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死了,我也不管她”:说反话的孩子,其实是想告诉你这些

文 / 陆北老师
2019-04-02 16:28

昨天,一个朋友更新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她的女儿说了这样一段话,让她倍感扎心。

“妈妈死了,我也不管她,让妈妈的胃永远疼,我永远也不爱她,也永远不让妈妈去我的帐篷里玩儿”。

朋友发布的朋友圈状态,孩子的反话让她无比伤心

据朋友说,当她听见自己 四岁的女儿对自己说这些话的时候,当场泪崩。为了能好好照顾女儿,她辞去了工作,放弃了很多机会,怎么到头来却换来孩子这样一番话呢?

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父母都遇到过,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孩子还小,就是说着玩儿的,可是,在生活中,需要进入青春期,已经懂事儿的孩子也还是会说出这样的话,难道孩子心里真的就是这么想的吗?

本来说好了带孩子去商场买衣服,结果去了之后,试了多少件孩子都不满意,明明有的衣服穿着很好看,看孩子的表情也知道孩子很喜欢,但是孩子嘴上却一直在说:“不喜欢,不好看“。最后,什么也没买成不说,还生了一肚子气。

孩子明明喜欢,嘴里却一直在说,“不喜欢,不买”

孩子为什么总是喜欢说反话呢?难道这就是孩子最真实的表达吗?其实,孩子之所以说出这样的“反话”,其实都是有原因的。

孩子为什么喜欢说“反话”?

针对孩子说反话这件事情,父母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该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待。

第一种原因,“妈妈,我长大了”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说反话的情况。在孩子2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发展,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们学会了“不听话”。

比如,平时吃饭的时候,父母给孩子夹菜,孩子就会说,“我就不吃”。但是,之后,孩子还是会自己去夹起来吃。可见,孩子并不是真的不想吃,只是他不希望在父母的指挥下吃。

孩子说反话,是因为父母表达了对他的不信任

因为父母替孩子去安排,对孩子的角度来说,这是对他的一种不信任,孩子会抵触这种感觉,所以他们故意说反话,是为了向你证明我是有能力的。

第二种原因,“我有情绪了”。

有话不能好好说,最典型的一种原因,就是“我有情绪了”。其实,这个原因不难理解,换做到我们自己身上,也是一样。有的时候,爱人问我们,“你吃不吃饭”。我们在生气的时候,明明很饿,也会说“我不吃”,有时候,还会额外加上一句,“饿死我也不吃你做的饭”。

我们是真的不想吃饭吗?当然不是,只是我们想用这样的说话方式来表达我此刻的情绪。对于孩子来讲,他们说反话,往往也是因为自己有情绪,无法排解。

就像我在文章开始说的那个朋友家孩子,孩子之所以说出那样一番话,是因为妈妈拒绝了她要买玩具的要求。所以,她用这样一种“极端”的表达方式,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父母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也容易让孩子出现说反话的情况 第三种原因,“我是从父母那学来的”。

说反话这种情况不仅会出现在孩子身上,还会经常出现在父母身上。很多时候,父母为了教育孩子,也会故意说反话来刺激孩子。

孩子考试没考好,父母上来就说,“你要是再考这点儿分,以后你就别回家了,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

孩子犯错误了,父母马上就会说:“你看你做的这些好事儿”。

“你看看你干的好事儿”是父母最常说的一句反话

这些反话在父母看来,只是说说而已,但是对于孩子来讲,这却是一种伤害。因为孩子很容易就相信,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儿童心理学鼻祖阿德勒曾经说过:“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但是对世界的解读能力不够。”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很多成年人,哪怕自己都应成为了父母,但是很多事情还是不敢尝试,不敢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是因为“以后你就别回家了,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这句话,在他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他一生都无法逃离这样的阴影。

而有些反话虽然没有给孩子带来这么严重的心理阴影,但是却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以,下一次我们再听到孩子说反话,不妨先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是如此说话的。

第四种原因,“我好好也说话也没有用”

曾经有个孩子告诉我,每次他爸爸打他的时候,其实他都是满腹委屈,但是父母问他,“服不服”的时候,一开始,他会说,“不服”。因为他总是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可是,事实证明,父母并不想给他这个机会。慢慢地,父母再问他的时候,他发现,只要他说,“服了”,父母就不会再打他了。为了少受一些皮肉之苦,不服也会说服。仅仅是因为想赶紧结束这种痛苦。

父母的“屈打成招”,让孩子学会了“言不由衷”

这种说反话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说出真实的想法,也于事无补。如果好好说话可以解决问题,相信很多孩子都会选择这样的说话方式。但是,很多时候,孩子和父母好好说话,并不会被接纳,被倾听,孩子别逼无奈,只能说反话。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说反话甚至是给自己的一种安慰与保护。

面对孩子说反话,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呢?

