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说“长的好丑”,妈妈除了愤怒还能做什么?

文 / 不正经心理学院
2019-03-24 09:22

一大早,同事一脸阴沉地找到我说,气死了!

一个女人如果很生气,大概有三个原因:老公不听话,婆婆讲怪话,孩子被丑化。同事这个气,就是第三种情况。

在朋友的推荐下,同事带着5岁的女儿去参加一个英语培训机构的试听课。她满心期待,兴冲冲赶到机构,随机挑了一个教室。教室里,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正在台上教课,下面坐了10来个小朋友。

看到同事带着女儿出现,教室里的孩子们开始叽叽喳喳起来。“又来了一个”,有人说。这时一个男孩说:“她好丑啊!”

声音不大,同事却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耳朵里。她当时就想转身离开,但强忍住冲动,让女儿进教室里去,她就在教室门口看着。

老师继续上课,同事发现,女儿一直不怎么自在,时不时地看她。这时,老师挑了几个孩子上来做游戏,似乎为了让新来的孩子能够融入,特意点了同事的女儿。同事看到女儿又扭头看了一眼自己,终于忍不住跑了过来抱着她:妈妈,我不想学了,我想回家。

老师过来想劝劝孩子,同事一把抱住女儿说,没必要了,转身就走了。

讲完这件事情的经过,同事说道,你说气人不气人?

本能,愤怒的真实原因

在这件事里,同事认为有三个点让她尤其生气:

第一是男孩子不礼貌,竟然说自己女儿丑;第二是集体氛围不好,上课的时候总有人讲小话,影响孩子听课;第三是老师能力不行,根本没法吸引孩子参与。

这三点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恕我直言,都不是她真正生气的理由。

她愤怒的真正原因,是「护犊」:保护自己孩子的本能

这种本能当然无需质疑,正是因为这种保护本能,才能让后代得以生存,顺利长大。我们真正需要明白的是,在这种本能的作用下,会让父母很多时候不够理性。

这种不理性表现在,所有其他孩子都是“熊孩子”

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时,父母常常会忍不住站出来,帮助孩子去解决问题。一旦有一方父母站出来,另一方也往往不甘示弱。家门口的超市前不久就发生了这样的事件,因为孩子之间的推攘,妈妈开始互骂,最后双方父亲赶到,打的头破血流,最终被警察带走。

在这个“丑孩子”事件里,同事的逻辑是,孩子被“熊孩子”的“负面语言”伤害了,我要保护她

实际上,同事在听到“丑孩子”的那个瞬间,判断已经产生了,无论如何她都会离开,后面的两个理由,都是在这个“先入为主”的评判之下形成的。

同事听完后沉默了一会说,确实是这样的,那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在场,还是缺席?

心理学家说:母亲是孩子的安全堡垒

妈妈的在场,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就像呼吸一样重要。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玩一会儿,就会抬头看看妈妈的位置。当他发现妈妈在附近,又会继续投入游戏。一旦发现不在,就会紧张起来,到处找妈妈。

在孩子6、7岁之前,妈妈务必以自己的在场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但硬币总是有两面,如果妈妈始终保持在场,像玻璃罩一样把孩子保护起来,这就保护过度了。过度保护的孩子可能会很胆小怕生、过度依赖、不会与人相处,一朵从未吹过风淋过雨晒过太阳的花儿,又怎么会正常绽放呢?

另一方面,妈妈的在场和不在场,孩子的表现可能完全不一样。”安全堡垒“存在,孩子遇到不舒适首先就会想到躲进“安全堡垒”,而如果“安全堡垒”缺席,孩子则会被迫直面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因此,一种可以选择的战略是:稳定持续的在场,适度的缺席

在这个事件中,首先要判断这个场合是否适合缺席。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大部分还是可靠的,起码不会存在生命危险,何况还是同事介绍的。可见,这是一个无需必须在场的场合。

接下来,要与孩子沟通,得到同意。沟通时注意要给孩子选择,这里有一个技巧,可以让无论孩子选择哪个选项,都会得到你要的结果。很多家长会问:去上试听课好不好?这时孩子如果回答“不好”就不好处理了。更好的问题是“你是去这个教室试听,还是去那个教室试听?”“妈妈是过15分钟回来接你,还是20分钟回来接你?”

最后,就请大胆离开,信任孩子的能力。如果实在焦虑的如万蚁噬心,也请躲在一边,不要让孩子看到你的在场。

同事点了点头,那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我该怎么教她呢?

灌输,还是引导?

教养,在很多父母的观念里,就是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方式看待和解决问题。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很自然的,在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把自己的经验讲给孩子听,我们误以为,这叫做“教导”。

这里存在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首当其冲的疑问在于,你以为的问题真的存在吗?

有些父母学了不少育儿知识,懂得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要蹲下来。是的,他们的膝盖蹲下来了,但是眼睛还没有。父母很难真正切换成孩子的视角,在父母眼里的大问题,可能孩子根本没有感觉。

另一个疑问是,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合适吗?

有些父母总是认为,与孩子相比,自己当然懂得更多。需要注意的是,父母的经验都是基于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人格特质的,对于孩子有益还是有害很难说。更加重要的是,这样会剥夺孩子的独立思考。如果有人代替他思考,孩子就不会去思考了

在孩子的教养上有一句话:有时教育,常常引导,经常安慰

同事说,能不能讲一讲具体怎么做?

有时教育,常常引导,经常安慰

同事提了一个好问题,提问就是最好的教养方法。

当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后,可以用几个固定的问题跟孩子沟通。

今天发生了什么有趣、开心的事情?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认为,乐观是可以培养的。这个问题可以将孩子的关注点引到生活的积极面,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

有什么想跟我讲讲的事情吗?这个问题是试探孩子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了困难,如果孩子不说,即使你知道有事情发生,也不用追问,尊重他的意愿,当他认为想说的时候自然会说。如果发现孩子情绪不好,可以在前面加上“我感到你有点难过(沮丧……)“,直接讲出孩子的情绪会让他觉得被理解。

如果孩子讲了自己遇到的困境,很多时候,只需要对孩子出现的情绪表示理解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对情绪的理解和体验,而不是问题的解决。在心理咨询上,也总是“先解决情绪,后解决问题”。

如果一件事反复发生,必须解决,又要怎么引导她呢?

直接问就可以了,你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打算怎么处理呢?这个问题是让孩子能够思考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无论她提出怎样的方案,都不要评价,只需要记下来,多想几个后一起挑一个相对较好的。

有些孩子一下子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家长也不用着急去逼迫,这时可以讲一讲自己的人生故事,或者别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的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总结出方法。

同事听完之后,喃喃道,带孩子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是的,不容易。所以我们更加要投入精力,不要只做“愤怒的父母”,更要做“智慧的父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