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都穿名牌,我也要!”孩子攀比心萌芽,家长可以这样引导

文 / 曦曦妈说教育
2019-04-01 16:50

亲戚家的儿子,从上初一开始,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攀比心特别严重。小学的时候,穿什么买什么都是父母说了算,可最近半年多,孩子似乎对家长的这种安排极为不满。每周放学嘴巴里叨叨的都是:“我们班的某某同学,穿的衣服都是什么什么牌子的,可我一件也没有,这让我在同学前面怎么抬起头呀!别人都说我们家是穷光蛋,连名牌都买不起。”

刚开始听见孩子这样抱怨,亲戚都毫不理会,后来要么翻一个白眼对付孩子,要么抛下一句:“那别人每次都是考第一,你怎么考不了第一呢?”可这样的回复并没有解决问题,孩子上周末回家,更是因为此事跟父母大吵了一架。

孩子说,班里最开始有一个男生,买了一双超霸气的名牌运动鞋,虽然那个同学个头很小,跟那双看上去很“庞大”的鞋子不是很搭配,但因为款式新颖、颜色艳丽、价格不菲等优点,被全班男生追捧。后来,班里陆陆续续都有男生,买了差不多版型的鞋子,可就他一个人现在还穿着普普通通的运动鞋。

特别是上体育课练习跳绳的时候,一排男生站着,齐刷刷的名牌鞋子,就他一个人岔在其中,感觉很是碍眼。更恼火的是,竟然有同学用手指着他:“你们家是有多穷呀?你看你都穿了些什么?你知道不,我脚上这双鞋比你全身的衣服裤子鞋子加起来还贵。”虽然孩子当时没有理会别人,但那个同学说的话却着实让儿子心情不悦了,那天儿子晚饭都没吃,凶神恶煞的对父母说:“同学都穿名牌,我也要!”

攀比之风,其实在同学之间一直很盛行,作为父母,在孩子攀比心开始萌芽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引导呢?下面这几点,我相信对你会很有启发:

(1)让孩子参与家庭收入和支出的记录

我姑姑家经济条件相当不乐观,姑姑没什么文化,只是和姑父在工地上和混泥土为生。而姑父又大姑姑20岁,由于年龄较大,渐渐的根本没有多少劳动力,挣的钱自然也就少了很多。可他们对我表妹却格外的豪爽,什么都巴不得给最好的,甚至自己连超过八十元的衣物都没有买过,却总是给女儿买几百元一件的名牌衣服。

明明家里可以说是班里条件最差的,表妹却活生生的有着一副家庭条件最好的优越感。父母过生日,连生日蛋糕都舍不得买一个,而表妹过生日却要给她两千元,让她请朋友们嗨一天;明明家里的土房子都裂开了好大的口,表妹还去给同学们吹嘘自己家在主城买了洋房……甚至在结婚后,依然三天两头的找父母拿钱,这样自己在朋友面前才有资格装富。

明明家庭条件很一般,却依然咬着牙齿让孩子过富家千金、富家少爷的日子,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不累吗?一味的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不仅仅只是让孩子染上攀比的坏习性,更容易把孩子抚养成为啃老之人。

让孩子参与家庭收入和支出的记录,让孩子了解家庭经济状况。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孩子合情合理的要求,家长可以予以适当的满足;而对于一些过分的要求,家长就应该坚守底线决不妥协。

(2)把金钱上的攀比,转换为行为习惯上的攀比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我的闺蜜就做得很棒。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之后,每天回家都会告诉她:“妈妈,我们班上有个女孩子,穿得好美,每天都有不同的裙子穿,粉红色的、白色的、蓝色的、紫色的……可漂亮了。”看着孩子两眼泛光,闺蜜读出了孩子眼里满满的羡慕。

她很肯定的告诉女儿:“那个女儿穿得漂亮,这是一种外在的美丽。可是如果我们宝贝儿能够自己学会穿衣、洗脸、刷牙的话,会变得更有魅力哦。”在闺蜜的引导下,女儿成功将金钱上的攀比,转换为行为习惯上的攀比,现在孩子每天回家说的都是:“妈妈,我们班上有个男生说他现在还要爸爸妈妈帮他刷牙,我早就是自己刷牙了!''

金钱上的攀比,其实也是一种竞争引起的。家长应该清楚,有竞争精神这是好事儿,关键在于看自己怎么将其进行引导。如果能够把孩子在金钱上的攀比转换为行为习惯上的改进动力,那对于孩子的成长可以说非常有利的。

——————

孩子攀比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不引起重视或者毫无底线的满足,促成孩子更为严重的攀比。你的孩子有攀比的情况吗?你都是如何处理的呢?欢迎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探讨探讨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