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元英语:孩子做错事,家长必须做到这三步!

文 / 邦元英语
2019-04-01 13:00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

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

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

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

那么对于孩子做错事,他们会是怎样的态度呢?

很多家长一般都会选择批评、指责、说教、更甚打骂……

其实只要明确做到这三步即可!

1

当孩子有不好的行为时

必须立刻表现出明确的否定态度

举个例子,孩子的玩具找不到了,就哭、闹、大声喊叫,那些不善于训练孩子行为的家长,尤其是对孩子倍加疼爱的爷爷奶奶辈,此时往往跟着孩子着急,翻箱倒柜地帮孩子找玩具。

他们以为,只要玩具找到了,孩子就不闹了。

其实家长此时的行为,实际上强化了孩子在找玩具时的哭、闹、大声喊叫行为。

他会认为,只要我哭、闹、大声喊叫,爸爸妈妈就会帮助我找。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他就会以同样方式对父母"下命令",而且变本加厉,一次比一次厉害。

在这种情况下,正确方法应该是马上表态:"你这样的行为不好哦!再哭,再闹,玩具也不出现,你自己好好想一想,最后一次玩这个玩具是什么时候,玩完自己放哪里了?"

如果孩子真的想不起来,还是找不到玩具,可以接着说:"妈妈帮你找玩具,但是有一个条件,不许哭、闹,也不许大声喊叫,不然妈妈就不帮你找"。

等玩具找到以后,还要对孩子说:"以后玩具丢了,先自己好好想,慢慢找,找不到了,来告诉妈妈,妈妈会帮你找,不要哭闹、大声喊叫。记住了没有?"

如果下次孩子忘记了,还是哭闹,就先提醒他:"上次我怎么跟你说的?丢了东西,不要哭闹,先自己好好想想,实在想不起来,就告诉妈妈,妈妈帮你找。"

用不了几次,孩子以后再丢玩具,就不会哭闹了。

和孩子相处过程中,每天都可能发生类似的情况,只要您掌握好原则,孩子的行为就会按照您设计的方式,逐渐朝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您不懂得这些技巧,也缺乏耐心去跟孩子"理论",那么,孩子变得不听话,特别"皮",就在所难免了。

2

在表达否定态度的时候

必须要把握好理智和情感的分寸

很多家长在孩子做了"坏事"时,不是打骂,就是恶言恶语地吓唬,他们的体会是,这样做很"管用",能有效地制止孩子的坏行为。

一位妈妈跟我说:"有一次,我刚扫完地,孩子就在那里用脚踢墙皮,把墙皮踢了一地。我就照一贯的办法,大声喝斥地说:'是你自己把墙皮扫干净,还是让我揍你一顿?'我这么一说,还真管用,孩子马上说:'我扫,我扫。'您看,问题不就解决了么"

的确,问题表面上是解决了,孩子也知道了,在家里不能踢墙皮。

但是,这里隐藏着许多负作用。

首先,孩子并不懂得踢墙皮为什么不对,他认为,在家里踢墙皮,是要挨妈妈打的,只要没有人打他,这件事就可以干。

在家里,妈妈要打,所以以后不敢在家里踢墙皮,但是出了门呢?到了幼儿园、学校,特别是在没有成人在场的情况下,还能保证他不干这种坏事吗?

其次,他以后可能会以同样的大声喝斥、骂骂咧咧的方式,对待他的同伴、同学。

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学校,我们都能看到,有些孩子显得很有"教养",一贯不打人、骂人,老师不在时也不干坏事;还有些孩子则缺乏"教养",经常会出些坏"点子",常常背着老师做坏事,对同学态度蛮横,但回到家里却很"老实",在父母面前像个小绵羊。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一贯用这种打骂、喝斥的态度"教育"他们的结果。

聪明的妈妈看到孩子踢墙皮,会马上不高兴地说:"踢墙皮不好,不对,既毁坏了墙,又把地弄脏了,妈妈不高兴啦!乖孩子不踢墙皮,妈妈喜欢乖孩子。你现在要是自己把墙皮扫干净,妈妈就不生气了,记住以后再也不要干这种事情了!"

如果孩子是无意识地做了这件事,相信他会自己去扫地的。

而且,以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就是那种在幼儿园和学校显得有"教养"的孩子。

3

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

给孩子提供好的榜样和示范

曾经有位妈妈跟我说:"我的孩子做了错事,我说他,他不但不听,还踢我,啐我,您说怎么办?"

我问这位妈妈:"您和您爱人有没有在发生冲突时当着孩子面做过类似的举动?"

这位妈妈想了想,不好意思地笑了。

显然,孩子的踢人、啐人行为,是从妈妈爸爸那里学来的。

其实好多事情,你不用教,孩子只要看到了,就会跟着学。

像动画片里的打斗,反面人物说的坏话、闹的恶作剧、做的坏事,电影电视中成人的谈情说爱,还有引逗着孩子们的那些广告词儿,孩子们学得最快。

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新奇,好玩,模仿出来会引起人们的好笑和兴趣,甚至谁模仿得多,谁会受到同伴的钦佩和赞扬。

模仿是人的天性,连成年人都爱模仿别人的行为,孩子更不用说。所以,当父母的,必须在孩子面前约束自己的行为举动,有些言行,怎样都不能做。

"身教重于言教"这句老话在这里特别适用。

做了父母的人和没有做父母的人就是不一样。做父母,肯定要失去一些自由

没做父母之前,你可以随随便便,大大咧咧,发牢骚、说脏话,都关系不大。

但是做了父母之后,你必须约束自己,必须向孩子提供好的榜样和示范,你必须为孩子健康的成长和真善美的心灵负责!

当孩子做错事,作为家长首先要心平气和,用引导和诱导的方法跟孩子说话。比如:你刚才做了什么?你认为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不好?那你以后准备应该怎样做?

但是,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你想一次性教育就不再犯错,那是不可能的。这需要做家长的耐心和耐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