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2岁以后,他的糟糕情绪和坏脾气要用这招来解决!

文 / 妈咪OK
2019-04-02 10:25

几乎所有的爸妈都经历过,对付娃儿的过程中“事情不按自己预想的方向走”的 “不爽”或者说”为难“时刻——原本想好好讲道理,做个不吼娃的好妈妈,结果讲了半天跟对牛弹琴一样,发现娃儿就是个无赖,于是来火;一点火娃儿就哭,娃儿哭得地凶听的人就越火大,于是终于扯开嗓门武力镇压... 镇压完之后又觉得自己疲惫极了,心情down到极点。

早前我曾和大家分享过应对两岁前娃儿的情绪还是应该以满足诉求为主《为什么说两岁前的娃怎么“宠”都不为过?》,但到了两岁后,就进入到另一个阶段了。

2-3岁是孩子情绪控制的分水岭,两岁前更多需要满足,两岁后更多需要技巧。(具体是什么技巧,今天文章的内容会分享)。

娃儿到了2-3岁后,他们的沟通能力和抵抗能力在并行增长,在他们能更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要求和心情时,也更多地会提出明显“不合理”的要求,比如要多看几集动画片、非要在饭前吃那块巧克力... 不答应就发脾气。

和“无理要求”总是同期存在的大难题就是“拒绝配合”。本身这个阶段咱们对他们的要求在慢慢提高,比如会要求他们自己穿脱鞋子、玩好玩具要收拾、吃饭要控制时间... 但他们总有一万种方法不配合。

我自己也深深地经历过这些很现实的困扰。因为OK一直是个比较敏感和有主意的娃儿,泪点又比较低,所以我面对OK的情绪问题会更多些,这也逼得我一直不断在寻找方法、升级技术巧去处理好这些情况。

对付冲突从来都是很累的,需要动脑子去想“脚本”,要先隐藏自己的想法绕弯子,但慢慢的我会发现,如果一旦形成一种“游戏式”的思维定式,碰到冲突场景就假想出一个绘本里或动画片里看过的场景,和娃儿做个游戏,基本冲突全部能一一破解。

今天具体讲三个例子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1

戏精上身,让孩子乖乖“从不肯”到“配合”

这里我具体会说喂药的例子,这对很多妈妈来说是件超折磨的事。但看完,大家会明白,其实不单只是喂药,稍微转变一下,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孩子不肯刷牙”、“孩子不肯起床”、“孩子不肯吃饭”等常见难题。

OK小的时候吃药都还行,但有一次被一个冲剂类的药给恶心到吐了一地后,从此他一看冲泡在杯子里的药便一概拒喝。

有一回支气管炎,有个药必须得吃,无论我如何耐心跟他解释:“这个药一点都不苦,甜甜的像橙汁,你不是很爱喝橙汁吗?”他就是拒绝。

我循循善诱:“你喝一点试试,看看是不是甜的,如果不是甜的妈妈就不让你喝了。”

还是摇头。

我一看不动脑筋地硬来肯定不行~

先让OK缓和了一下,吃完中饭,等他抗拒的情绪过去了,我便和他开聊:

“你知道生病为什么我们会难受吗?”

这个处于认知发展期的三岁小娃儿立刻被这个问题吸引了。

我立马脑洞打开:

“我们身体里住着小卫士宝宝,他们负责保护我们的健康,但是有时候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就有很多细菌宝宝进到我们的身体里,细菌宝宝多了就会生病就会让我们难受。现在小卫士宝宝正在和细菌宝宝打战,但是他们的力量还不够,需要你的帮助。”

“那小卫士宝宝怎么说?”

这个时候我模拟小卫士宝宝装作很虚弱的样子:“啊,累死我了,细菌宝宝能量太强大了,我快打不过他了,小主人,你能帮帮我吗?”

OK这时情绪已经很放松了。我趁机引导他:“我们要不要帮帮小卫士呢?”

“要啊!” “那好,那我们把它请出来吧”(我跑去厨房重新冲了杯药)

看到我端过来,OK本能又捂上嘴,但我明显能看到他眼里还是有期待,因为这次他并没有身子往后退缩了。

我立马大声宣布:“这个药可以给小卫士补充能量,让他们变得强大,打败细菌宝宝。而且~小卫士还很爱喝这个口味,因为是甜的,你要不要让它试试呢?”

OK想了想了,在我的积极配合下终于小小地喝进了一口,然后问我:

“现在小卫士宝宝怎么说?”

“小卫士宝宝说:哇,这个药好神奇啊,我的身体又充满能量了,谢谢小主人。”

我一边卖力演戏一边让OK继续喝药:

“小卫士在说:小主人可以再给我点能量吗?赶紧再给小卫士宝宝补充点能量吧。”

OK喝完药,问我:

“那现在细菌宝宝怎么说?”

