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脾气越大?你不懂娃的心啊
前几天接到一个妈妈的育儿咨询,她说自己孩子脾气太大了,动不动就摔东西、尖叫、打人,一点不如意都会引起她巨大地情绪反应。
我问了一下孩子多大呀?她说,一岁十个月。
然后补充道:女儿小时候没有这样,比如不让她玩哪个玩具了,打个岔很快就可以拿走,即使是生气了,也很容易哄好,不知道为什么孩子越大“毛病越多”了。
孩子之所以在婴儿期比较好“糊弄”,是因为那会儿孩子的注意力有限,你拿一个新东西或者做个鬼脸,就能让她忘记刚才她在干嘛,并不是因为孩子那会儿“性格好”(是因为还傻)。

而之所以长到一岁半以后越来脾气越大,是因为孩子越来越聪明了,不好“骗”了,不会转头就忘记自己刚才在干嘛,更不会瞬间就忘了愤怒的情绪。
但他们又没有足够聪明到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他们感受到愤怒的时候,大脑无法控制他们冷静,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足以支持自己和家长去吵架,就只能是通过摔摔打打、尖叫、打人等等攻击行为来让自己发泄出来,从而心里舒服一点。
小声哔哔:其实,很多成年人也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愤怒,人类何苦为难人类。
我们来列举一下孩子生气时会有哪些大人看不惯的行为:
1. 打人 2. 摔东西 3. 打自己 4. 尖叫 5. 躺地上打滚撒泼 6. 吵架(比较高段位的行为) 7. 骂脏话
这些基本是六岁以前孩子会做的,等到更大一些,孩子愤怒的表达可能会更五花八门。
先再次重申一个观点:孩子会有愤怒的感受(不论因为什么),这是很正常的。不是性格不好,更不是人品问题。

而面对这些具体的行为,其实也很好处理。如果孩子有伤人或者自伤的行为,那就先把他抱住,虽然这也是一种束缚,但总好过造成更进一步的伤害。在抱住孩子的时候切记,不要像制服歹徒一样的横眉冷对,你就当是抱一只可爱的发疯的小兔子。
之后,在孩子平静下来以后跟孩子商量换一种方式表达愤怒,并且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去演练,逐渐熟悉,让生气也变成一件可以“有趣”的事情。
但其实很多家长困扰的根本不是孩子生气的时候要怎么处理,而是不理解孩子为什么要生气。
比如:
妈妈的脑回路
要睡觉了,就不可以再继续玩玩具了,我都没让你自己收玩具,我都帮你收了,你凭什么还要生气?还哭的那么委屈?还威胁说不要我了???
孩子的脑回路
你凭什么收我的玩具!我要气死了!我要死了!我气到原地爆炸!

其实这些思路,在我们比较平静的时候,或者像我现在站着码字不腰疼的时候,都可以想明白。
孩子为啥要生气,因为小呗,小孩子还不就是那点事儿,要玩要吃要睡要开心,满足不了可不就是不高兴,不高兴了可不就是要哭要闹,难不成还跟你打辩论赛吗?
所以,冷静下来想想,问题不在于我们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生气,也不在于我们不知道面对生气的孩子要怎么处理,而是在于我们对于愤怒情绪的不耐受。
孩子一生气,家长就失控了,那份失控里,孩子只是导火索,引燃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情结。一般孩子生气以后有两个剧情走向:
1. 孩子生气,导致家长更生气,以暴制暴,一般以打骂收场,两败俱伤。
2. 家长努力克制,忍着,不对孩子发火,事后自己憋出内伤,也积攒怨气。
情绪其实是一种能量,如果能够让情绪的能量自然流动,那就有起有落。为什么小孩子之间闹矛盾可以转天就和好,因为孩子并不压抑自己,他们哭过,喊过以后,情绪的能量就释放了,不会卡在愤怒里,自然就能更容易继续开开心心的当好朋友。

但成年人不是这样的,成年人面对负面情绪主要是压抑,并且成年人“和好”的功力很差,没有办法真的想通、让事情过去。
这要从我们自己是如何长大的说起,我们成长过程中就是不被允许生气的,生气是可怕的,是不懂事儿的,甚至是可耻的。
人的喜怒哀乐都是最自然的,就跟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是一样的,但是情绪却经常被污名化,我们只愿意接受好的,不愿意接受悲伤、愤怒、嫉妒、羞耻等等这些负面情绪。
而你越是不愿意接受,越是要跟这些负面情绪去打架,这些负面情绪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强大到总有一天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压垮你。

那生气的时候可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气一会儿,在生气的过程中,只要控制住自己不要去做或者说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的事情和话,就可以了。
这并不是忍,而是让自己好好地去感受一下愤怒,等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愤怒在慢慢消退。只要你有过一次好好面对自己愤怒的经验,就会更了解情绪,也就会更理解孩子。
换个角度想一下,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其实更不明白愤怒是怎么回事,他们生气的时候其实也是最需要的是大人帮助的时候,而不是指责甚至是打骂。

我们没办法接受孩子发火,甚至是污名化觉得孩子性格不好,人格有问题,其实是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最根本是我们无法接受自己愤怒,我们觉得自己生气的时候是可怕的,是可耻的,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
育儿就是育己,凡是我们能在孩子身上发现的“问题”,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