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的你,身上的自卑感是否在侵蚀着你的孩子?
我有许多关系较好的朋友,在聊天当中偶尔提到他们的童年生活,绝大多数人的童年虽然不是完美但也算得上是平平安安。
出于好奇我问他们,“在童年时父母有没有因为说了某句话,让你感到满满的自卑感,乃至感觉自己罪孽深重。”
我原以为得到的答案会与我脑海里想到的相同,例如你不如某某某,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优秀。我得到的答案各种各样,但其中有一个让我感觉相当意外。
"你看你有多幸福,我们挣钱多辛苦啊。"
我愣了一下,感觉到一阵后怕。

在家庭教育中,有种极其恐怖的东西,父母看似毫无问题,但是却总能狠狠地把自卑感传给自己的孩子,这个东西叫做"付出感"与"自我牺牲感"。
他们往往过分神话自己,为了让别人更加崇拜自己而告诉他们,生活中自己有多么惨,挣钱有多么不容易,更甚至直接讲着生活的惨和挣钱的不容易,再一股脑的传输给孩子让他们感觉所谓的惨与不容易的根本原因全是因为自己。仿佛没有孩子他们就不会这么痛苦了。
由此来提高自己在家庭的地位,去获得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内心深处表明自己有多么的伟大。
长此以往,孩子随之产生的就是负疚感,导致的结果是安全感的缺失与眼界的狭隘,面对任何陌生或者自己很想要的东西都不是先去想自己的经济问题够不够,而是考虑自己配不配的上这种好东西。

父母以为的大爱,到头来无非是毁了他们自己最爱的孩子。
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个广告,讲的是关于一个孩子和父母一起用餐,父母因为家庭贫穷但还是想给孩子多吃鱼肉让孩子长身体,于是把鱼肉给了孩子而说自己不爱吃鱼,饭后却偷偷啃着孩子剩下的鱼骨头,无奈被孩子看见一家子抱头痛哭,最后孩子长大成人给父母做了一顿鱼的故事。
当天我父母也看到了这个公益广告节目。
所以不出人意料,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了一期节目,他们买了一条大鱼并且学着电视里那对父母的样子把鱼肉留给了我。

当然如果故事仅仅这样就算是皆大欢喜,按照广告里的我应该是在夜晚上厕所时候路过厨房发现父母在吃着我剩下的鱼骨头抱头痛哭,然后努力学习最后也给父母做一顿鱼肉。
当然故事并没有朝着这个方向走去,他们直接在饭桌上把所有鱼肉剔除开来给我,然后两眼直勾勾的看着我,我含在嘴里的鱼肉一瞬间感觉吃出了父母的人肉味。
我把我的碗推到中间,示意他们和我一起吃,不必只吃鱼骨头。
他们陶醉在自己的父爱母爱当中。
我咽下了“父母的肉”,并表示父母不吃我也不吃了。

一瞬间我打破他们给自己树立的人设,比起让他们吃鱼骨头这种感觉更令他们生气,他们说:"你看你这个人不识好歹,给你鱼肉吃你都不吃,我们还没吃就给你吃,你还不长良心地说不吃了?"我就着他们的口水吃下了到今为止最后一顿鱼肉。
后来的故事是他们半夜起来饿了,明显人设是不能填饱肚子的,鱼骨头也不足以让他们充满饱腹感,于是在夜里他们吃完了剩下的所有鱼肉。
我感觉自己罪孽深重。
其实不仅仅只有这些事情。养育你,供你读书我们有多么多么不容易。为了给你买一个个的玩具,我们的东西就不能买了。这个水果可贵了,我们都不舍得吃全留给你了。
事实上他们在你最开心的时候浇灭你的快乐真算的上是无师自通。

长期以往对孩子造成的内心影响是家长们想象不到的,也不愿想象的。
老实讲,当初我上大学的时候,花着父母给的生活费,从电话那头感觉真的以为家里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供我上学的钱是用卖弟弟的钱换来的。
结果回到家里,却发现家里不仅奔了小康还走上了中产阶级,就连要卖了的弟弟都给他买了8000的乐高玩具。
用王大锤里面的话说:你干嘛装这x呢?
赚钱辛苦,又不是孩子的错,没有孩子就不挣钱了吗?

生孩子疼,也不是孩子的错,难道在生孩子之前你抱着就是让孩子知道你有多疼吗?
孩子并不必为你的付出感与自我牺牲感买单。
但这些话并不会有多少人听,他们通常并不关心,因为他们努力构建的伟岸形象在我这并得不到认同与支持。
事都做了,钱也花了,还不开心,冤不冤?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内心想的都是让自己的孩子开开心心,幸福快乐的长大,但有时候累与无奈表现在孩子面前只会让他们逐渐变得和父母一样的消沉。教育讲究的是方法,而不是所谓的卖惨获得孩子的理解。
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为人父母,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要给孩子树立好最正确的三观,而不是生长在骨子里的负罪感和自卑感。
以上爱情友情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