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真的累了,让我去死吧!”

罗小朵朵 / 文
品学兼优的高中生林茉莉,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拿到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毫无征兆”地跳楼自杀了。
茉莉的妈妈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她不明白:我的女儿明明那么聪明,以后会有大好前程,怎么就这样跳下去了?

于是,妈妈想尽办法,通过高科技找回女儿的记忆,就是为了找出她自杀的真正原因。
终于,在知晓女儿自杀的原因后,妈妈崩溃了。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第三个单元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
茉莉的家庭,是一个旁人看来幸福完美的中产家庭——
乖巧温顺、成绩优秀的姐姐茉莉,单纯淘气、学习一般的妹妹,事业有成、在家爱看手机的爸爸,以及一个一心扑在女儿身上,为家庭牺牲了一切的妈妈。
对妈妈来说,未完之梦的遗憾,育儿攀比产生的焦虑,让她对女儿的教育成了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赌博。

两个女儿必须优秀,才不会给自己丢脸。

只看重女儿的成绩,逼得两个孩子无法喘息。

即使考了第一名,妈妈也不会夸奖。

考得不好,就算十几岁了,也会被妈妈揍,还会被罚下跪。

动不动就对孩子道德绑架:“我牺牲一切都是为了谁?”“我都是为了你们好。”

女儿自己想做什么不重要,让妈妈有面子才重要。

茉莉喜欢文学,老师和同学都认为她很有天赋,可是妈妈认为,看小说是不务正业,作文拿最高分也没用,只有学好数学,以后读医科才是正途。

在妈妈和女儿之间,边界、尊重、自由、倾听,通通都不存在,看不到平等和理解、沟通和对话,只有践踏和伤害,以及冰冷的命令和沉默的执行。
2
茉莉是个内向又敏感的孩子,习惯把一切都埋在心底,当痛苦难以承载时,小说成了她的发泄渠道。
她在小说里写道:“我所受的教育不允许我创作,但我所受的教育却逼迫我开始创作,有时会感谢妈妈,痛苦的成长记忆让我拥有写作的能量。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才华,只是被痛苦选上,也被写作选上而已。”
茉莉会去看心理医生。她告诉医生,她的小说已经完成了,医生问:“要不要给妈妈看一看?”茉莉只是沉默摇头。
茉莉曾对妹妹说:“其实我很胆小,努力读书是因为怕被妈妈揍。”

无数次,茉莉的希望落空。只要妈妈在,只要自己还活着,就没有资格和权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能一次次考试,上妈妈满意的学校,读妈妈选好的专业。
她没有办法报复妈妈,只好在自己的手腕上割下一刀又一刀,她希望妈妈能从心底承认自己错了,可是她不敢说。

最后,茉莉只好以自杀来抗争,可是她的死亡并没有换来妈妈的自省和悔悟,反而让她变本加厉,把对茉莉的期望都加到妹妹身上,连补习时间都要乘以二。
“要连姐姐的份一起努力。”要是妹妹激烈反抗,妈妈的斥责就劈头盖脸砸下来。

妹妹哭着大喊:“你以为我们想被你生出来?你要生有问过我们吗?”
爆发的妹妹终于替茉莉说出了多年来积压在心底的委屈,如果茉莉能像妹妹一样,敢于反抗妈妈,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3
“我听说会自杀的人,都是在脑子里面想过很多次,就是最后一次,一个念头突然转不过去,就一个冲动。是我错过了,如果那时我可以帮她转个念……”
当一点点走进茉莉的记忆后,妈妈终于知道,那个所谓的念,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害茉莉自杀的,不是那个和她关系很好的男同学,不是茉莉看的心理医生,更不是茉莉看的那些小说。
让茉莉自杀的,竟然是自己,是那个粗暴的、永远都在伤害着女儿的自己。

生命的最后,茉莉是这样绝望:“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怜又没人爱的林茉莉,再见。”
她不恨这个世界,也不是想要报复谁,只是她已经不知道,继续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了。

当妈妈戴上仪器,终于回到茉莉自杀的那一天,她看着女儿坠落,撕心裂肺,脱口而出了一句:“妈妈爱你!”

回魂的茉莉泣不成声:“谢谢你,可是对不起。”
对不起,没有办法再来一次了,因为你的女儿已经死了。
4
茉莉的故事,让我想起小说《无声告白》。

同样在故事的开始,女主角——家里的二女儿莉迪亚就自杀了,警察在家附近的湖里找到了尸体。
莉迪亚和茉莉一样,是一名成绩优秀的中学生,是家里父母最珍爱、最寄予厚望的孩子。
然而,悲剧正是源于这份过度的期待。
莉迪亚不仅要承担母亲想当医生的梦想,还要承担华裔父亲想要融入美国社会的梦想。
她假装自己是个社交达人,每天在走廊给朋友打电话,但事实是,莉迪亚从来没有朋友,她的世界与父亲一样孤独。
她还假装自己是个医学学霸,每天死记硬背那些医学名词:人体骨骼、解剖、溶解……事实上,这些名词令她作呕。
在莉迪亚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是母亲在她小时候的一次离家出走。
那时,母亲为了圆自己的医生梦,离家出走了两个月,最后,因为发现自己怀孕了而不得不回到家中。
这个事件在莉迪亚心里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母亲回来后,莉迪亚下定决心从此对母亲言听计从。
“自觉刷牙。医生打针的时候也不哭。母亲一关灯,就睡觉。再也不会生病。”她发誓要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愿望,只要母亲能留在自己身边。
她小心翼翼地伪装着自己,压抑着自己,对父母的所有要求都不说一个“不”字。
她怕有一天母亲会再次消失,父亲又会因此崩溃,全家再次瓦解……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只有哥哥是唯一了解她、能给她安慰的人,可是哥哥就要离开家去读大学了。从此,她的孤独无人可诉。
哥哥的即将离去、父母的期待、直线下跌的成绩,把莉迪亚压得喘不过气来。
终于,她选择了离开。
也许死了,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也许死了,就可以重新找回自己。
5
茉莉和莉迪亚本可以不死的,但她们就这样死了。
她们只是想逃,却无处可逃。
有多少孩子,就像茉莉和莉迪亚一样,生来就被贴好标签,从此要走一条注定的路,做一个别人期待中的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什么时候,这种期望变成了绳索,变成了“我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
怀孕时,我们会说:孩子健康就好。
孩子刚生下来时,我们会说:平安长大就好。
什么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爱,加上了越来越多的条件,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期待和目标。
茉莉的妈妈,用要求来表达爱,用失望来对孩子施加压力。
莉迪亚的父母,把人生的失意转化为培养儿女的动力,让孩子作为自己的替身,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难道不是以爱之名的极大自私?
孩子本应该有自由的人生,选自己喜欢的专业,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却硬生生被父母拽回牢笼,变成笼中鸟。
《无声告白》的封面印着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要记住:孩子的人生不是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也不需要为了孩子全部牺牲。我们养育孩子,只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目标,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还来得及吗?在悲剧发生之前!
《茉莉的最后一天》片尾曲唱着:“Don’t cry,don’t cry,大雨里的乌云啊,请带我离开……”
茉莉说:“我不恨这个世界,我很爱爸妈,却已经不知道继续爱爸妈还有什么意义。”
- 作 者 -

罗小朵朵
壹父母特邀作者
家庭摄影师、80后文艺女青年、前媒体人
推荐阅读
安全感 | 贴标签 | 专注力
育儿随笔 | 自卑 | 亲子游戏 | 自信
奖惩 | 学习 | 情绪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