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爱打人,原来好处这么多,家长真得看看孩子的内心世界

文 / 十月呵护
2019-04-06 09:08

如果家里有个还不会说话或者不会走路的小人,十有八九已经被宝妈贴上了“爱打人”的标签,不过先别着急,我必须先强调一下:“宝宝爱打人”,不是“没有教养”,也不是“有暴力倾向”,更不是我们所担心的宝宝“以后会变成坏人的先兆”。

动动胳膊动动腿

是宝宝打人的第一大原因

在宝宝4~5个月以后,我们会经常看见宝宝敲打各种东西、扔玩具,这些我们看似无意义的敲打,宝宝却乐此不疲。这其实是宝宝在学习一种能力,就是“我这样动一下,原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比如说宝宝一巴掌拍到宝妈脸上了,“啪”的一声会让宝宝笑得开心,本身这对宝宝来说其实和拍玩具没什么不同。但是看到家长夸张的表情,或者旁边拍手直笑的人。对于一个正在探索这种关系的宝宝来说,自然更喜欢。

我觉得宝宝认知发育得到成长当然是好事,不过这些都要尽量借助玩具去发展,而不是顺理成章的养成“打人”的习惯。

下一次,在宝宝“打人”的时候,不回应就是对宝宝最好的回应。不然你的任何表情和语言,都是孩子眼里“好玩”的反馈。在平时,宝宝拍打玩具时别阻止他,甚至允许他摔玩具、扔玩具,因为这些都在帮助宝宝探索自己身体的活动能力。

宝宝特有的情绪表达

“我太开心了!”

你期待宝宝怎么表达自己的兴奋,是欢呼?是大叫?是翻滚?想太多了,估计宝宝能表达出来的只有手舞足蹈了吧,再对身体的控制失了准确度,小胳膊胡乱一挥,一不小心,就“打人”了。

宝妈可以给宝宝示范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比如开心的拍手。平时让宝宝多爬爬、多动动,精力发泄在这里的时候,宝宝抱在怀里时就不会那么闹腾了。

我只是想和你玩

“小朋友式”的交朋友

这个场面是非常常见的,自家宝宝跑到别的小朋友身边拍人家一下又跑开,或者是躲在你的身后,过一会儿又跑过来打人家孩子一下。这时候宝宝其实是想吸引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只不过采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这时候宝妈利用绘本引导一下就好了。

虚拟和现实的界限感

宝宝傻傻分不清楚

一个5岁女孩模仿动画人物,撑着一把伞从十一楼跳下去了;一个10岁女孩模仿光头强拿电锯锯伤妹妹;两个小孩被村里一个9岁男孩绑在树上模仿灰太狼烤肉被烧成重伤……

夸张幽默的表现形式一直是动画片的主导风格,但是孩子有时候很难去分辨,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

不过我可不希望家长因此而剥夺了孩子看动画片的权利,最好是尽可能的陪孩子看,有不合适的地方及时地告诉孩子,也可以给孩子挑一些适合年龄段的动画片。

忙忙碌碌的父母,

有时候要看一看孩子的成长

我见过很多孩子叛逆的理由都是“反正也没人管我”,在孩子成长的一段时间,似乎都有想引起父母注意的时候,有的孩子似乎怎么做都没用,好像只有闯了祸才能让父母多看一眼。

现代的很多家长,要么习惯贬低式教育,生怕孩子骄傲了。要么就是在孩子表现的好的时候无视孩子,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用大量的时间批评。这种本末倒置式的管理方式,本身就给孩子产生了歧义。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在平时对孩子的行为及时的回应,孩子自然不再需要通过打人来获得家长的注意力了。

想想爱打人的孩子,

像不像镜子中的自己

大人和大人之间、大人和孩子之间,如果在一个倾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家庭,那我想孩子也会学的有模有样。 因为你在向孩子传达一个错误的观念:打人能解决问题,会让别人听话,那个人会害怕你。

等到孩子在和其他小孩玩耍的时候,可能就会为了让对方“乖乖听话”,而选择打人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永远不要低估言传身教的力量。

宝宝打人除了这些情理之中的理由之外,还可能与宝宝自身有关,多动症、自闭症、语言障碍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在给宝宝贴上“爱打人”的标签之前,一定要看看宝宝的打人到底是为什么,然后做就好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