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还发年终奖呢,我奖励个孩子怎么就不行了?”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用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后台回复“看经典”,送你一套超棒的英语启蒙资源!
这几天趁开学,我给小叶子换了个舞蹈班。
除了想离家近点,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之前的舞蹈班老师,实在是太喜欢用贴纸、糖果奖励小朋友了,每一次课都是。
朋友说,现在培训班不都这样啊:小朋友耐心有限,用这些东西能哄孩子开心,孩子开心了想继续来、家长才能继续报班嘛。

虽然理解老师是想管理方便、没有恶意,可我更希望不靠这些,孩子也能有兴趣学。
朋友很不解,她知道我之前一直有在运营打卡群,我自己也坚持了几年的打卡,问我,“你们不也是坚持21天、就有红包奖励的?这和老师给孩子贴贴纸,有啥区别吗?”
慢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提问。刚好前几天,我和花时间也讨论过。
她的心理学研究生课程,学到“行为主义心理学”这块时,有关于“要不要奖励”的探讨。我俩都知道,不管是我学习的正面管教,还是她学习的PET父母效能,都有共识——“不提倡奖励”。
可是,正如朋友问我的,其实日常运营公众号辛苦、或是有些待办的事情总是拖拉时,我和花时间也会用到“奖励”的方式激励自己。
而且想想看,一般的公司,不也会用加班费、发年终奖这样的方式激励员工嘛……
为啥到孩子这儿,就不提倡了?尤其咱们还都能看到,“奖励”的效果有时真是立竿见影、对孩子的行为也是有促进的,瞧:
有贴纸,去上舞蹈班有动力了吧?
答应给零花钱,写作业快了吧!
吃完饭就能看电视,上桌快多了吧!
……
慢
我之所以站“不提倡奖励”这一方,主要是因为,孩子的自控力比较弱,经不起诱惑,而且,奖励的效果很难长期维系:
如果明天不给贴纸了、还去不去上课?
如果零花钱给少了,还愿意完成作业吗?
如果不给看电视,是不是就磨磨唧唧不吃饭了?
奖励一开始或许会吸引孩子配合,但到后面很容易变成拉锯战:不给不行、少了也不行,孩子很可能只是被这些外在诱惑而吸引,并没有产生内在的动力。
这和打卡时的“奖励”不太一样。
也许有的打卡组织是纯靠奖金吸引的,但我当时设计的时候,出发点是:肯定大家坚持过程中的辛苦和付出,希望用“完成有小鼓励、不完成扣押金抽小鞭子”的方式,来完成一个小小的仪式感,金额也不多,才100来元。
很少有人只是为了多赚100多元才去坚持,更多的时候,是想通过打卡去完成目标、获得成就感的,这是最大的动力。
这就好像一家公司,愿意给业绩好、表现突出的员工发一大笔钱以示肯定鼓励,但这和“想要员工做得好、只甩给他一大笔钱”是两码事:
一个是肯定过程的鼓励,一个是只在乎结果的操控。
慢
是的,“不提倡奖励”,也是因为我们日常面对孩子的“不配合、不听话”时,很容易会用奖励的方式,去操控或者评判孩子:
“你做了什么,我才给你什么。”
“你不做什么,就没有什么。”
很像马戏团驯化动物有没有?
奖励相当于建立外部动机,通过“或诱惑(做就有)、或恐吓(不做就没有)”的方式,去激发孩子的“良好行为”。
但孩子只是因为想获得即时满足、或是得到权威的大人(家长或老师)的肯定,并不是建立了“良好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也没有从中学习到任何品格跟技能。
这一点并不是揣测,而是得到了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所做的一系列实验证实:
当外在报酬和内感报酬同时存在时,外部的激励不仅不会帮助孩子形成内在动力,还会明显的削弱它。
慢
孩子的自制力有限,如果不用奖励、孩子自身兴趣又不大,该用什么方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呢?
我以小叶子上英语外教课为例吧,她去年一开始去的时候,是有些抗拒的,因为平时开口比较少,生活里又没接触过老外,有几次,干脆直接和我说不要去上了。
我主要做了5步:
1、认可孩子有情绪:
“当你听不懂的时候,或者说到你不感兴趣的内容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个课没啥意思。”在情绪上先给孩子一个出口,表示对她的理解。
2、和孩子聊聊做这件事有什么长期意义和好处:
“我们看过《环球之旅》对不对,你很喜欢自由女神像是吗?自由女神像在纽约,那里说的是英语哦!还有《冰雪奇缘》、《乐高大电影》,也都是英文配音呢,如果你学习了英文,以后自己就能看懂啦!”
