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斋)形意拳的理论体系

形意拳的理论体系
(文:吴会迪)

车毅斋同师傅李飞羽以及孟缚如先生对戴氏心意拳进行过鞭胖入里的研究。他们在继承原有的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对戴氏心意拳“重神不重形,重内不重外,重本不重未”的理论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
车毅斋认为:内家拳术要内外兼修,神形并重,不能有失偏颇。于是,他提出“形意合一论”、“六合为法论”、“阴阳为用论”、“四象为根论”、“三节为用论”,丰富发展了形意拳理论。

“形意合一”论
车毅斋认为:人以物之形为形,物之意以人意悟之应为形意拳的立拳之本。象其形,取其意为基本拳理。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总结出形意合一”理论。即: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如果单纯为象形而取其形,就失去了象形取意〈技击)的基本意义。简明地概括了“形”与“意”的辫证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不能机械分开的。

“六合为法”论
车毅斋在传拳授艺时总要强调:形意拳的每一招式,都要以“六合”为法。六合分内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内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称外三合。
意,旧称“源之于心”,有来意、去意、攻意、守意之分。
心动而生意,心意固须合一。心欲攻则意应领,心欲止意应敛,故意必须附之于心。
气本源之于意,气之所使,以意领之,起落进退无不以意为主宰,以气行使,意欲动而气必至,意欲止而气必敛,意欲攻而气必发,意欲退而气必敛,意气固须合一。
气之表现为力,以表现于四肢周身。气有督促之功,力有取舍之能,有气方有力,气顺则力可发,气、力固须合一。
内动为外动之源,外动为内动之效。内动必须通过外动之体现,方能成其拳术合道、体用合一。拳谱云:“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完全说明了这一道理。动作一出,须手脚合一。手一伸,肩催肘,肘催手;脚一进,胯僅膝,膝催脚;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相互对应,相互依存。谱云:“手一动,脚即随之,肩一动,胯即随之。肘一动,膝即随之;肩一动,胯即随之。”此乃六合之法。
然形意拳中尚有心与眼合、心与身合、心与手合、眼与手合等,实乃周身之头与手、手与身、身与步,乃至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相合之说,要练好形意真功,就必须达到一动无不动,一合无不合,周身内外、上下合为一体,五官百骸悉用其中的境地。这样,不但在技击上达到内外一体之妙用,而且具有调和脏腑气血强身健体之功用。

”阴阳为母”论
车毅斋认为“阴阳为变化之源”。形意拳术变化无穷,皆由阴阳而生。
形意拳拳理中之阴阳,以人体一身而言,身躯之前为阳,身后为阴:躯体之外为阳,之内为阴;手心为阳,手背为阴〈此与中医学之不同〉。
行动中之阴阳,动为阳,静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实为阳,虚为阴;进为阳,退为阴。阴阳互用,阴阳相合谓之道。身之一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寓;拳之一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因;步之一出,进中有退,退中有进,进退相随。拳谱云:“天地阴阳相合能降雨,武艺阴阳相合能胜人”。

“四象为根”论
车毅斋所传四象为“鸡腿”、“龙身”、“熊膀”、“猴相”。
“鸡腿”,取鸡之两腿紧夹,似曲不曲,似直非直,膝扣裆圆,出步摩胫,进退敏捷迅速。取此形象,旨在防御对方从中门而入,免遭不测。所传歌诀云:“两腿似曲非是弓,两膝紧扣闭中门,出步摩胫防意外,腿法之中此为根”。
“龙身”,取龙之腰身转动灵活,吞吐自如,变化莫测之特点,以利攻防。歌诀云:“进退反侧赖此身,纵横腾跃任意行,吞吐趋避随势走,千变万化显其能。”
熊膀”,取熊之圆背含胸,垂肩坠肘,包裹严密之形,攻可变守,守可变攻,出拳应变敏捷,使对方无隙可入。歌决云:“圆背含胸气下沉,两肩下垂肘护身,包裹严密唯一此赖,出拳应变快而灵”。
“猴相”,取猴之目光敏锐,精神集中,观机审势,变化神速之形象,可乘人不备而攻,出其不意而取。歌诀云:“双目敏锐似猴盯,拳经称它为先行,审察机宜备不测,外在表现精气神。”
以此“四象”为根,不仅形式上表现了形意拳的独特之处。同时,内涵上突出了形意拳重技击的风格特征。

“三节为用“论
车毅斋对古老戴氏心意拳中之“三节”进行了开拓性的发展。
他认为:“三节”以人之一身而言,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分而言之,三节中又各有三节。如梢节中之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节中之三节:头为梢节,胸为中节,腹丹田)为根节。根节中之三节: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总之,三节为用,不外乎起、随、追而已。盖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明此理即不至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三节名虽不一而劲法则一,故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也。起要起出,随要随定,追要追上,一动而三劲皆至,则无失矣。秘诀曰:“身以滚而起,手以滚而出,身进脚手随,三节自可齐。
综上述之,“形意合一”、“六合为法”、“阴阳为母四象为根”、“三节为用”实为形意拳理论之纲。它概括了形意拳”内“与”“外”“形”与意”的关系和要求,阐明了形意拳变化无穷之理论依据,明确了形意拳立拳之基本原则。
在纷繁复杂的形意拳理论中,我们只能阐述最基本、最原则的理论,当然还有其它如:
“十目”:“斩截、裹挎、挑顶、云领、鸡腿、龙身、熊膀、猴相、鹰捉、虎卜”。
“十要”:“练头、练身、练手、练步、练梢、练精、练意、练气、练力练功”等。
这些都是形意拳理论精华,我们在练习形意拳的同时,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形意拳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充实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学到形意真谛。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中所选图文来源互联网,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