我捂住胸口,做出很夸张很痛苦的表情:“啊,小卫士宝宝怎么一下变得这么厉害了,啊,我被它打得好痛啊,受不了了,呃~呃~”

看到我“奄奄一息”的模样,OK已经乐得咯咯笑了。

总结:

在游戏里,孩子成了身体的“小主人”,成了指挥这场“卫士大战细菌”的“将军”,并且收获了“胜利果实”,对孩子来说,重新获得了掌控力,也消除了对抗和焦虑感。

娃儿不肯吃药,本身身体不舒服,也自然容易状态不好,而大人们有意无意表达出来的紧张和焦虑造成的压力也会让他们感到害怕,这时被强迫着吃药,孩子的抗拒感会非常强烈。而一旦有了抗拒,讲道理的方法是基本行不通的,因为一切的努力在孩子看来都是为了说服他。

所以,如果要想平安祥和地把事情做完,唯有把娃儿的焦虑和紧张放下,借助轻松的、玩游戏的方式,在游戏里让孩子理解到吃药对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原理”到底是怎样的,效果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这类方法和思考,也适用于“孩子早上赖床,死活不肯起”、“孩子各种磨蹭,就是不搭理你”等常见难题。

妈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新的游戏。

比如OK有一段时间赖床,我就会和他玩睁眼的游戏。假装我是他的眼睛:“我的小主人,我是左眼,麻烦让我睁开吧。”OK听到了就会把一只眼睛睁开。然后我依法炮制让他睁开右眼。有时他左右不分,我就会抗议:“错了错了,小主人,我才是左眼,快把我也睁开吧。”这样几下以后,他基本也清醒了。

2

角色扮演,化解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几乎是每个孩子都会碰到的问题,尤其是刚开始上幼儿园,不少娃儿会比之前更黏人。

《游戏力》的译者、游戏力工作室的创始人之一李岩老师说起自己的女儿上幼儿园时,也有过严重的分离焦虑,他用的应对方法是角色扮演。

我女儿是2岁8个月开始上幼儿园的。头三天的新鲜劲一过,第四天就在幼儿园门口上演了“生离死别”。这天晚上接她回家的路上,她就主动发起了“上幼儿园”的游戏,并且要扮演爸爸。如果按照以前的思维,我一定会扮演一个懂事的小孩,在幼儿园门前主动与爸爸告别,然后高兴地跟老师进去。但是按照游戏力的原则,我就该扮演一个哭闹黏人的小孩,而且要演得够夸张。当我这样演的时候,女儿竟然活灵活现地背出了台词——早晨我对她说的话:“宝贝,我一定会来接你的。等你吃完晚饭,我就会站在门口等你,然后咱们一起去游乐场。来,亲一下,我去上班了。”亲完我,她转身就走。

第四天,她突然决定扮演自己。我纠结着“是否该扮演一个成熟的大人,利用这个机会再对她强化一些道理呢?”但这显然不符合游戏力的原则。所以我还是投入了游戏:

“我不要去上班!我会很想你的。”

“爸爸,你要负责去上班,我要负责上幼儿园。”女儿一脸坚定地说。

我继续不情愿地说:“那我什么时候能来接你呢?”

“我吃完晚饭,你就可以来接我。”

我假装还是不放心:“真的吗?那我们拉钩。”

第二天,在幼儿园门口,真实上演了头天的游戏:我黏着她,而她给我讲要上班的道理。最后,拉钩,亲一亲,她自己就大踏步地跟着老师进去了,反而是站在门外的我,心里空荡荡的。

角色扮演游戏特别适合分离焦虑。需要记住两个原则:

1. 当大人扮演小孩的时候,一定要遵照孩子的表现,演得更夸张,而不要试图去扮演一个乖小孩让孩子“就范”。比如妈妈演孩子,缠着孩子不放:“就不让你走,就算我不吃饭、不洗澡、不上卫生间,我也不管,反正我就不让你走!” 同时注意语气一定要轻松好玩,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在嘲笑他。一般情况下,那个平时黏着人不放的孩子,很快就会嘻嘻哈哈地扭身逃走。

2. 当大人还是演“大人”时,这时候的大人其实是“小孩附体”,需要把孩子的表现搬到自己身上。当孩子看到爸爸妈妈竟然像个蛮不讲理的小孩,他便会试图来应对这个麻烦,而应对的方法往往是参考你之前教给她的,比如给你讲道理,安抚你,亲亲你。这个时候,孩子的掌控感和自信心得到了充分满足,焦虑情绪也得到了极大缓解。

这个方法也特别适合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比如我有时会和OK玩“装死”游戏,他来叫妈妈的时候我故意“装死”不理他,等他叫过很多遍的时候我才和他说话,然后告诉他:“你看你叫妈妈很多次妈妈才理你,你心里是不是不舒服?所以以后当妈妈或者别人叫你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应该及时回应?”这样说过以后,大人叫他的时候他“不理不睬”的小毛病就注意多了。

3

我不是“审判官”,我是你们的“玩伴”

家里有二胎的妈妈少不了要面对老大和老二之间争风吃醋,吵架打闹的冲突情况。

当娃儿来找妈妈求助时,怎么回应也是很难,帮和不帮都有利弊。

不过如果以游戏力的思路,把“如何保持公平”的问题变成“如何一起玩得更happy”,就不会把自己绕进局里了。

两个孩子吵了一整个下午了,耳边又响起了外婆当年的警告:“早就告诉你别急着要老二!”

