身上,现在后果已经在女儿身上显现。

巨大的反差刺痛了老父亲的心,也给天下所有的父亲下了一记猛药:父亲在家庭中的样子,会影响孩子的未来。


02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宝宝出生后,第一时间除了搜寻妈妈的声音,还有爸爸的声音。因为爸爸和妈妈的存在,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安全感外,还是模仿的对象,孩子们的成长需要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

儿童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最先是通过模仿大人的动作和语言达成行为的塑造的,所以爸爸平时表现出来的动作和行为尤其重要。

从父亲做不做家务这一动作,对一个家庭的孩子来说也是意义重大。

父亲会这样影响孩子:

对儿子来说,家里除了妈妈可以做家务,爸爸也可以做家务,男女是平等的,都有义务为家庭付出劳动和努力。爸爸做家务的行为会被儿子模仿,有助于培养男孩子的家庭责任感。这些男孩子长大后,既不容易大男人主义,也会对他人付出的劳动有更多的同理心。值得一提的是,儿子这种心态对其长大后的婚姻和家庭的幸福是一笔无形的资产。

对女儿来说,在家庭中,爸爸常做家务,女儿就会从做家务的爸爸身上懂得,男孩可以做饭洗衣服,女孩也可以修家具、修电器,这种观念将给予女儿们更广阔的思维和成长空间,男孩子做的事情,女孩子也可以做。

上面这两点,也是美国哥伦比亚心理学者Alyssa Croft通过研究一群孩子和他们的父亲得出的结论。

03

孩子们从父亲做家务这一动作和行为塑造了自己的行为,就如班杜拉提到的,父亲的语言给孩子的模仿作用也值得重视。

Amy结婚后不仅上班,家里的家务和照顾孩子也都是她一个人。孩子爸爸只管上班,还认为自己劳苦功高,他对Amy 的口头禅是:“别跟我说你做家务累,衣服有洗衣机、做饭有煤气炉、扫地有吸尘器,你做家务能有多累!”

因为爸爸,很长一段时间,儿子也不尊重妈妈的劳动,也从没帮妈妈做过一点家务,“衣服有洗衣机、做饭有煤气炉”也变成了儿子的口头禅。


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具备同一性的。人们常常认为,爱做家务的爸爸,说话也会更宽容。虽然也会有爱做饭也爱冷漠嘲讽孩子的爸爸,但是更多看到的是爱做家务也心态宽容的爸爸。因为爱做家务、自愿做家务的爸爸,他们常常不会斤斤计较自己做了多少、孩子的妈妈做了多少,所以他们的心态更宽容,说话更有耐心是值得理解的。

爸爸说话宽容、有耐心,孩子不仅看在眼里,也会学在心里,行为塑造也会慢慢发生作用。

倘若家庭的父亲总是说话不耐烦、充满厌恶、懒散,甚至恶毒,对孩子和孩子的妈妈各种计较,孩子也总能学会厌恶和恶毒的说话方式。

因为父亲从不友善的说话方式传达了不尊重、缺乏爱的表达,一定也在孩子心里刻下了烙印。即使不会一下子被孩子学会,也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慢慢表现出来。


04

詹姆斯.鲍德温曾经说,即使孩子们不听父母的话,却很擅长模仿父母的行为。无论哪个孩子,天生都具备这种天赋。可以说,孩子从父亲身上的“延迟模仿”随处可见。

知乎上,就有一位爸爸曾经分享过他的一次遭遇:

有一次,他跟妻子计划陪同女儿到一个新开的玩具游乐城玩耍,临时决定带上他们8个月大的儿子。当时他和女儿在门外已经等了大半个小时。他有些烦躁,进屋催促妻子,发现妻子还在没完没了地收拾收拾,他便更加生气,随即狠狠地把手上的东西摔到地上。


随着“哐当”的一声响,他的脑海突然浮现自己小时候的一幕:当时他妈妈也在为出门做各种准备,但是他爸爸显得很不耐烦,不仅摔掉了手上的东西,还踢掉了他心爱的小木偶玩具……

这位爸爸瞬间意识到了什么,走回屋子,帮妻子一起收拾起来……后来,他常常提醒自己要多帮妻子做家务、照顾孩子,他发现自己似乎没那么容易发怒了,也慢慢地懂得了理解妻子。

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所以,如果父母们想养育出好孩子,爸爸们在家里做家务是个不错的例子,不仅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也影响家庭。

因为孩子们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