在很多父母看来,说反话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儿,但是我们不得不孩子说反话的行为背后看到很多问题,比如,孩子似乎并不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内心有情绪,无法排解;孩子拒绝和父母沟通,自暴自弃等等诸如此类的原因,都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伤害。

而如果父母想要与孩子好好沟通,让孩子的这些问题都能渐渐消失,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与教养方式。

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与教养方式,是父母最需要的事情之一 首先,父母要听得懂孩子的反话。

对于喜欢说反话的孩子来讲,他们不知道要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也很想直接告诉父母,“我很难过,你们能抱抱我吗”“我现在真的很需要你们”。这样的话他们说不出口。

所以,此时就需要父母能听懂孩子反话背后的含义。

孩子说反话,可能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以后你们再也别管我了,让我自生自灭“。

实际上,孩子是在说:“爸妈,你们关心关心我吧”。

当我们明白是孩子的真实想法在“作祟”的时候,我们就要先安抚孩子的情绪,而绝不是从言语的角度来“怼”孩子。

仅仅从言语上来反驳孩子是没有意义的,父母要听得懂孩子说的反话

所以,孩子说要“自生自灭”的时候,我们要先去感受孩子的不容易,怎么孩子会对生活有这么大的“怨气”,究竟发生了什么。所以,我们可以先给孩子一个拥抱,然后尝试着引导孩子说出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样,我们就会真正了解孩子到底在说些什么了。

其次,学会尊重孩子。

这一点很多父母都做得不是很好,不是说父母不懂得尊重,而是父母觉得没有必要尊重孩子,原因就是孩子还小。

其实,正是因为孩子还小,我们才更需要去尊重孩子。这不仅仅是我们与孩子相处的一种模式,更是在教会孩子如何去对待别人,这是一个习得的过程。

那么,想要做到尊重孩子,最需要处理的就是如何批评孩子。如果我们天天都说要尊重孩子,但是孩子一犯错,我们就劈头盖脸地骂孩子一顿,那么所谓的尊重其实就没有意义了。

如何去批评孩子既能帮助孩子成长,又能让孩子接受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三明治效应。意思就是,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就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而是可以把批评夹在前后的表扬之中,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接受父母的建议。

三明治效应告诉我们,批评也可以委婉地表达出来

就像是,孩子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不理想,父母可以先说一下,这次考试英语考得不错,之后再说但是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最后再进行总结,不论如何,孩子整体的状态还是比之前要好。当父母把数学成绩不好的问题放在两次表扬之中,孩子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评建议,也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

孩子和成人一样,需要被尊重和认可。父母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孩子就会更加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再用“说反话”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是进行反抗。

最后,引导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既然孩子说反话,是因为不会表达,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就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曾经接待过这样一个咨询,来咨询的人是一位父亲,他说他现在拿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

原来,孩子一直都比较调皮,怎么说都没用,有时候气急了,他就会揍孩子一顿,孩子长记性了,也就好了。可是,每一次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所以打孩子成了家常便饭。

一开始,孩子还会认错。现在只要他看见父亲瞪眼睛,自己就会主动脱下裤子,说;“你打吧”。

孩子真的希望挨打吗?当然不是,孩子说的是反话,但是他的这种反话已经不单单是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是他已经不知道要什么样的方式和爸爸沟通了。

打骂也许能让孩子一时改正错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应该用正面积极的语言来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正确得表达,开心就是开心,愤怒就是愤怒,至少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孩子没有“伪装”的必要。

尤其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要做到温和而坚定。坚定指的的是原则,而温和说的态度,不要大喊大叫或是不停地抱怨,给孩子一个前进的方向,告诉孩子,他哪里做的不对,怎么做才是对的。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你是在帮助他,而不是在质疑和否定他。

给予孩子爱与关注,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做的事情

孩子的内心是柔软和脆软的,经不起反复地忽视与伤害,所以,父母应该关注关注孩子的情绪与需求,听得懂孩子的语言,给予孩子真正的爱与自由。

陆北老师专业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温暖的陪伴。欢迎在下面留下你的育儿烦恼,陆北老师将陪你一起面对解决。

本文由陆北老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