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爷爷患病,母亲和奶奶有智力缺陷,3岁女儿懂事的让人心疼
去年10月,山东青岛即墨区的鲁益勋不幸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他的父亲也常年有病,母亲和妻子都有精神疾病。之前为给父亲治病,他卖掉了家里的房子。现在只能住在村民接济的几间破屋里。


现年32岁的鲁益勋为了给自己看病花掉了2万多元治疗费,现在再也拿不出钱了,只能回家吃药静养。以前是他养活一家6口:生病住院的父亲、智力缺陷的母亲和媳妇、还有一个3岁半的女儿和1岁的儿子。现在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他3岁半的女儿忽然变得懂事起来。


也许是看懂了父亲的难处和家庭的变故,女儿会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帮爸爸盛饭、倒洗脚水、脱袜子。

鲁益勋对女儿的改变既欣慰又惭愧,欣慰的是女儿非常懂事,惭愧的是没能给孩子她本应有的生活。

看到这个3对半的孩子如此懂事,让人十分心疼。3岁半本该是个不谙世事,尽情撒娇,尽情玩耍的年纪。本该赖在父母的怀里撒着娇,却由于家庭的变故,是孩子早早懂事。当然遇到不幸的事,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无可厚非的。看着孩子这么乖巧懂事,宝妈不禁为孩子担忧起来:过早的懂事,对孩子究竟好吗?
孩子过早懂事会压抑真实自我。
宝妈曾记得小时候很喜欢那些亮闪闪鲜艳夺目的头饰,喜欢穿漂亮的花裙子,梦想着能得到漂亮的布娃娃。曾经鼓足勇气向妈妈提出要求,妈妈却说:这些东西又贵又不适用,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呢,懂事的小孩是不会要买这些东西的。为了让妈妈觉得我是懂事的小孩,于是努力强迫自己不要再喜欢这些“不中用”的东西,再也没有跟妈妈提过这些要求。以至于后来长大了,仍旧不能直面自己的喜好,几乎没有全凭自己的喜好买过东西。
孩子的懂事,是在向大人示好。
这种懂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事,是隐藏克制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这样懂事的孩子,不敢提出要求,不敢表露自己的喜好,不敢争取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是将所有自己真实的内心需求深深埋在心底,从而努力实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慢慢的,孩子会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转而迎合别人,最后可能习惯了有什么愿望都憋在心里,习惯地接受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习惯了“自己并不值得这么好的东西”。
我们从小听到的最多的话是父母要我们“听话、懂事”,现在我们养育自己的孩子也经常要求他们要“听话”、要“懂事”。要孩子听话懂事无非是方便了带孩子的人,这样调教出来的乖孩子容易失去自我,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用有一个恣意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