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大结局,苏明成一句话引深思:孩子,从何时长大的?

文 / 壹刊
2019-03-28 14:00

《都挺好》真的都变好了,父亲流露出对女儿深藏的爱,大哥学会了担当,而最不争气的、最让人恨的二哥苏明成,也变了。

作为被妈妈溺爱长大的孩子,苏明成从小娇生惯养,从来没吃过苦。就连长大后,苏母对他也是有求必应。

买房买车,包括出去旅游,都是有妈妈来买单。

在这种予取予求,要啥给啥的溺爱中,已经成家立业的苏明成,在心理上始终没“断奶”,成了典型的窝囊废、妈宝男。

对父母,成天想的是如何搜刮他们的血汗钱。

对外人,却没有一点判断,最后被骗的倾家荡产。

对妹妹,一有不如意,就大打出手,打到明玉骨裂住院。

对老婆,也做不到呵护,相反屡屡伤害,最后以离婚收场。

在屡屡碰壁后,他终于明白这个世界的残酷,也终于懂得了担当。

当他准备去非洲时,前妻朱丽说哪里的生活很艰难,而苏明成的回答却很坚定“有些苦必须得吃,躲不开的。”

是啊,人生有些苦总要吃的,10岁的时候不吃,就要在20岁的时候尝;20岁的时候躲了过去,就要在30岁的时候,加倍回来。

作为父母一定要明白,一个孩子开始长大,就是从学会吃苦开始的。

1

小时候不吃苦,长大后最苦

武志红的《巨婴国》中说:“巨婴做事,常只能过一招,败了就不行了;成熟的人做事则可以连续过很多招,因为懂得努力的价值。”

恃宠而骄的孩子,在被溺爱中,得到的太过容易,也就忘了该怎么努力。

去年,82岁的上海老人丁阿婆,状告儿子的新闻轰动一时。

48岁的海归儿子大卫,从小都是“别人家孩子”,先是考上同济大学,后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拿到了工程硕士学位。

7年前,回到国内,母亲希望他能找份工作。

但他却靠着母亲一月3500块的退休金,混吃等死。

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

根本不管80多的老母,身患尿毒症,每周需要三次坐公交车去透析。

丁阿婆每月医疗费要花2000多,现在要养活自己和儿子俩人,实在是力不从心。

不得已把儿子告上法庭,也是为了逼他工作。

可儿子却怪罪老妈,是她的溺爱毁了他的前途。

对于今天的局面,丁阿婆懊悔不已:“我毁了你前途,我有罪……”

据说,丁阿婆当年为了儿子学习,样样包办,什么都不舍得他做,他也样样都要现成的。

结果,到了48岁,还要母亲全方位包办,完全不顾老母亲的病体,还理直气壮,都是母亲的错。

这样的儿子,太让人心寒。

身体是成年人,心理上却是婴儿,没有自立能力。

80多岁的患病老母,自顾不暇,还要为他操心。这样的儿子,就算学历再高,也是“残次品”。

杨绛的父亲说: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没有独立能力和自立能力,长大还像“吸血虫”一样压榨老母的血汗,既可悲可叹,又可怜。

毕竟父母不能呵护一辈子,没有独立能力,注定一辈子都要吃苦受罪。

02

父母不懂放手,孩子永远长不大

去年,绍兴一对小夫妻离婚的事上了热搜。

这两位“90后宝宝”,各自都是爹妈手心的宝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未自己动过手。

结婚成家后,依然如此。他们不做家务,吃饭就到父母家,衣服也是爹妈帮着洗,他们连滚筒洗衣机也不会用。

短时间内,俩人尽情享受爱情的甜蜜,但随着孩子的到来,一切都变了。

两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几乎为零,饭都不会做,更别说照顾孩子了。这让两人顿时陷入到一团乱麻中。

丈夫天天晚上在外喝酒不回家,小静抱怨他当甩手掌柜,他则嫌弃小静不会做饭、不会照顾孩子。两人争吵越来越多,后来,干脆一拍两散。

表面上看是感情破裂,实质上,是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自始至终没有长大成人,根本不懂婚姻中比爱更重要的,是责任,也是独立的能力。

于丹曾说: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但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孩子总归要长大的,要出去上大学、要独自生活、要结婚生子。

父母必须学会放手,6岁时孩子上小学,要教会他自己整理书包;16岁时孩子上高中,要教会他做简单的家务;26岁时,他走出社会,就能自己撑起一片天空。

否则的话,16岁时不会整理书包,26岁时还不会做家务,那么36岁时,就只会在啃老。

没有什么能力是能一夜养成的。

父母必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处理麻烦,学会待人处事。

你越早让孩子学会这些,他就能越早的适应社会,越早的拥有追寻幸福的能力。

03

好的父母,都有点心狠

知乎有个问题“你见过哪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答主小小精灵,讲述了一位泰国妈妈与儿子的故事。

儿子5岁,闹着不想上学,妈妈决定给他儿子上一课。

她特意请了一天假,带着儿子上街捡垃圾卖钱。

他们走了大约2.2公里,捡了2公斤塑料瓶。孩子以市场价卖给妈妈,卖了2泰铢,约0.4元人民币。

回家的时候,孩子太累了,问妈妈:“我们可以坐公交车吗?”

妈妈反问:“坐公交要10泰铢,你有钱吗?”

孩子回答:“没有。”

妈妈说,“那我们就必须找到更多的瓶子来赚取更多的钱。” 孩子倔强地说,“没关系,我会走路。”。

然后,男孩又提出了一个要求:“我想要冰淇淋”

妈妈说说:“这需要5泰铢,我们有足够的吗?”

他再次沮丧地说:“不,我不再想要了。”

又走了一会,孩子疲惫不堪,痛苦的告诉妈妈“好累,好热,我想回家。”

妈妈问他:“那么你想像这样工作还是去学校?”

男孩立刻大回答:“我想上学!”

小男孩懂得了赚钱不易,更懂得上学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妈妈发文说,这些经历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让他知道什么是努力工作。她也想告诉儿子,无论他经历什么,他的父母都会在他身边。

为了让孩子顺利成长,需要让他们感受幸福,也需要了解痛苦和疲惫,了解一切的来之不易。

讲再多遍道理都不如让孩子亲身体验一次来得深刻。

股神巴菲特曾经对孩子说:“吃苦,会让人一生受益。”

所以,他教育儿子从小自食其力,步行上学,没有豪车接送;大学毕业后,也没有父母的资助。

而他的孩子也一度凄惨到,要到银行借款。

香港首富李嘉诚也是如此,两个孩子上学要挤巴士,放假要勤工俭学。

但如今,两个人一个有能力接班父亲的商业帝国,一个凭自己打下了一片天地。

论名气与财力,他们哪一个不是金字塔顶端的佼佼者,可他们又何曾将溺爱两个字,写进养育儿女的过程中。

因为站的高,所以看得远。

他们知道人生很长,决定孩子一生幸不幸福的,不是父母能给他们多少呵护,而是自己有多少能力。

为人父母,最大的幸福与宽慰,莫过于在渐行渐远的人生旅途中,孩子在慢慢长大。

而在分别时,他已经可以笑这人世间的风风雨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