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一语道破关键:你对孩子的爱,可能是最大的伤害
文/沐洋
每个孩子都想成为自我实现者
同事最近很头疼,10岁的女儿跟她已经冷战一个星期了。
原因让人意想不到。
外表柔弱文静的女儿,居然喜欢武术。
同事希望她学舞蹈,没想到女儿去了两次就不去了,反倒是对武术特别上心,放学就研究动作。
每次看到女儿练武术,她总觉得怪怪的,所以没经女儿的同意就把她的课程停了。
女儿崩溃大哭后,不再跟她讲话。
妈妈的心情我特别理解,但我更心疼那个女儿。
她只是想按照自己的意志做自己喜欢的事,但却被母亲以爱之名压制了。
每个孩子都想成为自我实现者,但却偏偏活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被否定的孩子,丢掉了自我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视频:
5岁时,妈妈问女儿:去动物园先看猴子还是先看老虎?
女儿:猴子。
妈妈:还是先看老虎吧,猴山太远了。
8岁时,妈妈问女儿:喝苹果汁还是橙汁?
女儿:橙汁。
妈妈:还是苹果汁吧,橙汁太酸了。
14岁时,妈妈带女儿买衣服,问女儿喜欢哪件。
女儿说:绿色的好看。
妈妈说:好丑啊,还是选妈妈手里这件吧。
18岁时,妈妈带女儿出去吃饭,问她想吃什么。
女儿答:什么都行。
问女儿要去哪里逛逛,女儿说:随便。
妈妈却很生气地说:你怎么那么没有主见?
其实并不是孩子没有主见,而是家长一直在替她做决定,家长的干预剥夺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
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被否定,最后她就忘记了自己原本想要的,习惯了顺从父母。
关于没主见是一种什么体验,知乎网友vicky分享了一下他的感受:
行为上有依赖性,对待事情没有自己的见解也不会提出疑问;
语言表达上含糊其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性格上随和好相处,没个性,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
心理上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总觉得别人的意见比自己的好。
心理咨询师荣伟玲说: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
童年那些被父母压制的想法,最后会变成内心的创伤,终其一生都很难甩掉。

用错了方法的爱,是伤害
知名教师王金战曾在微博分享过一组调查数据:
一个经常得不到肯定的人,他的潜能仅能被开发到20 %-30%;而一旦得到肯定,他的潜能将会被开发到 50 %;如果这个肯定来自于家庭,那么他的潜能将会被开发 70 %-80%。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少年说》中,高一11班的闫佳宇在勇气台上哭着说:
我想学画画,但是爸爸却不支持,暑假在家画画被爸爸看见,直接把我最喜欢的画本撕掉,还烧了我的临摹书。
爸爸,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画画,请你给我一次学画画的机会好么?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内心的压抑。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孩子内心深处总是渴望成为他自己的样子。无论父母怎么“修理”、“剪枝”,他最终还是想成为自己。
资深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28岁的女钢琴家,在弹了23年钢琴、拿了多个大奖之后,有一天突然醒悟,她从来都是为别人而弹,她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这让她产生了要崩溃的感觉,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前28年都白活了。
真正的爱是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当爱变成伤害时,只能说明你用错了方法。
真爱孩子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并能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满足孩子不同的心理需求。

尊重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
上周末,一群孩子在小区里玩。
他们把吊床绑在凉亭的柱子上,三三俩俩地坐在吊床上荡秋千。
突然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大哭了起来,原来小女孩想要把绑绳绑得好看一点,奶奶却当众训斥她说:小孩子家家的,怎么那么多事儿,爱玩不玩。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有自己的想法。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帮助孩子实现,这才是对孩子的真爱。
01把选择权还给孩子曾奇峰说: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
《少年说》中,高一20班的张子涵站在勇气台上,大声跟妈妈说:
我喜欢文科,文理分科我想选文科,可以么?
台下的妈妈,非常坚定地说:不可以!

当主持人问到为什么时,妈妈说是因为她没学成理科,感觉很遗憾,希望儿子能学理科。
父母以为自己的人生遗憾,孩子可以补足,其实孩子只是他自己,他也只能活成他自己。当他背负太多别人的梦想时,他自己就被埋没了。
02
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世界教育专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这样写道: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上周末带孩子去湿地公园玩,在门口,孩子看到了恐龙模型,兴奋地非要一探究竟。
为了看恐龙,公园不逛了,沙子也不挖了。
一个一个地研究恐龙的名字、牙齿,还好奇地问:它吃什么,它会飞么,哪个最厉害?
连珠炮似地追问,让不懂恐龙的我有点措手不及。
回家后,孩子上网查了很多有关恐龙的资料,又找了一些电影,还是觉得不够全面了解恐龙。
在家长群里求助了一下,几位家长给推荐了一套课程。
孩子非常感兴趣。
课程里的精彩画面,让孩子眼界大开。
8节课学下来,孩子充分认识了整个恐龙世界。
他不仅能给家里的恐龙按照战斗力强弱排序,还能惟妙惟肖地讲解恐龙之间的争斗,更有意思的是他彷佛成了恐龙专家,每天都有同学听他讲恐龙,一时间,孩子自信心爆棚。

现在,我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进行恐龙角色扮演,孩子收获的是成长,而我收获的是快乐!
每个孩子天然有自己的使命,作为妈妈,我只想对我的孩子说: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成为你自己,其他都不重要!