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前,教育孩子把握这5个原则,孩子出色得不像话!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儿。可为什么每个家长都是倾其所有在教育孩子,孩子长大后的差距却很明显呢?教育孩子,如果没有把握好这几个原则,就算自己累死也养不出出色的孩子。
(1)“适当放手”的原则
在这个对学习成绩异常重视的年代,很多家长都被孩子的成绩冲昏了头脑。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做不做家务都无所谓;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差,更是不让孩子碰家务,总觉得孩子就应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久而久之,孩子独立的能力就欠缺了很多很多,有的甚至在长大成人之后,还不会洗衣做饭。
家长学会适当的放手,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生活能力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有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做过家务,当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写一件关于自己做家务的作文时,孩子就开始苦恼了,于是胡乱编造也就成了常事儿。

(2)“爱而不溺”的原则
溺爱孩子的家长,总是一个比一个强。有的刚接到孩子,就把孩子的书包揽到自己身上;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学习很累,给孩子打洗脚水不说,还给孩子擦脚丫;有的家长孩子明明会自己穿衣服,却非要亲自动手给孩子穿;有的家长明明孩子只要五元钱,却非要给孩子十元……
爱孩子,要讲究分寸,如果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把溺爱当做爱,那孩子就会越来越得寸进尺。可能这一次你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是跟你顶嘴,再下一次,孩子就有可能会动手打你了。孩子无理的要求,家长一定要学会拒绝,要把握爱孩子,但是不溺爱孩子的原则,否则将来的苦果子只有自己吃。
(3)“宽严相济”的原则
我们常说:“批评是踩刹车,赏识是踩油门。”教育孩子也应该这样,有的时候宽容一点,有的时候又严厉一些。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改正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如果家长总是一味的宽容而不对其错误的行为予以严格要求,那孩子就只会变得不可理喻,甚至无法无天;如果家长总是一味的严厉,对孩子的任何行动都锱铢必较,孩子势必会觉得家长不爱自己,甚至更愿意在外流浪,也不喜欢回家。
宽严相济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性格好,知事理,懂感恩的好孩子。有的家长把握不了其中的度,总是把宽和严的天平向一方倾斜。不管朝着哪个方向倾斜,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一种不利,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多死进取,在跟孩子进行磨合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而非一味的宽,也非一味的严。

(4)“循序渐进”的原则
虽说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家长在开发孩子潜能的时候,依然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家长非要孩子做三年级的习题,孩子必然是做不对的;如果孩子三岁,家长却要孩子洗衣服,那孩子肯定是洗不干净的……循序渐进,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别把孩子逼得太急。
有的家长,习惯性急功近利,为了在人前显示自己的孩子有本事,他每天都在家逼着孩子背古诗、学英语。可自己错误的引导方式,即便是逼迫孩子学会了,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削弱却大为不利。一步一步来,只要我们把基础打好了,虽然刚开始可能没有别人考的分数多,但是只要坚持把基础掌握得够扎实,那渐渐的差距就会弥补起来,甚至远超哪些为了高分而忽略基础的孩子。
(5)“言传身教”的原则
有的家长很擅长甩锅,总觉得我的孩子,只要我负责让他吃饱穿暖就够了,至于孩子品格品性之类的,等孩子上学后老师自然会教。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而非专职为培养你孩子的品格品性而存在的,家长一定要认清这一点。
父母才是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如果父母喜欢骂脏话,那孩子必定也是脏话连篇;如果父母喜欢懈怠工作,那孩子对待学习也将是一副懒懒散散的态度;如果父母邋遢不堪,那他们的孩子也不会有多么讲卫生……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里,影响着孩子,别嘴上说让孩子改正缺点,而自己的身体却在做着相反的示范,这个时候孩子往往不会听你说的大道理,却会模仿你的行为习惯。所以,坚持言传和身教统一的原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
孩子十岁前,养成的习惯,将来想纠正就已经很困难。所以在孩子十岁以前的教育里,家长一定要参考以上原则,千万不能懈怠,否则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和整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