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时孩子要看电视,爸爸说吃完再看,奶奶把饭端到电视机跟前

文 / 萌宝教育
2019-04-04 16:22

一次带着孩子到同学家做客,中午大家围在桌上一起吃午饭。没吃到两口,同学3岁半的孩子可可说想要看“少儿节目”,可可爸爸要求“吃完饭再看”,但是可可心心念念电视节目,噌地一下跑下餐桌向电视机跑去。可可爸爸还没来得及批评,这时可可的奶奶端着一碗饭跟着孩子跑过去。

曾经可可是一个非常会吃饭的孩子,长得特别健康可爱,可现在越大却越不听话,连最爱的食物都不肯静下心乖乖吃。这一次让我亲眼见证了一场“规则的消退”,这个情况让当爹妈的头疼不已。

规则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受益终身

曾经我们也许是在“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教下成长,要么认同并死守这个道理,成为一个不懂变通的家长;要么痛恨这样的呆板,不愿意抑制自己孩子天性,转而变成“溺爱”。如果担心太多的规则会破坏孩子的探索欲、好奇心和想象力,又或者像老人这样总是操心孩子自己吃不好,任由孩子随着自己本能去“野蛮生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会像我同学这样为吃饭这些生活头疼不已,而到了读书阶段很有可能也难以受到课堂的约束,被老师批评为自由散漫。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合理的制定和执行一些规则,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孩子日后的生活有利无害。

如何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1.克服内疚心理

也许在一开始大家都会设想得很好,信心满满的认为可以按照良好的生活规律去培养孩子。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却又会用孩子太小、自己吃饭太慢、吃少了不长个等等各种担忧和理由去破坏当初制定好的“规则”。

就像开头举的例子,可可原本从小就是一个特别会吃饭的孩子,当初也是从半岁可以坐的时候就规规矩矩的放在餐椅上吃饭,可以到了3岁却要边看电视边让大人喂饭。内疚心理总会让家长妥协、让步,甚至有时候是仅仅是因为“怕麻烦”就放弃让孩子遵守规则。

因此,家长要首先克服自己的内疚心理,想明白合理的规则不会钳制孩子探索欲、禁锢孩子的天性,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

2.制定可实现的规则

制定的规则要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孩子这个阶段可以理解并且做到的。例如,孩子对“懂礼貌”这个宽泛的词没有具体的概念,应该明确的让孩子在每次遇见熟人的时候叫“叔叔阿姨”,这样越确切、越具体的规则会让他们更好实施。

3.偶尔让步不是破坏底线

我家的孩子由于先天视力不好,所以在他3岁之前完全没有让他接触电视等电子产品。但是3岁之后上了幼儿园,由于接触的小朋友越来越多,孩子们在交流之中就会出现“电视”“手机”“动画片”这样的内容,因此我明白应该建立一个看电视的规则:允许孩子每天看一集约10分钟的动画片,并且端正地坐在最靠后的地方。

这个规则一直实行得非常好,没有出现过孩子非要闹着看第二季的意外,但是有没有比较特殊的情况?在过年的时候,我跟孩子事先说清楚:今天是过年很热闹,大家十分开心,你可以跟着大家一起多看一会节目,但是日后还是每天只能看一集,能遵守吗?这样和孩子约定好,孩子既能开心地和家人一起享受过年的气氛,又能明白规则同样存在。

4.让孩子理解规则

直接跟孩子解释规则的重要性是无法让孩子充分理解的,因为孩子此时还不具备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仅仅只是不断阐述“这都是为你好”无疑变成了说教,收效甚微。家长应该灵活选择规则实现的方式 ,为孩子提供遵守规则的具体“线路”。

例如,小朋友都喜欢糖果、蛋糕这些甜食,但是吃多了影响发育。如果家长只是不断重复“甜食不好”,孩子只会觉得委屈。但是聪明的家长会贴出膳食宝塔的图片,告诉孩子“甜食虽然好吃,但是每天只能吃一点点,今天你已经吃过了!”当孩子看这张图片的时候,就会形成要遵守规则的意识,明白今天的“额度”已满,想吃的话要等到明天。

制定和实行规则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家长对孩子能够有同理心,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和身心特点,对孩子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上耐心的引导,孩子会将这些“规则”当做是生活的一部分,认同它的合理性,并不会认为是一种伤害,自然而然就会觉得可以接受,最后自然而然形成一种习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