3、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英语咱们是需要学的,不过,你可以选择上什么课,绘本、自然拼读、烘培,你喜欢哪个呢?你希望安排在幼儿园放学之后,还是周末呢?”
4、日常帮助孩子提升技能,关注鼓励孩子的进步:
平时走在路上、看绘本、动画片、玩玩具,我都会和孩子溜溜英文,留意微信里老师发过来的重点词汇、句子,有空就和孩子重复。
慢慢的,孩子词汇量上来了、甚至还能说些我不认识的,我都会很“崇拜”地说,“哇,你会的词多了很多呀,尤其是动物!”“你比之前的课玩得更开心呢,我看你抢到好几次凳子!”注意,要尽量夸到点子上、具体一点,孩子才会觉得鼓舞。
5、当老师给贴纸时,启发孩子多动脑:
贴纸难免会有,也不是万恶不赦,重点是这个“度”怎样把握,而且要把关注点放在获得贴纸的原因上,引导孩子关注自己做得好、可以继续提升的部分。
我是这样和小叶子说的:
“今天你又得了两张大贴纸啊,哦,你知道你是做了什么事情,老师给你贴纸吗?”
最开始孩子可能会沉默,这时我会降低难度,让孩子做选择题、或者回答“是”或“不是”就可以的设问句。
“是因为你今天回答问题时大声还是小声了?”“大声了。”
“是因为你上课的时候很认真,问其他同学的时候你也有在听,是吗?”“是”
就算有的兴趣班老师本意是用贴纸吸引孩子继续报课,但如果我们多引导,多肯定孩子用心的态度、进步的细节、自身的成长,把奖励变成一种“做得好的自然结果跟鼓励”和“小小仪式感”,而不是“你只有做成什么样才给你贴纸”,孩子也就不会沉迷或被贴纸操控。
慢
也许现在的贴纸,就好像当年的小红花一样,对孩子有着如此大的魔力。
就如那部电影的名字:《看上去很美》——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想要继续得到、为了得到而做“乖孩子”;
而得不到的方枪枪,只能用各种调皮捣蛋的方式想要获得关注和价值感,最终,他逃离了幼儿园。
当然,和“小红花”时代相比,现在的贴纸已经温和了许多,可是比较、外在评价、操控,仍然存在。
我们没法让孩子生活在“真空”的环境里,也无法选择大环境,但身为家长,咱们恰当的引导和鼓励,总会让孩子多些内在成长动力。
—END—
吉吉碎碎念:
昨天的文章(兴趣班不再贵到怀疑人生!399元玩一年的线下科学实验课,终于开到新城市,也来说说我的心里话)发出之后,很多人说,原来你把关的过程这么负责、这么不容易的,第一条留言更是直接让我想哭:
是的,我可以不做客服,可是关注大家的需求、解答困惑、跟进售后,也是我应该做的,我不可能真的甩手,因为大家也是信任我才购买。
永远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也要尽心尽力,无愧我心。我会继续努力的,谢谢你们一直在呀~放张小鱼儿的照片,昨天给他剃头了,感觉换了个人儿。
大家经常和我说,好像是看着我怀孕、又看着俩孩子长大的,是啊,又大了,最近爬的也飕飕快,一不留神就出界:)
围观带娃日常
mancz002
记得备注一个理由,我才会通过哦
后台回复“看经典”,英语启蒙资源免费送!
关注“慢成长”,回复关键字看更多:
【绘画】画画好处多多,千万别让错误的启蒙毁了孩子的天赋
【专注力】不知不觉间,你可能毁掉了孩子的专注力
【分龄】1~2岁宝宝适合啥玩具?好玩又安全才是王道!
【挑选】0-6岁玩具剁手指南!买得多不如买得对!
【积木】玩遍各种积木后选出9大类经典!适合什么月龄?如何挑?怎么玩?看这一篇就够了!
【拼图】这种玩具能让孩子越玩越聪明,培养逻辑能力和策略思维,你竟然不知道?
【文氏】美国幼儿园都这样教孩子,难怪能越玩越聪明!
【睡眠】孩子夜醒频繁、晚睡、不肯午睡,睡眠倒退究竟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