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哭比逗他笑更重要?优秀家长做好3件事

文 / 家长课堂
2019-03-31 17:17

家长们多半会说是「为了孩子」,觉得哭是一种不好的情绪(笑才是),希望孩子能尽快摆脱「坏情绪」。

但哭和笑一样都是情绪,哪儿有好与不好之分,「坏情绪」只是我们大人为情绪打上坏的标签而已。

家长不允许孩子哭,其实是从根本上否定孩子了的情绪,这只能让孩子感觉到无助或者被否定,孩子的情绪也得不到释放,孩子没法学会正视和认知自己的情绪,没办法正确面对胜利与失败。

1.允许孩子哭泣,释放压力

接受人世间的一切吧──正面的、负面的;生、死;哭或笑。因为,这些体会对我们的生命都一样是有意义的。

哭泣也是人的正常情感的表达,是自然规律。成年人尚且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允许自己用哭来释放压力,孩子更是如此。

哭,可以缓解情绪压力和紧张,在哭泣悲伤的过程中,幼儿逐渐接受“自己是有限的”现实,哭泣使幼儿在面对自己弱小的基础上,从中恢复过来,逐渐变得真正的强大。

2.正确看待分离焦虑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有分离焦虑,这时的孩子很容易被负面情绪影响,常常导致孩子天天哭泣,当孩子失败了的时候这种负面情绪更会放大,而哭泣成了孩子宣泄负面情绪的有效方式。

如果孩子一哭,家长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喝斥,孩子表面会变乖,内心其实是掩藏了更多的恐惧──他怕他哭了,会失去父母的爱、会被处罚。成长的经验一再以压抑、否定自我的情感出现时,可以教出一个乖孩子,却很遗憾的,也是一个缺乏自信、无法体谅别人情绪的孩子。

3.哭泣的孩子需要父母正确引导

认可孩子感受与情绪,不去否定情绪,尊重与允许他们情绪发泄。

引导孩子认知情绪(例如,难过、害怕、委屈、愤怒、失败等等)。

找到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心情开始有转变;最后,启发孩子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家长对于孩子情绪的尊重和引导,是对孩子最好的情绪课堂与情商教育。尊重与认可情绪,让孩子不至于为了取悦父母而去压抑自己,能够坦坦荡荡地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在以后的人际关系中,也学会照顾其他人的感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