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总打老二,不一定是“争宠”,大多是妈妈的情绪出了问题
“本文由孕育岛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家里有两个孩子,争吵总是难以避免。今天因为玩具互不相让,明天又因为零食吵得不可开交,妈妈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头疼。
生二胎时,本来是抱着一家人和和美美生活期望的,实际上两个孩子都长大一点,才知道家里鸡飞狗跳是家常便饭。
两个孩子有年龄差距,妈妈们满心期盼哥哥、妹妹可以上演韩剧里的兄妹情深,现实是两个人打架都来不及,吵得面红耳赤也不收手。
尽管妈妈总是说,作为老大要学会谦让弟弟妹妹,可是两个孩子之间不仅情况没有缓和,随着年龄增长,反而相互间的感情变得疏离。
可见,妈妈们说的“要忍让”、“要大方”的劝诫,对孩子来说不但没有作用,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位网友在育儿论坛上分享了她的家庭问题,她说自从生了二孩后,就开始觉得自己根本不会当妈妈,说起原因,还是和她两个孩子日常的相处有关。
她生了老大三年之后,因为夫妻感情好,决定再生一个孩子,原本期望生个妹妹,这样一家四口就简直是完美搭配。最后虽然没能如愿,可是生个弟弟也是自家孩子,自然也是喜爱的。
不过弟弟刚出生的那会儿,哥哥好像表现得还很喜欢,经常从幼儿园回来还会逗逗他。可是等到弟弟长到三岁,哥哥也六岁了,两人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多。
有一次,妈妈给弟弟买了新的遥控汽车,没给哥哥买,妈妈是想着哥哥的玩具已经很多了,而且这款玩具弟弟很喜欢。
刚买来时,弟弟就玩得很开心,哥哥看到之后也没说什么。没想到弟弟自己玩还不够,拿着玩具跑到哥哥面前炫耀:“你看我有玩具吧,你又没有,你不是乖孩子,妈妈才不给你买。”

哥哥起初没吱声,没想到弟弟还是在哥哥面前绕来绕去,妈妈见状赶紧呵斥了弟弟一声,弟弟显然没有把她的话听进去,这时候哥哥的一个举动让妈妈也惊呆了。
他把遥控汽车抢了过来,还拍了弟弟脑袋一下,自顾自地玩起了玩具。被抢走玩具的弟弟哇哇大哭,哥哥却是丝毫不动容。
妈妈这时候跑过去责骂了哥哥一句“你怎么不让着点弟弟”,没想到说完这句话,哥哥也发脾气走了。这件事之后,两个人就不怎么一起玩。
妈妈思考之后,觉得自己当时的处理方式有失妥当,毕竟是弟弟先招惹哥哥,不该只教训哥哥一个人,于是妈妈为这件事特地和哥哥谈心,可是好像作用不大。
妈妈一直在为这件事苦恼,没想到事情自然就发生了转机,起因是小区里的一个孩子抢弟弟的玩具,正好被哥哥看到了,不仅帮弟弟抢回了玩具,还“教训”了那帮孩子一顿,这之后两人又和好如初。
妈妈没想到,自己绞尽脑汁都没能缓和两人的矛盾,两人自己就解决了,妈妈这才觉得自己根本不会当妈妈,连孩子的争吵都制止不了。

其实,这位网友妈妈遇到的问题很正常,当然,她的处理方式确实有欠妥当。对于一般性格的孩子来说,发生争吵、矛盾并不是大事,孩子忘性大,吵过之后也不会再有多余计较。
之所以觉得事情不可收拾,是妈妈们把事情看得太严重。总觉得一家人就要和气,哥哥必须照顾弟弟,这样的场景才是正常现象。
因此,妈妈看到孩子产生矛盾,第一件事就是制止他们的争吵。可是有时候妈妈出面,事情虽然得到一时的解决,不过无法避免下一次冲突。
孩子陪伴成长的时间这么久,不可能不让妈妈操心。于是在一次次的矛盾中,妈妈总会首先控制局面,长此以往,孩子不仅学不会独立解决问题,还会造成其他负面影响。
1、 使孩子陷入权利争斗
孩子都希望能获得父母更多的关心,在争吵中一方占优势,另一个就会产生不平衡心理。本来两个孩子打打闹闹,争抢一会就没事了。
而妈妈一旦介入,两人反而开始表现起来,你不给我玩具,我就偏要抢,一来二去,看似是妈妈阻止了两人的争吵,实际上是加大了两人的矛盾。