一想到这些,这位妈妈简直想发疯尖叫。

短暂的休整后,她开始思考: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在给大人传递某种信息和诉求。所以孩子也许是想要我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也许是害怕我更喜欢另一个?也许弟弟是因为做不了姐姐的事感到挫败,而姐姐因为弟弟的成长感受到地位受到威胁?

她意识到两个人冲突的核心是:每个人都觉得另一个得到的比自己多,大的觉得小的是入侵者,小的觉得大的总以大欺小,等等。

虽然她还不知道具体的计划是什么,但她决定放手一试。当孩子正在争抢一件玩具时,她先是把两人一起抱起来,欢呼着冲向沙发。三个人大笑着摔倒到沙发上。接着她拿出一把玩具剑假装把自己切成两半,分给姐弟俩一人一半,然后模仿他们争吵的语气说:“你得到心和胃了,我只有肝。不公平!是我先得到妈妈的。”虽然她不能确定这是否有效,但至少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以前,她用大吼大叫来阻止两个人争吵时,从未获得任何人的任何注意力。与此同时,她也时刻观察孩子的反应,确定这样的模仿没有让他们觉得被嘲笑。他们笑得很开心,因此妈妈让这个游戏持续了几分钟,一边玩一边对两人又亲又抱。之后,姐弟俩又进行了一场“拔妈妈比赛”。最后她抓起刚才孩子在抢的那个玩具往屋外跑,边跑边喊:“哈哈,终于轮到我玩了!”

姐弟俩一起追来,刚才还在相互争斗的对手,现在组成了联盟一致对外。

——案例引用自(美)劳伦斯·科恩《游戏力》

这位妈妈一开始遇到类似情况总是用发脾气和吼叫来处理而难题,但毫无用处,然后用游戏力的思路,在两个孩子看似冲突激烈的背后看到了各自的需求,于是找到了化解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的方法。

在游戏里,妈妈不再是“审判者”的身份,不再把重点放在判断谁对谁错、维护公平上,而是先从身体接触上给到孩子亲密感和安全感,然后用游戏的方式,把孩子的心声(想要占有妈妈更多的爱)和现实的矛盾(妈妈不可能真的分成两半)演绎出来。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猜疑多么“可笑”,也在游戏里和妈妈重新建立起了连结,增强了亲密感和安全感。

OK妈说:

最早我在尝试着使用游戏力的方式时会觉得“烧脑”,因为自己平常不算会玩,从小也比较缺乏幽默感。但慢慢的,我发现游戏力是种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就像套固定模板,日常生活中也会更加注意收集素材来填补到自己的游戏库里。

就像前面提到的李岩老师刚做爸爸的时候也是典型的“威严父亲”,当他多年前第一次读到《游戏力》时,他隐约觉得应该改变一下。

当儿子们用新买的玩具枪伏击刚进门的爸爸时候,我脑子中有一个声音在大声说“倒下,快点倒下!”可是,我还是无法战胜几十年打造的架子和面子,还是站在那里……

看着儿子一如既往地转身去做自己的事了,我仿佛听到他们在说“就知道会没意思”。

几天以后,儿子再次给了我机会。当时我的感受是:跳楼的决心应该也不过如此。

我终于倒下了。

大出意料的事,那个时刻我虽然还是感到尴尬,但很快,一种更强烈的喜悦取而代之。

李岩说,那次的“倒下”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不要改变自己几十年的固执,这肯定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也许只有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们才有力量去尝试。

这一点我感同身受,当我的“游戏库”越来越丰富,能更多地用“玩”的方式来和他沟通时,在他眼里,妈妈成了一个“有趣”的人。当我发现其中的乐趣和好处后,我也更乐意去做得更多。

所以,游戏力给我们的不只是具体实操的方法,更是给到我们一种新的态度,而新的态度可以创造更多新的思路,帮助我们在育儿的路上更从容和有信心。

如果大家很愿意听更多一点的游戏解决育儿冲突方案,可以留言告诉我,我在日后会多分享。与此同时,在4月底,我和游戏力团队共同研发的专门针对孩子发脾气闹情绪的课程也会推出,欢迎到时候一起来听哦~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