大人间的相处不也是如此吗?有时候仅仅是因为走在路上撞了一下,就开始针锋相对。本来两人瞪几眼就没事,群众一围观,大喊“打一架、打一架”,两人还真就莫名其妙地打起来了。
看热闹的人中,又有人开始劝两人分开,但这时候两人已经沉浸在打斗里,就算为了面子也很难收手。其实,如果没人观战,两人根本不至于打得不可收拾。
孩子之间的矛盾也是,只要两人没有大冲突,看对方不顺眼也是暂时的,两人也未必真的能吵起来。可是妈妈一干涉,孩子都会觉得自己是占理的那一方,这样才能得到妈妈的关注。
妈妈会觉得“这娃真可怜,怎么总是被欺负”。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是非对错,是妈妈介入才把事情闹大的。
2、 孩子慢慢变得更糟糕
妈妈看到老大和老二争吵,即使是老二先不对,妈妈也会教训老大说:“你该学会谦让的”,这种话容易引起孩子心里不平衡。
每个孩子都想要被关爱,如果只是为了维护孩子间的感情,说出谦让之类的话,这完全没必要。
教育孩子至少要做到公平,一般来说,年龄大的对年龄小的多一些包容,这是可行的。不过这并非没有原则,妈妈在处理孩子问题的时候,把握不好度反而会形成反效果。
让孩子谦让,孩子就偏不,还会变本加厉地欺负老二。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孩子在外对待别人也会用这种态度,这样他真的就成了一个糟糕的人。
既然不能简单粗暴的制止孩子,那么当孩子间的矛盾产生时,怎么做才能有效处理问题呢?
1、 信任孩子:原本孩子是可自己解决的
大人总是担心孩子年纪小,不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上,没有人天生就有处理事情的能力,都是在生活源源不断的问题中,总结经验,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对于不到1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发育还不成熟,如果和同伴产生矛盾,这时候妈妈可以用玩具,或者搞怪的表情吸引孩子的注意,这种方法效果作用明显。

如果家里的孩子已经超过1岁半,发生矛盾时,孩子没有急着寻求帮助,妈妈可以先观察情况,等到孩子实在不能解决问题,再进行干涉。
如果孩子开口了,妈妈可以带着孩子解决问题,不要为孩子做主。先询问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再商量着找解决办法。
2、 接纳冲突
妈妈要把孩子争吵看成一件合理的事,这不是要妈妈们坐视不理,而是学会客观理性对待。本来谁看到吵架,都会心情烦躁,这时候妈妈千万要稳定好情绪,不要看到苗头不对就冲过去,这样效果反而不好。
学会接纳冲突,淡定应对突发状况,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才是最佳解决方案。
3、 鼓励和陪伴老大
家里最小的孩子总是更受宠,这并不是父母刻意偏心,而是习惯对年龄小的孩子多关注。二孩出生后,父母的关心转移,这时候老大难免会觉得难过。
父母要对孩子的内心想法多关注,不要给孩子造成“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局面。这样老大会把不满转移到老二身上,兄弟间的感情自然不会很好。多鼓励和陪伴老大,才是维护家庭稳定的正确做法。
大宝总打老二,其实有时候不一定是为了“争宠”,说到底,大多数情况还是妈妈的情绪出了问题,教育方式不对。
要做到不偏不倚,才是维护两人稳定关系的根本。不要过多介入孩子的世界,让他们自由成长,让他们自己成长、成熟,才是最好的教育态度。
孕育岛,一个专业的育儿团队,在怀孕或是育儿期间遇到的任何问题和疑惑,都可以通过私信咨询,在这里得到满意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